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上传人:sha****g00 文档编号:31753436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 (2010 年广东卷)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A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2 (2010 年新课标全国卷)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

2、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解析】C 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分析是经验丰富的干部巧妙指挥小部队打击侵华日军,引起日军重视。故选 C。3 (2010 年四川卷)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解析】A 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B 项不属题意,C 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 项根本不成

3、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4 (2010 年上海历史卷)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 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解析】D 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 ,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5 (2010 年重庆卷)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

4、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解析】C 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从材料上可以分析,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当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6 (2010 年重庆卷)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解

5、析】A “八七会议” 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 A。7 (2010 年天津卷)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C 1937 年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自此以后国共两党建立抗日

6、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可以说,抗日战争的爆发,揭开了“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8 (2010 年北京卷) 图 7 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三大战役的掌握。根据图示反映的东北解放军入关的重要提示,应该先排除辽沈战役,因为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解放军入关是为了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9 (2010 年北京卷) “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

7、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掌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 1937 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 D。10 (2010 年山东卷)图 5 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 D北伐战争【解析】A 从笔记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理由中“ 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

8、” ,可以排除 B,因为义和团运动不排斥清政府; “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 ,排除 D,因为北伐战争中没有提出任何的关于近代化的思想主张;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理由中“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 ,可以排除 C,因为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和法令,故不是破坏了生产力,而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提出了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 ,从四个选项中可以排除 C、D,而 B 不符合题意,故 A 项为正确答案。11 (2010 年全国卷 2)1925 年 1 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 994 人,10 月增加到 3000 人,年底发展到 10000 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

9、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解析】D 注意时间是 1925 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以“时间”作为基点的选择题类型。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 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 , 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

10、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 ,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 。这次大会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主张;1925 年 5月的五卅运动,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对策。蔡和森提出:应当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到民族斗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 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这年年初党召开四大时还只有党员 994 人,同年 10 月即增加到三千人,年底更达到一万人。说明共产党快速发展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所产生的作用。12 (2010 年全国卷 1)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

11、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解析】C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故 A 错;国名党没有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故 D 错。13 (2010 年全国卷 1)1913 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

12、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解析】C 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 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14 (2010 年江苏卷)某年 9 月 6 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 20 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解析】A “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说明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故正确答案为 A。15 (2010 年江苏卷) 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

13、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解析】A 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正确答案为 A。16 【2010 年北京丰台区期末考试】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A教训落后、腐朽的中国政府 B占领和扩大在华商品市场C改造异教徒 D割占更多领土【解析】B 随着工业革命完成,英国需要开辟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于 1840 年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为了进一步打开世界市场,进一步侵略中国,18561860 年英法联合侵略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故 B 项正确。17 【2010 年台州调研】

14、新京报2010 年 1 月 4 日报道,纪念圆明园罹难 150 周年筹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2010 年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定于 10 月 18 日的纪念大会将邀包括英法等国的政要出席,一同纪念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邀请英法等国政要出席纪念活动,主要是基于A1860 年,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B与英法合作保护圆明园这一文化遗产C共同缅怀历史,展望未来,倡导和谐世界D要英法两国为当年的行为负责,赔偿损失【解析】C 纪念活动不是要记仇,而是要记住过去,展望未来,倡导和谐世界,记住圆明园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18 【2010 年苏北四市第二次调研考试】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解析】B A 项说的范围过大,与题干中的生产者相矛盾,C 项和 D 项过于绝对化,所以排除 A、C、D 三项。19 【2010 年青岛五月模拟】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