《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91622 上传时间:2017-07-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1)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易错字、注释实词,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2) 、网上搜集关于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相关资料;(3) 、网上搜集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及其名人故事。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亚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

2、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三、教材分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章是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二章中的第一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

3、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放在:1、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2) 、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2、教学难点:(1) 、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四、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文章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

4、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教案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2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

5、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议论文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注重朗读,整体感知;2、抓住关键实词理解文意。教学流程:(一)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新课【百度搜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粘贴网址)http:/ 。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二)、交流有关孟子及孟子的资料【百度百科】http:/ (粘贴网址)http:/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两个 sh 的区别);劳其筋骨(筋下面不是助) ;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增);人恒过 、 衡于虑(两个 hng 的区别)3、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四)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并疏通文意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也可以让学生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1、重点掌握注释中的实词。(1) 、词类活用: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 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 使惊动)心忍( 使坚韧) 性;行拂乱(使 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

7、(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2) 、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 、古今异义 所以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入 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出 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4) 、通假字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

8、,不顺)2、小组代表疏通文意,师生评议。3【百度搜索】 (粘贴网址)http:/ 、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六) 、检查学生网上搜集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孟子的名言警句【百度知道】 (粘贴网址)http:/ (七) 、布置作业1、整理文中的易错字和常见实词2、熟读课文达到背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2、拓展探究: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流程:(一) 、检查作业:1、背诵课文:(1)齐背;(2)个体表现2、检查重点实词掌握情况(二) 、内容

9、探究1、赏析第一段: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百度搜索】 (粘贴网址)http:/ 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学生回答后归纳: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10、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交流后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过渡:文中在例举古代圣贤事例(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探究问题(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4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

11、: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生齐答: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3、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三)拓展延伸: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在列举几例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逆境成才名人事例【百度知道】 (粘贴网址)http:/ 、布置作业:1、完成阅读浏览题【百度搜索】 (粘贴网址)http:/ 500 字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百度文库】 (粘贴网址)http:/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结论(中心论点)摆事实:六位圣贤(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观条件) 生于忧患讲道理: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素)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 死于安乐吉林省扶余县肖家二中 王丙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