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74806 上传时间:2017-07-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井游记》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满井游记》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满井游记》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满井游记》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满井游记》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井游记》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题 满井游记导学案 课时:1 教师:毛勇导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 2 能力目标:重视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灵活地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尽情领略大自然中的情趣。 导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感情。 导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 。 导学过程设计1、预 习 导学(10 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飞沙走砾( ) 廿二

2、日( ) 燕地寒( )呷浪之鳞( ) 曝沙之鸟( ) 泉而茗者(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局促一室之内( ) 土膏微润( ) 娟然如拭( )泉而茗者( ) 红装而蹇者( )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拘束 肥沃 擦 烧茶 骑驴 湿遍3.填空。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当时作者_袁宏道为官清闲,于早春二月出城游玩,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他是明朝“_公安派_”的代表人物。4、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二、课堂自主、合作、探究(20 分钟)(小组内讨论)(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

3、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二)、解题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三)、朗读课文。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2 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_(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

4、;(2)当代词, 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种:(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3)。“正确,对”的意思,如。(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第 1 自然段。 1、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2、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3、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3、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第 2 自然段。 1、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2、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3、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4、

5、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5、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6、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新开,刚打开。7、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8、如倩女之 hui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 面,洗脸。掠,梳掠。9、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10、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11、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12、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13、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14、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6、。 15、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16、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17、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第 3 自然段。 1、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2、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3、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4、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5、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齐读后,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答: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 l 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 表达作者

7、“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3第 2 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答: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第 3 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答

8、: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 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

9、。试举例说明。答: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小结2 分钟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

10、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板书写景: 早春之美 抓准特征 妙用比喻 抒情: 欣喜,自在 厌倦官场,寄情山水作业3、课堂分层巩固训练(10 分钟)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

11、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第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2.从全文看,第段采用了什么手法?3.第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4.描写初春景色的句子,写山好的句子是_,写水好的句子是_,写树好麦好的句子是_。5.写游满井的时间是_,这一天的天气_,这燕地余寒的特征是_。6.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7.翻译下列句子。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答案1.冻风时作,飞沙走砾。2.欲扬先抑。3.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于是冰皮乍出于匣也 柳条寸许5.廿二日 稍和 余寒犹厉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7.在这时候水面上的冻冰开始融解,水波的颜色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接着一层,清澈得看见水底。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然而居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