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2000字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744833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说新语读后感20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20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20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20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20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读后感20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读后感2000字(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说新语读后感 2000 字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 1500 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编辑了世说新语读后感 2000 字,给大家提供个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世说新语读后感 2000 字篇一:从世说新语?简傲卷中的一个故事说起。因依附河内司马氏而成为政治新贵的太傅钟繇之子颖川钟会慕嵇康之名,邀集当时的贤俊之士,去拜访嵇康。至于钟会拜访嵇康的目的,在

2、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士人之间盛行人物品评,嵇康当时虽然无官无职,而且以放诞、简傲闻名,但已经是天下名士,钟会大概是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名望。可嵇康对钟会的态度呢?“扬锤不缀” 、 “傍若无人” 、“不交以言” ,客观地说,非常无礼。钟会面子上挂不住,终于选择离去。嵇康说出了中国史上最傲的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两句与其说是询问,不如说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在质问。嵇康傲,他的傲不是建立在对人间权势、财富的占有上,而是建立在个体的绝对自由和精神的超越上。或许在嵇康看来,钟会和他并不是同一类人。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 ”,钟会这般钻营于名利场中的人,又怎么会明白精神自由与

3、超越的乐趣?留下“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回答后,钟会悻悻然离去。俞伯牙奏“高山流水” ,知音唯钟子期一人。而嵇康的思想境界高,曲高和寡,知己也只有“竹林七贤”等廖廖数人而已。而同在七贤之中,能真正与嵇康比肩者,又独有陈留阮籍一人。无独有偶,阮籍之狂与嵇康之傲难分伯仲。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中的记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阮籍此举得到的结果是“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 。若阮籍、嵇康之类人,绝不苟同于流俗,与庸人虚与委蛇。至于俗人所尊崇的“礼” ,又是个什么玩意?“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4、老子 ”,中华数千年文明,多少伪君子打着“礼”的旗号行假仁、假孝之实。客观地说,儒家所提倡的“礼” ,乃至今天中国、日本、南、越南所自我标榜的“礼仪之邦” ,形式多于实质。总之先在人前把“礼”中所约定俗成的都做好了,于是便有“仁” 、 “孝”之名,至于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因为“礼”和“仁” 、 “孝”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直接关系。窃以为孔子提倡“礼” ,其实只是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的前提是等级社会,众人依据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不论在物质上(名、利)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不平等、不对称的关系。阮籍、嵇康是庄子传人。庄子所提倡的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是一种

5、对人、对物最终极的平等。所以俗人们所提倡的礼制(社会秩序)、功名(进取心),对阮籍、嵇康之类人物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阮籍敢以青白眼视人,嵇康敢直接无视政治新贵钟会。为什么我认为阮籍、嵇康是庄子传人,而不是老子传人呢?(黄帝是道家人物所伪托,姑且不论)今人常言: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句话并没有错,但是不完整。因为庄子很多人生观,并不同于老子。老子虽然提出了“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但是这只是一种思想认识,到具体的人生抉择上,老子又说“致虚极,守静笃” ,“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6、 。提倡谦虚自守、不当出头鸟、以柔克刚的老子,断然不会教人做出像庄子鼓盆而歌,阮籍翻青白眼,嵇康刚愎无礼的事情来。以佯狂来傲世或避世,中华史上大体就庄子这一派。儒家自不必说,盛行于唐宋的禅宗,虽然有若干呵佛骂祖的大德,但尊礼守序,仍然是主流。如坛经中记载的曹溪慧能(世称六祖,中国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的话:“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说回阮籍、嵇康,比起嵇康完全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阮籍就更世故一些。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记载:“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

7、人物” 。好一个“口不臧否人物” ,隐于朝的大隐大体都参悟了这个道理。不过,阮籍之狂仍然是冠绝天下,有两则事例。一是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记载的司马昭(晋文王)掌握了魏国政权后,为司马炎(代魏灭蜀、吴,统一天下的晋武帝)求聘阮籍之女为妻,结果“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视功名如浮云,视权势如粪土,阮籍真正做到了。古往今来能和帝王结亲以图攀龙附凤、一步登天者,不知凡几。后来另一个世家门阀的弘农杨氏与河内司马氏联姻,在司马炎死后也曾短暂权倾朝野。另一个是世说新语?简傲卷记载司马昭出席宴会,群臣都严肃恭敬,如拜皇帝一样。只有阮籍,胆敢“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偏偏奇在司马昭还能容忍阮籍在席上的无礼,

8、能容忍他的拒婚态度。由阮籍,我想到了希腊古典时期犬儒学派的戴奥真尼斯,更是个几乎彻底抛弃人类社会秩序的大隐,也得到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的由衷尊重。与阮籍相比,嵇康倒像一个隐于野的小隐。嵇康的个性,过于刚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嵇康之死,虽有钟会之流构陷,但也是自取。不过,庄子倡齐物我,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得悟者与天地同寿,在嵇康这种看透了生死的人来说,死并不是一件太坏的事。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 ”,但留下一曲流传千古的广陵余响。世说新语读后感 2000 字篇二: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 ,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

9、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

10、(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 ,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

11、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有名望的宾客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诉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可以提出质疑吗?)面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质疑,然而在座宾客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钦佩和敬仰。

12、可以说王弼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记年龄,虚心学习,可以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术的进步,也更有利于培养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向往,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 。而卫嘲笑他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可以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多余的。 ”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地语言说服了

13、卫,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术、思想上的。博学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们的结识和尊敬,对当时魏晋时期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是一种促进,也值得后人在这一点上效仿。特别是对于文人的学识修养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殷浩、孙盛、王、谢尚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家里。殷浩与孙盛共论易 ,孙盛自以为他的发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说法,又不能说服他。王叹着气说:“假如刘真长来,一定会制服他。 ”孙盛也意识到自己不如刘真长。等刘到来时,孙盛简略的说了刚才所说的理由,语气已大

14、不如前。刘真长讲了大约二百多句,言辞及提问,都简明扼要,孙再无法回答。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辩论更多的在于互补,激烈的辩论更多的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方面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也是我们应当极力推崇的。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都无懈可击。侍人把端上的饭菜热了好几遍也顾不得吃。双方奋力甩动拂尘的毛全部落在了饭菜上,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当辩论激烈到这种程度时,更加的感叹学者们幽默诙谐的言辞,同时,双方的学术精神更是让人由衷的佩服。当然这当中更多是体现了文

15、人多知识的热爱与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识摆脱困扰的例子。郑玄在马融门下,住了三年都未见到老师,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一些知识而已。有一次马融曾计算天象,不相符合,门下弟子都不能解决。有人说,郑玄懂得计算。马融于是召郑玄令他计算,郑玄把式盘一转就解决了问题,大家无不惊奇。等到学业完成,郑玄告辞还乡,马融叹息说:“礼乐都到东方去了!”同时又唯恐郑玄的名气高过自己,心怀妒忌。郑玄也怀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桥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马融用周易转式之法进行占卜,探寻他的行踪。见到卦象后,对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这样必然已经死了。 ”于是不再追寻。郑玄因而免于难。这个故事是说郑玄

16、学识遭人嫉妒,郑玄机智脱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难体会,学习就应该向郑玄那样,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向前辈和别人请教,同时自己更应该加强学术修养,利用自己的知识做更多有用且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更值得一提的是, 世说新语文学篇关于文人对妇女态度看法的文章,谢太傅问陆退:“张凭为什么为母亲作悼念的诔文,而不为父亲作?”答曰:“这自然是因为男子的品德已经在他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妇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显扬了。 ”谢朗母亲王夫人因为儿子的体弱曾对支林道说:“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这些话语中所显示的文人对妇人尊敬的的态度,就不难想象花木兰这部文学作品为何会流传至今了,故事本身的价值当然重要,但是,更应该看到人们对传承这些作品的积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