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史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1747721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互联网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互联网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互联网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互联网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互联网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互联网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互联网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986 年-2004 年初)1. 1986 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 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 CANET)启动,其合作伙伴是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y of Karlsruhe) 。2. 1987 年 9 月,CANET 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 9 月 14 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揭开

2、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 ITAPAC 设在北京侧的 PAD 机,经由意大利ITAPAC 和德国 DATEXP 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 300bps。3. 1988 年初,中国第一个 X.25 分组交换网 CNPAC 建成,当时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4. 1988 年 12 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 UBC 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进的采用 X400 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 X.25 网与加拿大 UBC大学相连,开通了

3、电子邮件应用。5. 1988 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 X.25 协议使该单位的 DECnet 成为西欧中心DECnet 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连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6. 1989 年 5 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当时邮电部的 X.25 试验网(CNPAC)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连。CRN 的成员包括:位于北京的电子部第 15 研究所和电子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位于成都的电子部第 30 研究所、位于石家庄的电子部第 54 研究所、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等单位。CRN 提供符合X.400(MHS )标准的电子邮件、符合 FT

4、AM 标准的文件传送、符合 X.500 标准的目录服务等功能,并能够通过德国 DFN 的网关与 Internet 沟通。7. 1989 年 10 月,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 国内命名为: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世界银行命名为: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简称 NCFC)正式立项, 11 月,该项目正式启动。NCFC 是由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的一个高技术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由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教委配套投资和支持。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5、。当时立项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三个单位的合作,搞好 NCFC 主干网和三个院校网的建设。8. 1990 年 11 月 28 日,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 SRI-NIC(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 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 CN 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从此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中国 CN 顶级域名服务器暂时建在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9. 1991 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 DECNET 协议

6、,以 X.25 方式连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 LIVEMORE 实验室,并开通电子邮件应用。10. 1992 年 6 月,在日本神户举行的 INET92 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钱华林研究员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讨论中国连入 Internet 的问题,但被告知,由于网上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中国接入 Internet 有政治障碍。11. 1992 年 12 月底,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TCP/IP 体系结构的校园网,主干网首次成功采用 FDDI 技术,在网络规模、技术水平以及网络应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2. 1

7、992 年底,NCFC 工程的院校网,即中科院院网( CASNET,连接了中关村地区三十多个研究所及三里河中科院院部) 、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和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全部完成建设。13. 1993 年 3 月 2 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 AT&T 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 64K 专线正式开通。专线开通后,美国政府以Internet 上有许多科技信息和其它各种资源,不能让社会主义国家接入为由,只允许这条专线进入美国能源网而不能连接到其它地方。尽管如此,这条专线仍是中国部分连入 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专线开通后,国家基金委大力配

8、合并投资 30 万元,使各个学科的重大课题负责人能够拨号连入高能所的这根专线,几百名科学家得以在国内使用电子邮件。14. 1993 年 3 月 12 日,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简称金桥工程) 。15. 1993 年 4 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召集在京部分网络专家调查了各国的域名体系,提出并确定了中国的域名体系。16. 1993 年 6 月,NCFC 专家们在 INET93 会议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了中国连入 Internet的要求,且就此问题与国际 Internet 界人士进行商议。INET93 会议后,钱华林研究员参加了 CCIRN(Coordi

9、nating Committee for Intercontinental Research Networking)会议,其中一项议程专门讨论中国连入 Internet 的问题,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这次会议对中国能够最终真正连入 Internet 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7. 1993 年 8 月 27 日,李鹏总理批准使用 300 万美元总理预备费支持启动金桥前期工程建设。18. 1993 年 12 月 10 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主席。19. 1993 年 12 月,NCFC 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三个院校网互连。20. 199

10、4 年 4 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连入 Internet 的要求,得到认可。21. 1994 年 4 月 20 日,NCFC 工程通过美国 Sprint 公司连入 Internet 的 64K 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 Internet 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 Internet 的国家。此事被中国新闻界评为 1994 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 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22. 1994 年 5 月 15 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 W

11、EB 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中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23. 1994 年 5 月 21 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 CN 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由钱天白、钱华林分别担任中国 CN 域名的行政联络员和技术联络员。24. 1994 年 5 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 BBS 站,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BBS 站。25. 1994

12、年 6 月 8 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各部委、各省市明传发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三金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明电199418 号) , 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自此,金桥前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26. 1994 年 6 月 28 日,在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的大力协助下,北京化工大学开通了与Internet 相连接的试运行专线。27. 1994 年 7 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试验网开通,该网络采用 IP/x.25 技术,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并通过 NCFC的国际出口与 Internet 互联,成为运行 TCP/IP 协议的计算机互联网络。28

13、. 1994 年 8 月,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正式立项。该项目的目标是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校园间的计算机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并与国际学术计算机网络互联,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管理系统。29. 1994 年 9 月,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协议中规定电信总局将通过美国 Sprint 公司开通 2 条 64K 专线(一条在北京,另一条在上海)。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30. 1994 年 11 月,由 NCFC 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

14、亚太网络工作组(APNG)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 Internet 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31. 1995 年 1 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 Sprint 公司接入美国的 64K 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 DDN 专线以及 X.25 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 Internet接入服务。32. 1995 年 1 月,由国家教委主管主办的神州学人杂志,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进入 Internet,向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及时传递新闻和信息,成为中国第一份中文电子杂志。33. 1995 年 3 月,中国科学院完成上海、合肥、武汉、南京四个分院的远

15、程连接(使用IP/X.25 技术) ,开始了将 Internet 向全国扩展的第一步。34. 1995 年 3 月,清华大学李星教授第一次当选亚太网络信息中心( APNIC)执行委员会委员。35. 1995 年 4 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简称百所联网 工程) 。其目标是在北京地区已经入网的 30 多个研究所的基础上把网络扩展到全国 24 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联并和 Internet 相连。在此基础上,网络不断扩展,逐步连接了中国科学院以外的一批科研院所和科技单位,成为一个面向科技用户、科技管理部门及与科技有关的政府部门服务的全国性网络,并改名为中国科技网 (CST

16、Net ) 。36. 1995 年 5 月,中国电信开始筹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37. 1995 年 7 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第一条接连美国的 128K 国际专线开通;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八个城市的 CERNET 主干网 DDN 信道同时开通,当时的速率为 64Kbps;并实现与 NCFC 互联。38. 1995 年 8 月,金桥工程初步建成,在 24 省市开通联网(卫星网) ,并与国际网络实现互联。39. 1995 年 12 月,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完成。40. 1995 年 12 月,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 建设完成,该工程由中国自行设计、建设。41. 1996 年 1 月 13 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领导小组组长。原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办公室改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42. 1996 年 1 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