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宝石琢型的三要素 (1 )琢型比例:指琢型的各部分的长度(或高度)相对于腰部直径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2)琢型角度:指琢型的各个刻面与腰棱平面之间的夹角其中冠部主要刻面与腰棱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冠角,亭部主要刻面与腰棱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亭角(图 1-2) (3)圆周分度:指琢型的各个刻面在琢型圆周上的分布方位,也称分度或分度指数圆周平面平行于琢型的腰棱平面,一般将圆周(360°) 划分为 96、80 、72 、64、48、32 等分度表示法 ,加工时以相应的分度轮来控制 从理论上讲,利用刻面角度和圆周分度两项数据,可以在三维空间内精确指示或控制各个刻面在琢型上分布位置第 1 节宝石琢型的分类 宝石的琢型式样繁多,但常见的琢型归纳起来有五大类:弧面型、刻面型、链(念)珠型、雕件及异型2.1.1 弧面琢型1、按弧面琢型的腰棱形状分类 根据腰棱的形状,弧面型宝石可分为圆形、椭圆形、橄榄形、梨形、心形、矩形、十字形、方形、八角形、垫形、垂体形及随意形等 2、按弧面琢型的截面形状分类 根据截面形状可将弧面型宝石划分为单凸弧面琢型、扁平弧面琢型、双凸弧面琢型、凹凸弧面琢型及顶凹弧面琢型。
(1)单凸弧面琢型 单凸弧面琢型顶部呈上凸的弧面,底部为抛光或未抛光的平面 (2 )双凸弧面琢型( 双凸弧面琢型上、下两面均向外凸起,但顶面凸起高度大于底面星光宝石、猫眼石、月光石多采用此琢型最好的式样为白果型,上凸较高,较饱满,下凸较小,优质高档翡翠常用此琢型 (3)扁平双凸弧面琢型 扁平(扁豆)双凸弧面琢型上、下而均向外凸起,且其高度相同、较低,整个外形呈扁豆状欧泊有时采用此琢型 (4)中空弧面琢型 中空弧面琢型又称"凹凸弧面琢型",该琢型是在单凸弧面琢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从单凸面琢型的底部向上挖一个空心凹面,以增加深色宝石材料的透明度,且能改善颜色多用于色深、透明度较低的宝石材料刻面琢型的式样很多,根据其形状特点和刻面的组合方式,可将其划分为四大类:明亮琢型、玫瑰琢型、花式琢型、混合琢型圆形明亮琢型方形阶梯琢型橄榄花式琢型明/阶混合琢型 1 、明亮琢型 明亮琢型刻面琢型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琢型的刻面从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排列,按照规定的比例磨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使进入宝石的光从亭部很少漏出,以增加其亮度 最常见的明亮琢型为标准圆形明亮型明亮琢型的变型有橄榄形、半月形、梨形、心形、椭圆形、坐垫形及古老的坐垫形等,这些琢型划归为花式琢型,在后面的部分内容中介绍。
(1)圆形明亮琢型 琢型腰棱的轮廓为圆形标准的圆形明亮琢型由 57—58 个刻面组成:其中冠部有 33 个刻面( 1 个台面、八个星小面、八个冠主面、16 个上腰小面) ;亭部有 24 个刻面(16 个下腰小面、八个亭主面) ;此外,底尖有时是 1 个平行台面的很小刻面,目的是为了避免亭尖部位破损 对于钻石,圆形明亮琢型已有了几种被认为是能最好地显示亮度、火彩并保持重量的2.1.3 链珠琢型 链(念)珠琢型是指用于珠串的具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小件宝石 常见的链琢型有:圆珠、椭圆珠、扁圆珠、腰鼓珠、圆柱珠、棱柱珠、刻面珠、不规则珠 各种链(念)珠琢型的形状如下图所示: 链珠琢型适用于中、低档的半透明至不透明宝石材料, 2.1.4 雕件及奇异琢型 1、雕件 雕件是指通过雕刻手段而产生的琢型根据其表现方法可分为浮雕、凹雕和凹浮雕 一般来说,适用于加工成雕件的宝石材料要具有中至低的硬度、较高的韧性、美丽的颜色条带、细腻的结构具有这些特性的多为玉石材料和有机宝石材料, (1)浮雕 (2 )凹雕 (3)凹浮雕 (4 )浮雕二层石 其突起部分与底座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粘上去的。
浮雕二层石极少制作,仅见于某些陶瓷浮雕中 从琢型出现的先后顺序,刻面型琢型的演化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阶段:(1)尖琢型(2 )桌形琢型(3)玫瑰花琢型(4 )明亮琢型(5 )花式琢型 1.尖琢型 尖琢型是最早的钻石刻面琢型,大约出现于 14 世纪这种琢型是用钻石的八面体原石加工而成的可以说,早期出现的尖琢型基本上就是钻石的八面体晶体原形,只不过是将钻石八面体的 8 个晶面打磨光滑了而已,以提高其对称性、光泽和透明度,称之为锥状尖琢型(图) 但由于八面体面为解理面,完全沿解理面抛光十分困难,因而抛磨的刻面与八2面体面有一小的交角 2.桌形琢型 桌形琢型大约出现在 15 世纪早期它也是利用了八面体钻石原石的形状特点加工而成的,只是简单地磨掉八面体钻石原石的一个角顶,这样便形成了冠部有 1 个较大的四方形台面和 4 个(条)自然倾斜面(棱)的桌形 3.玫瑰花琢型玫瑰花琢型大约开始出现于 15 世纪,但也有人认为可能出现在 16 世纪中叶,这主要是由于对玫瑰花琢型概念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4. 圆多面形琢型 圆多面形琢型是从桌形琢型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多面形琢型为单多面形琢型,它类似于现在的八面琢型,但其轮廓不是圆的,而是呈不规则的形态,是 4 个角顶被磨掉的斜截的桌形琢型(见下图) 。
5.花式琢型 花式琢型的发展实际上与琢型的整个发展是平行的花式琢型的出现可追朔到 500 多年前,即 16 世纪,当时出现的多为阶梯琢型随后随着加工技术的日益成熟,出现了一些明亮形花式琢型第 1 节宝石琢型设计光学原理 3.1.1 刻面琢型宝石的光学效果 刻面宝石的特殊光学效果是体现其美感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亮度、火彩、闪烁 亮度、火彩、闪烁的综合效果称为:明亮度 1、亮 度 亮度也称明亮度,指刻面宝石在白光照射下的反射光强度,它包括宝石表面反射光和内部反射光两个部分,也称表面亮光和 2、火彩 火彩指刻面宝石因色散作用而呈现光谱色闪烁的一种光学现象火彩现象主要出现于具有高色散率的无色和浅色的透明宝石,并与琢型的比例和角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火彩的形成方式 火彩是刻面宝石对白光的色散作用而产生的光谱色闪烁,色光会随着白光的入射角度不同而变化3、闪烁 闪烁是指刻面宝石因光源移动,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引起刻面对光源的反射呈明暗交替变化的现象 3.1.2 琢型面角比例与光学效果的关系 影响宝石光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亭部角度、冠部角度、台面比例 1、亭部角度 亭部角度是影响明亮度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亭角决定了亭部的深度,亭角的陡缓决定了光线能否在亭部产生全内反射。
只有使入射光线以大于临界角的角度射到亭部刻面上时,光线才能产生全内反射作用,这是产生亮光和火彩的前提条件,而内反射光的强弱和分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宝石整体明亮度的强弱和分布特征 2、冠部角度 冠部角度对宝石光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3、台面比例 冠部的台面与倾斜小刻面的相对大小也是影响亮度和火彩的重要因素如下图所示,在光线垂直照射宝石的情况下,由于只有冠部倾斜小刻面才能产生明显的火彩,因此,台面比例越大,倾斜小面所占的面积就越小,火彩会越弱;反之,台面比例越小,倾斜小面所占的面积就越大,火彩会越强冠部刻面大小对亮度和火彩的影响(a)台面过小,亮度和火彩受损; (b)台面大小适中,亮度和火彩皆佳台面过大,火彩不佳3.1.3 琢型角度和比列的确定 确定琢型角度和比例的方法很多,有查表法、估算法、类推法、理论计算法、电脑模拟法等,这里仅介绍前三种方法 1、查表法 根据宝石材料的折射率和临界角可以计算出琢型的各部分刻面角度,常见宝石材料的折射率、临界角及其琢型主要角度数据见下表冠主面和亭主面时参考,对于其它小面角度和比例的确定,还需要采用其它的方法 2、估算法 该法是应用经验计算公式,首先根据宝石的折射率和临界角计算出宝石冠部角度和亭部角度(或通过查表直接获得冠角和亭角) ,然后再估算出其它各部分的角度和比例。
此法主要适合于圆明亮式琢型及部分比较简单的花式琢型 (1)台面宽度 台面宽度是相对宝石的腰棱直径而言,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一般,对于圆明亮式琢型,台宽比应控制在 53%-60%(或 66%)为宜;对于花式琢型,如椭圆型、橄榄型、梨型、祖母绿型等,台宽比(短径方向)宜控制在 50%左右 (2)冠部角度冠主面角度= 8(45°-亭主面角度)星小面角度=冠主面角度-(12°~17°)上腰小面角度=冠主面角度+(5°~9 °) (3)腰棱厚度 腰棱厚度与宝石的大小有一定关系,宝石越大,要求腰厚也相应有所增大腰棱厚度通常以腰围面宽度与腰棱(围)直径的百分比来表示,一般控制在 2~3%左右 对于明亮式琢型而言,腰棱呈宽窄变化的波浪状,其厚度呈下式变化:T=0.017+(0.05 ~0.08)/D 式中:T-腰棱厚度;D- 腰棱(围)直径 (4)亭部角度亭主面角度要利用宝石的折射率 RI 和临界角 φ 来计算求得:若 1.414≤RI≤2 亭主面角度=(90°+φ)/2 若 2≤RI≤∞ 亭主面角度=(270°-φ)/6 下腰小面角度=亭主面角度+(2°~3 °) 3、类推法 在一些宝石加工教科书或技术手册中,通常所给出的琢型角度只适合石英,即水晶角度。
如果知道了石英的各种小面角度,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推算出其它宝石材料3的相应小面角度,但冠主面和亭主面角度仍需查表 第 2 节宝石琢型设计的美学原理 3.2.1 概述 宝石琢型设计一般需要考虑体现质美和形美两个方面的因素 所谓质美:指由宝石自身性质产生的感官美,其中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如颜色、透明度、光泽、质地等有些质美是潜在的,如亮度、火彩、闪烁,以及猫眼、星光、月光等特殊光学效应等,需要合理的琢型设计及精良加工才能将这些美发挥出来 所谓形美:指宝石的艺术造型形式美,这是人们通过造型设计和精心琢磨而创造出来的美质美是形美的前提条件,没有质美的形美毫无价值,而形美又是质美充分表达的主要条件宝石琢型设计强调质美和形美的高度和谐和统一 3.2.2 宝石琢型设计的造型形式美法则 造型形式美法则是美学中的一个概念,其大意是指从形式美的独立意义出发,按照一定规律和法则创造美的形式的科学 宝石琢型设计的造型形式美法则可概括为八项:齐一 对称 对比 反复 渐变 韵律 比例 和谐 1、齐一 为单纯齐一的简称,指在造型中,相同刻面的大小、形状、角度、位置等应具有一致性,不能出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
这是琢型设计中的最基本的法则之一 2、对称 指在一个造型中,使其左右或上下的刻面各形态及形态组合形式呈镜像对应相同或相似对称是琢型设计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最常见的设计表现形式对称造型又可分为完全对称和反转对称两种形式: 3、对比 指在造型形式中,力求使不同刻面的形态、大小、位置等表现出差异和对立,突出反差,以求鲜明醒目这是一种表现形式间差异性的法则,其主要作用在于使造型产生生动的效果,使之富于活力 4、反复 指在一个造型中,通过相同或相似的造型要素重复出现来求得形式的统一这种造型形式能使琢型产生统一的秩序美,加深视觉印象 5、渐变 指在一个造型中,使刻面呈连续、近似形态的有秩序排列这是一种通过类同要素的微差关系来求得形式统一的手段,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渐变形式的数量在渐增或渐减中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和比率渐变造型形式能使人视觉产生含蓄柔和的感觉,具有抒情的意味 6、韵律 指在一个造型中,使不同刻面间具有规律的节奏和律动变化,其作用是使造型产生动感、富有生气,或具有抒情的意味 7、比例 即在造型构成中,使宝石琢型的各部分比例及各刻面的大小配置符合理想的尺度,以体现出和谐的比例美。
但琢型比例和角度的设计,应是以考虑宝石的自身物性(颜色、折射率、色散、临界角等) ,能使宝石产生较好的光学效果为前提 8、和谐 和谐也称多样统一,也就是将造型形式的各要素集中于宝石琢型设计之中,使之成为完美和谐的统一体和谐是对前面法则的高度概括,为造型设计中的最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