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888594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一、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受不良环境重要条件和病源的不断刺激,其新陈代谢受到持续的干扰,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因而在组织解剖上和外部形态上表现“反常”的状态(即是病态),并在经济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称为植物病害。植物病害的重要特点就是植物和病源相互作用的持续性,即有一个病理变化的过程,伤害是特发的,没有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不能称之为病害。病害可分为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是不能传染的,其发生主要是二方面的因素:即不利的环境因素和植物本身对这些因素的反映。侵染性病害:是可以传染的,主要是由其他生物寄主引起的,也可称之为寄主性病害,引起该病害的的生物称为病

2、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线虫、寄生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引致的病害约点整个植物病害的 80%以上,而真菌中,半知菌这类的高等真菌又占整个真菌病害的 80%以上。二、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一)、症状变色:植物感病后,局部或整株失去正常的绿色。常见的有:褪绿和黄化、红叶、花叶和斑驳。坏死:植物细胞和组织感病死亡,形成各样的病斑,是局部的。常见的有:叶斑和叶枯、疮痂和溃疡、立枯和猝倒。腐烂:植物组织细胞受到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而成。植物任何部分都可发生。常见的有:软腐和干腐、流胶和流汁。(腐烂和坏死区别是:腐烂是整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和细胞轮廓)萎蔫 植物的叶

3、片因缺水而下垂的现象。畸形 常见的有:簇生和丛生、矮缩和皱缩、卷叶和缩叶、瘤肿和徒长、叶变。(叶变是指植物花器各部分转化为绿色叶状结构的症状)(二)类型1、植物病原真菌在真菌分类中,很多学者认为真菌是属于菌物界真菌门,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半知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五个亚门。较通俗的说法可以认为鞭毛菌亚门属低等真菌,半知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属高等真菌。 原核类原核界(细菌等) 鞭毛菌亚门:营养体单细胞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孢子为卵孢子,无性孢子为游动孢子,主要以水传播。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有性孢子是接合孢子,无性孢子是孢囊孢子,主要是以气流传播。子

4、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是单细胞,有性孢子是子囊孢子,无性孢子为分生孢子,主要以气流传播。半知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或单细胞,没有有性阶段,无性孢子是分生孢子,主要以气流传播。担子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孢子为担孢子,大部分没有无性阶段,以气流传播从真菌分类中我们可以知道,象鞭毛菌亚门这类的低等真菌,其再侵染是靠无性孢子游动孢子进行重复侵染造病害流行的,孢子主要是靠水传播因此,病害发生流行要求湿度较高;半知菌亚门这样的高等真菌是分生孢子的重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孢子靠气流传播,要求的湿度没有鞭毛菌亚门这样严。在用药方面,对低等真菌引至病害特效的药剂,对高等真菌

5、效果十分差,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大的方面要将这二类病害分清。鞭毛菌亚门等低真菌引起的病害与半知菌亚门引起病害的区别:低等真菌引起的病害症状上以坏死、腐烂的为多,如荔枝霜疫霉病,在湿度大时有霉状物的病症出现,如瓜类霜霉病。病害病程较短,扩散迅速较快,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以叶斑为主,如香蕉叶斑病,后期在病斑上有小黑点病症,如花生叶斑病,荔枝炭疽病等。、植物病原细菌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种类:主要是五个属,他们是:黄单胞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棒状孢属、欧氏杆菌属和野杆菌属。 病原细菌的侵入方式和症状类型:症状类型 侵入方式 细菌在植物内的分布坏 死 自然孔口及伤口 薄壁细胞组织 腐 烂 伤口 薄壁细胞组织

6、蔫 萎 伤口 维管束组织瘤 肿 伤口 薄壁细胞组织表层坏死如柑桔溃疡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腐烂如白菜软腐病,蔫萎如辣椒、番茄青枯病,瘤肿如柑桔疮痂病。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靠水传播,侵入方式以伤口为主。(三) 、植物病原病毒及类菌原体植物病毒的成分:由蛋白质和 RNA组成。植物病毒的侵染和传播:植物病毒除花粉传染的外,其他的只能从机械的或传毒介体所造成的伤口侵入,其传播方式大部分是媒介昆虫传播,如瓜类病毒病,柑桔黄龙病,少部分由接触传播,如花叶类病毒病(烟草花叶病)。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变色、坏死和畸形病毒病的特点:植物病毒病除少数为局部枯斑外,大部分是全株性的

7、病害,在肥水管理水平高时,病害症状不明显,如蔬菜病毒病加强肥水管理,会延迟病害症状的表现,目前尚没有一种药剂对病毒病有效,在生产上主要是喷施病毒钝化剂如病毒 A、宁南霉素等,加强肥水管理,目前,大部分的防治病毒病的药剂大多数是叶面肥或激素,激素的原理刺激植物生长,降低植物体内病毒量,从而减轻症状,给人一个可以防治的错觉。类菌原体引致和的病害特点与病毒的相似。(三) 、植物病原线虫线虫是虫,但其引起的症状叫线虫病,这是因为线虫虽然线虫穿刺及食和在组织内造成的创伤,对植物有一定的影响,但线虫对植物的破坏作用最大的是食道腺的分泌物,其植物的影响有是:1、剌激细胞的增大,经致形成巨型细胞,2、刺激细胞

8、分裂形成肿瘤和根部过度分枝等畸形,3、抑制根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4、溶解中胶层使细胞离析,5、溶解细胞壁和破坏细胞。由于上述影响到,植物产生各种各样类似病害的症状,因而叫线虫病。线虫病的主要类型目前田间常见的是由根结线虫属为害引起的根结线虫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根部产生瘤状,除此之外,还有茎尖线虫引起的水稻茎尖干枯病等,但目前损失最大的是根结线虫属为害引致的根结线虫病,目前发现并造成损失的作物有:水稻、花生、蔬菜(如辣椒、茄子等)等。防治线虫病的药剂不多,且发生时十分难控制。(五)、寄生种子植物如免丝子、列当等,目前还未引起重视,并且都是以人工铲除为主,故忽略。三、 植物病害的发病过程

9、接触期 病原物与感病植物接触时,植物传染性病害的病程就开始了。初侵染体的来源带病的繁殖材料病株和病株残余带菌的土壤、肥料和灌溉水无病状寄主和野生寄主带菌(或带毒)的传播媒介四、 染体的传播方式气流传播获 如霜霉病、锈病、各种叶斑病等水流传播 如细菌病害等昆虫传播 如病毒病等 线虫传播 如棉花枯萎病人为传播 主要是人为地带入带菌的繁殖材料等侵入期侵入前 对真菌来说,这一时其包括孢子萌发和芽管在植物表面上的生长。侵入侵染体的侵入是侵染病发生的先决条件,萌发和孢子未必能完全侵入,只有侵入植物体内才有可能发生侵染。(一)、真菌、线虫依靠其自已的生长运动主动侵入植物体内,细菌和病毒的侵入则是被动的。从自

10、然孔口侵入气孔如某些锈病、霜霉病只能从气孔侵入侵染叶片的半知菌一般都是从气孔侵入,细菌通过气孔隙外面的水膜主动或被动进入气孔。水孔细菌通过吐水现象被动吸入维管束系统,或通过本身运动而主动进入组织内,如水稻白叶枯病。皮孔 如马铃薯晚疫病等。从伤口侵入 如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害等直接穿透侵入影响侵入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湿度和温度)水分和湿度的影响 如水稻稻瘟病孢子在水滴中发芽率达 86%,在相对湿度小于 90%则完全不发芽,白粉病的孢子例外,在水滴中发芽率只有 8%,在饱和空气中为 47%。大气湿度的升降与植物的气孔的开闭有关,高湿量气孔开张,有种于病原物侵入。温度 主要是影响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速度。其他

11、环境条件潜育期 指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建立寄生关系到寄主刚刚表现症状之间这一段时期,但一般地是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开始计算。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定殖获得营养方式定殖部位 体外 细胞间 细胞内病原物在体内的扩展动力、途径和范围 被动和主动二方面的扩展潜育期的因素温度 如稻瘟病 911为 1318天,2425为 56天,2830为 45天,33以上则不发病寄主植物的种类和生理状况发病期 病害症状开始出现,症状出现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是温度条件。并不是所有的侵入都表同症状,有些无症状的带菌体,如荔枝霜疫霉病,在温超过 30时并不一定出现症状,但温度适宜时马上表现症状。影响植物病害的流行因素寄主因素 存在大

12、量高度感病寄主是病害流行的首要条件.病原因素 存在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体是病害流行的必需条件.环境因素 当寄主、病原物两个群体的“质”与“量”的因素基本确定之后,病害流行与否,流行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对病害流行的影响是通过对寄主植物,对病原物或对寄主病原物的相互关系起作用而实现的。环境因素包括气象因素、栽培措施、生物条件气象因素以温度、温度为最重要,其主要影响影响病原物数量的积累。降低了寄主植物之抵抗力在某些情况下,同一气象条件既有利于病原物的发展,又降低了寄主的抵抗力。有利于病害流行的人为因素。病害的防治(化学防治)化学保护对田间可能被侵染的植物表面施药,其作用在于杀死附在植物的表面的病原物。对初侵染源施,其作用是杀死种苗、土壤和病株残体中休眠、越冬的病原体,以减少初始菌量。化学治疗药剂在植物体内杀死或抑制病原物。药剂在植物体内,影响病菌的致病过程,从而减轻或消除病害所造成的损失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