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1754593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宁夏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从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选文谈语文审美教育姓 名: 周 艳 霞 学 号: 061194160 工作单位: 盐池一小 所在分校: 盐池电大 指导老师: 王 春 翔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制2008 年 4 月2论 文 提 纲:从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选文谈语文审美教育在文中,主要从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特点的三个方面,谈谈朱自清散文独具特色的美感和它的美育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一、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1、用词准确生动而又凝练传神。结合荷塘月色及背影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及教学实践,突现文中语言的美,并培养学生推敲语言的能力。2、大量地使用叠词。结合对春 、 荷塘月色的教学,

2、把握文中叠词的运用效果。3、恰当地运用比喻和拟人。重点谈比喻和拟人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二、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教学中,教师要以一定的审美情境去感染学生。三、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的哲理美。教师采用引导推理的方法,把学生思维引向对问题身深层次的认识上。3试从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选文谈语文审美教育摘要:语文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它也符合语文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要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和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要求。对教材中朱自清的选文中所涉及的美育因素作了分析,通过一定的教学案例论述了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关键词:朱自清 内容 技巧 审美语文教材是教

3、材编订者借鉴传统和国外经验精心选择编辑而成的语文教育的基本媒介,中学语文教材坚持选用名篇名作,选材非常广泛。很多范文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 美的合成。论内容,古今中外名篇名作,久经时间考验,历来脍炙人口;论形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议论文、 说 明文等,特色各异,精彩活泼, 娱人耳目。在所有这些选文中,让本人最感动、最留恋往返、百读不厌的是我国一位当代作家的选文,他就是朱自清。被选入中学课本的朱自清的作品是他的几篇著名散文,它们是春、 绿、 匆匆、 背影、 荷塘月色等。他的文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丽世界,是极有价值的审美源泉,能够对学生的心灵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美化作用

4、。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融汇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所蕴含的美是丰富多彩的,4学生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通过学习领悟这些充满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的选文,非常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受到美的启迪,心灵得到净化。本人将从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三方面, ,谈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所独具特色的美感和它无可替代的美育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一、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可以审美地表达抽象的事物,也可以抽象地表达审美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体会朱

5、自清的散文的语言美。1用词准确生动而又凝练传神。朱自清的语言准、妙,他能用传神的字、词把他所要描绘的形象特征体现出来,把所要描写的对象刻画到最细的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感知,培养学生在作文时推敲语言的能力,这是欣赏、感悟美的基本能力。在背影一文中,在对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描写中:双手用“ 攀”、两脚用 “缩”,身子用“倾”写出了父亲 体态胖,行动艰难。这样描写使得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鲜明地表现了父子之间的亲情。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学生体会到这点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找出哪个词或哪个句子写得好,之后再与大家交

6、流。当学生共同对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深刻体会时,我问哪位同学能以教桌为月台来表演这个动作,最好是胖一点的男同学来试一试。有一位男同学踊跃举手。在该同学试5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他纠正动作。他做完后说:“ 真的很累, 攀没处可抓,所以很费力。 缩 脚无处可放悬空着,不努力也不行,身子微倾多么艰难啊!”这样 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直接参与审美体验,自己去感知,体会也就变得深刻。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泻” 字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 倾”的姿态,“浮” 字把荷叶、荷花在月光映 衬下轻柔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鲜艳欲滴的实感。课堂上,我

7、让学生体会这两个字的用法,把“ 泻”字换成“照”字让学生区分,学生回答“ 照”没有 动感,也就不能与“静静的” 很好地结 合在一起; “浮”字换成“飘”,学生想到的是“飘” 可以用于树叶、木头 多种实体,只有“浮”才能透显雾的轻。老师采用这种语义对比让学生区分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2大量地使用叠词。叠词的运用是按照一定的音律组合的,所以带来音乐上的节奏美,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春里的“ 悄悄的”、 “偷偷的” 、“嫩嫩的” 、“绿绿的” 、“软软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文字清新、旋律明快,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喜爱与赞美之情。荷塘月色里的“曲曲折折

8、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的描写不仅是空间距离发生的变化,还暗含了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是当时知识分子在反动统治下内心彷徨、烦闷的心绪写照,也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切记录。我在引 导学生分析叠词的妙用时,主要采用的是美读法。让学生听录音齐读,发挥合作精神。我还采用轮换读,在读的过程中帮助6学生纠正重音、停顿、快慢、 语气等方面的错误。然后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最终老师做补充。美读的过程使学生的耳眼心都参与其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受音韵的美。语调的变化使文章“ 如出我心”,最终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同时朗读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也大有裨益。3恰当地运用比喻和拟人。比喻和拟人

9、手法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并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如春里的“ 雨像牛毛、像花针;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的吹拂中有泥土的的气息。 ”荷塘月色里的“ 荷叶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绿里的“ 这个在突出一角的亭,仿佛一只苍蝇展着翼浮在天空中。 ”这些修辞的使用 赋予了不同意象美的形象、美的色彩、美的感受,也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迪。德国的莱辛在拉奥孔中曾说:“凡是我 们在艺术 品里发现其为美的 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其为美的。 ”这 句话道出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它也是语文审美创造的重要前提。这种想象力的启发靠的是可感的艺术形象,如“ 牛毛” 、“花针”、 “泥土”、 “苍蝇” 是学

10、生凭借生活中的经验就可以想象的到。教学中,仅仅“泥土”一个意象,学生能想象到奉献、博爱等等;“ 荷叶”的形象可以让学生想象舞蹈演员身着芭蕾舞裙翩翩起舞的形象。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自己进行写作时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7二、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意境美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情和景,这是文学的二元质。王国维曾提出“有我之境 ”与 “无我之境”。朱自清的散文大都是“有我之境”,即在一个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把意与境高度地统一起来,使内情与外景水乳交融。朱自清匠心独运,他用丹青妙手,给读者绘制了一幅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从而使

11、学生通过阅读体悟获得了审美愉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运用现有的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录音、投影、挂图 、幻灯片、电视录 像等来渲染一种 审美气氛,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感受到朱自清散文中的意境美。朱自清的绿描写的是梅雨谭闪闪的“绿” 色之美, “绿” 的形象是那么真切自然、温柔细腻、含情脉脉,是那么的醉人。瞧“ 一张张极大的荷叶铺着,厚 积着的绿,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托着裙服,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这样的 “绿”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所拥有的那份清新,同时也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审美空间。但对很多中学生来说因各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去亲眼目睹梅雨潭,因

12、此就无法充分理解和感受其中的美,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审美情境。在教绿这篇美文时,让每位学生准备 64k 白纸一张,红绿色笔各一支。课前曾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景物。教学时,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目睹了真正的梅雨潭的景色,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逐 渐沉浸在画面中,之后老师又要求学生用已有的色彩和线条去画自己所体会到的文中的景。这其中的线条有平行的,代表着8稳定、和缓;有圆形的,代表着温柔;也有斜线构图,代表着人物内心的激动。因此,学生所画出的线条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情绪与心境,也使画有了生命感,有了审美价值,色彩也具有美感作用。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老师让他们相互点评,并且让

13、他们对自己所画的图进行了讲述。也许有人会说, “这不成了美术课吗?”其实不然。我所采用绘画的方法可以 驱动学生建构新的意义。学生头脑中已有山峦、瀑布、潭水、楼阁 等的场景图式,在读解文本的时候对这些图式进行了筛选组合,使之与课文内容相符,又对学生阅读效果作了检查。这种方法促使学生自己去感受自然的美,让他们对朱自清文章中的意境美有所体会。并且,每个学生因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同及自身特点,构建了他们心中的“ 绿” 之美,这样就使得语言文字变成了艺术,开 发了学生的潜力,也感受了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了他们的审美想象力,提高了他们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荷塘月色中有“像牛

14、乳洗 过的花” 、“淡淡的云” 、“斑驳的黑影”、 “薄薄的轻雾”、 “阴阴的树色 ”、“渺茫的歌声”、 “脉脉的流水” ,作者运用比喻使动与静,虚与实相互结合, 给我们绘制了一幅清新的月下荷塘图。这样境中孕情有很大的感染力,境也随意变得更加深远。这样美的意境如何让学生成为境中人,把此情变为我情呢?这需要美的导入以及教师的情感力量。在讲授之前可以给学生描绘一幅月夜图:当夜色降临,一轮如水如盘的月,使山山水水,一景一物,宛如 镀上一层白银,笼上一层轻纱,显得神秘。或也可以用“接天 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9样红”等古诗词 开启学生的心扉。 这样的方法会使教学显得自然而不生硬,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15、力。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究,联系已有的知识,以故引新,把学生带入月色的意境中,使学生对这样的景有了憧憬和向往,这就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新的审美追求。同时老师的导语也应蕴含丰富的情感力量。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老师在设计审美情境时要以一定的眼神、语气、节奏、表情等,以自然、深沉而又 浓厚的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把学习变成愉悦的审美之旅。三、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的哲理美语文教材所提供给我们的大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 的典范文章,是对社会生活的提炼和结晶,是人 们理性的认识。语文教师不仅仅要看到这些作品表层的美,更 为重要的是,要探究作品中隐含的深刻的哲理美。朱自清的背影通过最朴素的语言,直观

16、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感悟那一份亲情,理解了父爱;匆匆中通过时间的易逝感受生命的易逝,又通过燕子的再来、杨柳的再青、桃花的再开,感受生命的反复性;春和绿中通过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表现生命动态和生命意识的存在。这些深层次的美可以构成语文审美教育中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综合训练的依据, 对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审美人生观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审美活动的本质所在。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因其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以及知识认知方面的不足,有时会无法理解课文中美的哲理,这需要教师去引导。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找准结合点,如在讲春的时候,通过一10个“钻”字把学生的思维 引入到对生命的思考。文中描 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图,我 让学生关注并思考拟人修辞法的运用,使学生细心体会生命的律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