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管放电室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1751712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侧管放电室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侧管放电室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侧管放电室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侧管放电室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侧管放电室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侧管放电室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侧管放电室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臭氧发生器放电室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孙广明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300221前言在臭氧发生器中,臭氧放电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它的性能决定于臭氧发生器总体性能。放电室工作时放电状态、热分布及放电间隙的选定;介电材料与性能;放电室工作条件与原料气的选择等,都是决定放电室臭氧发生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臭氧发生器放电室的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参数确定合理的放电式结构,是提高放电室效率的有效的措施。1 臭氧发生原理及放电状态分析1.1 臭氧发生原理概述 1为了提高臭氧的产量、浓度、臭氧生成效率,国外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西德 Prof salge 教授用 di/dt 大的高压脉冲作为臭氧发生器的

2、电源,使臭氧产生效率提高2 倍。日本增田闪一教授发明了“高频陶瓷沿面放电生成臭氧技术”有效的解决了臭氧发生器小型化、实用化问题。提高了臭氧产率 Y(g/kwh),臭氧浓度 C(mg/l),臭氧生成量G(g/h)。1.1.1 臭氧发生器的一般结构及臭氧生产过程人们长期使用的臭氧发生器的基本结构如图 1所示。把交流高压电源同时加到高压电极与地电极上,中间放置电介质,在其间隙中产生辉光放电,干燥空气或氧气通过间隙后产生含有臭氧的气体。当对电极施加交流高压电时,电介质体与气体间隙 的电压值与其静电容量成反比。随着电压 v的增加,空气间隙电压 vg 也随之增加,当气体间隙的电场强度 Eg = vg /

3、达到气体击穿电场强度 Eg(约 3000kv/m)时,气体被电离产生脉冲电晕放电,此时电介质表面逐渐积蓄大量正或负离子,形成与外加电场相反的电场强度,并与其相互抵消。当气体间隙电压还在继续处于上升周期(di/dt0)时,就会不断出现上述的脉冲放电。当外加电压过了峰值后,处于下降周期(di/dt0)时,积蓄在电介质表面的电荷形成电场强度,不间断反方向发生脉冲电晕放电。当外加电压变到 0 伏左右时,此图 1 气隙放电原理图图 3 臭氧发生器的基本结构图33时(di/dt)最大。产生密集具有丰富谐波的脉冲电流,极大的强化了脉冲放电。电介质层可以防止气体电晕放电变到弧光放电,把气体放电限定在电晕放电阶

4、段。在高电压脉冲电场条件下,使空间气体电离成等离子,氧分子 O2 分解成原子氧 O,在瞬间又与 O2 结合成臭氧 O3。O 3 生成与分解反应十分复杂,交替进行 2 3。主要反应式如下:O2 + e = 2O2O + 2O2 =2O3 (1)以氧气为原料气体,臭氧生产率的理论可达到 1200g/kwh,实际上臭氧产生效率远低于理论值,因为大部分电能都转化成热能。然而温度的升高将会破坏产生臭氧的进程,为了提高产生臭氧的效率,就要使反应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因此对放电室设计,除了要保持有效的冷却之外,必须采用无热能放电。1.1.2 臭氧发生器中的气体放电原理 4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是在容积放电(VD

5、)或表面放电(SD)装置中,以介电体屏蔽的放电方式来产生的。其放电参数、产出与破坏臭氧的化学反应的边界条件,处理气体的温度等都是影响臭氧发生品质的因素。臭氧发生品质的因素是:能效比kg O3/kwh,产量kg O 3/h,以及浓度 g O3/Nm3。合成大量臭氧最有效的途径是利用放电。利用放电处理含氧的空气或纯氧产生自由氧原子,他们与氧原子结合生成臭氧。通常使用介电体屏障放电(或称稳定的无声放电) ,其结构如图 2。a 为容积放电(VD) , b 为表面放电(SD)当达到击穿场强的瞬间出现晕辉,在常压下大量微放电相当均匀地覆盖电极区域。随着起辉电压过程而被连接的对面电极的电荷载流子被收集到介电

6、体表面,他减少气隙中的场强直至达到息辉电压。在介电体上积累的电荷载流子限制电流,并使放电猝灭。这种放电便成为无热能的。在其峰值范围内升高所施加的电压,直到再次达到气隙中的击穿电压,另外的微放电便在 VD 装置中出现。在 SD 装置中则出现放图 2 VD 与 SD 放电装置原理图a) VD 装置 b) SD 装置图 434电延伸区逐步增大现象。VD 由气隙内的放电柱与介电体上的表面放电组合而成,SD 则仅有在介电体上的放电现象,其表面上的结构依极性而定。两种放电类型的暂态工况是相似的,其电流上升持续几个纳秒,而其总电流脉冲以在常压的空气中为例是几十纳秒。在文献 5中作出了描述的由许多微放电的存在

7、而得出的介电屏障放电的平均功率消耗P :P = 4FC Ub Up Ub( C + Cd)/ C (2)式中 F 是频率,C 、C d分别是介电体及气隙的电容量,U b是放电气隙处的平均电压,而Up是外加电压的峰值。1.1.3 微放电中臭氧形成的条件在臭氧形成过程中微放电的主要任务是,在适当的温度下有效的供给自由氧原子。在放电的内部电子象离子一样在电场中被加速,主要是电子碰撞产生氧原子。为了改进氧的分解,确定其场强范围是有益的,在氧气中直接测量发现这个范围介于(200300)Td之间(1Td=10 -17Vcm,由极小量强度表示的场强) 6。微放电内部的场强取决于电导率,在高的电导率处必须有低

8、的场强以支持放电,而反之亦然。细微的微放电是有利的,其一是均值场强较接近佳值,再就是放电柱内部的温度密度低。为了修整微放电,以达到最佳的臭氧能效比,必须使微放电细微。这可由小的转移电荷来获得,即选择适当的气隙间距 d;介电层的介电常数 及厚度 ,其表达式为:q = df (/), 并考虑适当的气压。微放电的强度受处理气体的湿度及压力影响。随着温度升高,每单位面积的微放电数量减少,同时其强度(转移电荷量)相应增大。这是从表面电导率增加会导致介电体上每个微放电的放电区域较大而得出的,因此必须降低气体的湿度。随着气压的增加,在放电通道中被强制电离的微粒也增加,这是增大能量密度与温度的结合,从另一方面

9、来说,因气压增高而促进臭氧在三体反应中合成,即 O + O2 +M =O3+M (3)1.2 臭氧发生器设计的优化条件臭氧发生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热的交换。臭氧发生的效率,在以氧为气源的最佳条件下,也仅仅不超过 20%,有效的冷却系统是臭氧发生器设计的一个重要关键。臭氧产生过程可划分为三个不同时间标度阶段。当存在微放电的期间(每次至多几35图 3 场强源的分布图 5图 4 SD 臭氧发生器臭氧浓度与气源关系图 7十纳秒)生成原子氧,生成臭氧的化学反应约需要 10 微秒。当臭氧发生器运行时,微放电持久的撞击处理气体,而处理的气体以约 1 秒的时间流经反应器,所以臭氧被电子碰撞而被破坏不可避免。臭氧

10、发生器的效能比可被冷却条件,处理气体的成分以及微放电的强度所影响。微放电强度低可以获得高能效比,这取决于单个微放电的电荷转移电荷量值。由 3 式可见,气隙小及介电体的特性电容量小是有利的。气隙小意味着冷却条件好,在小的功率密度下气隙宽度缩减,导致每单位面积上微放电个数增加。具有高效能的臭氧发生器的介电体应具有以下条件:导热系数高;厚度精确,可获得较小的气隙;具有较优良的介电性能。高的介电体层比电容(薄的层厚与高的介电常数)具有如下特点:微放电增强;薄介电体具有良好的冷却性能;外加电压可以降低,因为介电体压降小。1.3 SD 发生器中臭氧形成特性当微放电在 VD 装置中发生时,是处于固定气隙中的

11、初始均值场内。而在 SD 装置中的放电则发展成为随场强而改变的一个区域,并没有任何确定的气隙。由表面电荷积聚而导致一个接近击穿值的场强波峰,在放电的外延并引起表面上的延展,见图3 。随着电压增高,放电沿着表面而逐步移动,与表面电极垂直的放电区域的延伸(正比于充电的能量)正比于电压的幅值。由于电荷量是电容量与电压的乘积,因此在一个电压周期的转移电荷量应正比于外加电压的平方。对放电延伸或转移电荷量影响更大的参数是介电常数。当介电常数高时,介电体上的电荷密度也高,然而充电区域的延伸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却缩小。SD 装置的性能具有如下优势:放电以细窄线的形式与表面接触,这样可以得到有效的冷却;在不均匀场的

12、结构中,放电活动开始于比 VD 装置较低的外加电压值,这是由于放电与表面相互作用,介电体表面的击穿电压比气36体内部低,在外加电压的半周期内放电活动有持续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臭氧被电子碰撞所造成的破坏,这是因为在 SD 装置中气流将臭氧(部分地)载运到没有放电的区域。由试验可知 VD 发生器使用氧气源的臭氧产量,比使用空气源高出 23 倍。对 SD 发生器来说,这个差别要显著得多,见图 4。因此 SD 发生器使用氧气源,更能发挥出其特有的优势。2 放电室中的热平衡分析 72.1 放电间隙中的热源分布在研究放电时效率时,放电间隙中的热源分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影响如何准确估算放电间

13、隙中的温度分布以及平均温度值,而又直接影响到臭氧的合成与分解过程,进而在宏观上反映出臭氧放电室的效率。因此,搞清放电间隙中的热源分布对优化放电室的结构,提高臭氧发生器效率是十分必要的。实测表明李培国 1,4 在放电间隙中,在电极放电后极短时间内臭氧浓度在两个电极表面附近较大,而放电时的发光强度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布。从屏障放电型臭氧发生器放电特性理论分析表明,一个微放电通道内的产热也是不均匀的,放电产间隙中的热量主要产生在两电极附近,靠近覆介电体电极一侧略多些。由于气体热容量很小,气体流速也不大,气体带走的热量可以忽略。由于气体导热率极低,而且它的流速较慢,其状态基本是层流,对流换热很有限,所以这

14、层薄薄的气隙的热阻就相当大。有计算显示李培国 10,气隙层的热阻比介电体层和冷却水对流换热层的热阻高 12 个数量级。这意味着,在一侧电极附近产生的热量,很难通过气隙到达对侧电极,而主要由本侧冷却介质带走。2.2 不同放电间隙的臭氧浓度与单位耗能李培国7利用数学模型,以数字模拟方法计算出臭氧放电室在不同间隙厚度时的臭氧浓度及单位耗能,见图 5。可以看出,臭氧发生器有一个最佳间隙厚度,大约为0.3mm1mm。2.3 分析结论放电所产生的热量主要由电极两图 5 不 同 间 隙 的 臭 氧 浓 度 与 耗 能0204060801001200 0.5 1 1.5 2放 电 间 隙 d,mm臭氧浓度Co

15、3,mg/l臭 氧 浓 度单 位 耗 能37表 1 绝缘材料的特性材料种类 绝缘性能 电阻率 介电常数 可加工性玻璃 较好 中 低 差搪瓷 较好 中 中 较好陶瓷 很好 高 高 差表 2 玻璃与 TC 材料电性能参数材料 介电常数 绝缘电阻率 cm 击穿电压 Kv/mm玻璃 2.79 6.61014 15.2TC 5.15 4.91014 17.9端的冷却介质带走,一般情况下气体带走的热量可以忽略;气隙中的热源分布是不均匀的,大部分热量产生在两侧电极附近;热源分布为稍不对称型,金属电极附近产生的热量比介电体附近产生的热量约少 20%。3 介电材料的选择与性能分析3.1 介电材料的特点与性能设计

16、臭氧发生器放电室时,首先要解决选择什么材料问题。要选择能达到使用目的材料就应当对材料的性能与特点进行研究。根据放电室的工作条件与加工工艺要求,介电材料应具备以下基本性能:(1) 要有较好的绝缘性能;(2) 采用较薄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3) 应有好的导热和耐热性能; (4) 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与机加工性能。表(1)列出不同绝缘材料的特性。根据表(1)所列绝缘材料性进行分析,陶瓷具有较好的绝缘与介电性能,搪瓷的性能低于陶瓷,玻璃性能最差。从加工制作性能来看,搪瓷具有优越的性能。制作的形状与厚度,比玻璃与陶瓷更容易控制,因此将搪瓷选定为介电体材料。我们对搪瓷和玻璃介电材料的电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如表 2。从表 2 中可以看到搪瓷复合材料和玻璃的电气强度都比较高,均能满足放电室内电晕放电的要求,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