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庚西华山钨矿床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740908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大庚西华山钨矿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西大庚西华山钨矿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西大庚西华山钨矿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西大庚西华山钨矿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西大庚西华山钨矿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大庚西华山钨矿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大庚西华山钨矿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大庚西华山钨矿床我国江西、广东、湖南及福建等省是世界最著名的钨矿产区。江西大庚西华山钨矿是我国众多钨矿区之一,是赣南钨矿的一个典型矿床。1、区域地质背景1、矿床产生的大地构造位置西华山钨矿床位于江西大余西华山复式岩体的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的赣南后加里东隆起区,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东段北侧。地处滨太平洋(环太平洋)构造域(一级构造)中生代构造带的南东部,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二级构造)东段北侧,江西南部北东向池江大断裂的北西盘。2、区域地质、构造、岩浆岩及变质作用本区位于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NE 向断裂为本区基础构造。EW 向断裂亦较发育。多组断裂交汇处是岩浆侵入和矿化集

2、中区。西华山钨矿田处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东段北侧,江西省南部北东向池江大断裂的北西盘,赋存于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之中。 西华山钨矿床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地槽区中的赣南后加里东隆起区,燕山期强烈活动的北东向构造带以及北北东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是控制区域成矿花岗岩及钨矿分布的主要构造条件。矿床处于赣湘粤加里东隆起成矿带西华山一棕树坑钨、锡带的西南端,产于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之西南缘,为内接触带矿床。区域内地层,除志留系、下泥盆统、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外,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该区古生代阶段属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阶段属滨太平洋构造域。赣南地区钨矿床分布以新华夏系与纬向及其复合控制为主导,呈现纵向(NNE

3、 向)与横向(EW 向)区域成矿分带(图1)。纬向分带有:三南寻乌、崇义于都、遂川宁都等 3 条构造隆起花岗岩钨矿带;NNE 向分带有:诸广山、于山、武夷山等构造隆起花岗岩钨矿带。NNE 向、EW 向与SN 向、NE 向、NW 向构造复合区,是重要钨矿聚集区,其中最重要的为崇(义)、(大)余、(上)犹区,于都和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区。二、三级钨矿带受断裂花岗岩带控制,以 NE、NNE向断裂最为重要;在与其它方向断裂复合部位,往往形成重要的成矿花岗岩体及矿田、矿结。燕山期花岗岩约占整个华南花岗岩类的 66.6%(孙涛,2006)。燕山期花岗岩分为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燕山早期岩浆岩主要分布在闽

4、西赣南赣东北粤北一带,主要为花岗闪长岩、拉斑系列双峰式火山岩、层状基性超基性杂岩、A 型花岗岩和碱性正长岩。燕山晚期花岗岩主要发育于政和大埔断裂以东,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导致在东南沿海形成高钾钙碱性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带(舒良树等,2006)。赣南地区岩浆活动十分频繁,自澄江期到喜马拉雅期均有规模不等、形式不同、成因各异的岩浆活动存在,而以燕山期花岗岩类与区内钨矿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图 2) 。成矿花岗岩的形成时期主要为燕山早期至晚期早阶段,时限为 185-100Ma,高峰期一般在中侏罗世。同期岩体又往往是多阶段多次形成的复式岩体;且一次侵入又由主体补体脉岩或矿脉,构成完整的成岩成矿序列;多次成岩常出

5、现多次成矿。成矿花岗岩为壳熔型酸性超酸性亚碱性中浅成侵入体,就位深度一般为 4-5km;岩石具高硅、富碱(NaK),富含W、Sn、Be、Nb、Ta、Bi、Mo、REE 元素等特征,其中西华山成矿花岗岩含钨丰度为 34.7 x10-6,为地壳丰度的 23 倍。在空间上,钨矿床主要产于成矿花岗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区内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体内的钨矿床约占 20%;岩体接触带往往是一个控矿的重要界面,两侧矿化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岩性、构造等条件不同,形成石英脉型、云英岩型、细脉浸染或斑岩型、矽卡岩型等各类矿床,它们时有多型共生现象。除此,还有少数隐爆角砾岩筒型钨矿床。图 2 西华山-棕树坑成矿花岗岩岩带

6、剖面图(据赣南地质队资料)区内广泛分布由中上寒武统浅变质砂岩、板岩和变余凝灰岩等组成的一套巨厚浅海相泥砂质类复理石建造的地槽型沉积(总厚度大于 4 000 m)。西华山岩体侵入于寒武系浅变质岩中,其出露面积为 19.12 km2。在岩体顶部尚保存着浅变质岩之顶盖残留,说明其剥蚀深度不大。岩体主要由斑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等组成。区内广泛分布且与钨矿床产出有关的赋矿地层为上元古界下古生界浅变质基底和上古生界第三系沉积盖层,其中约 90%的成矿花岗岩体和钨矿床产于浅变质基底之中。全区地层钨丰度平均为 3.24 x10-6,远高于地壳钨丰度 1.5 x10-6(泰勒,1964);其

7、中下震旦统钨丰度 5.73 x10-6,下寒武统钨丰度 6.35 x10-6,是形成钨矿床的重要层位。根据区内广泛的花岗岩源区研究结果,推断赣南地区深部很可能有古老的中深变质岩层,且与含钨花岗岩的形成有关(图 3) 。图 3 西华山花岗岩及其钨矿田地质略图 52-1a.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52-1b.斑状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52-2a.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52-2b细粒石榴石-二云母花岗岩; 53.花岗斑岩震旦系为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板岩夹凝灰质砂页岩、砂砾岩。上部为硅质岩可作标志层。总厚度75%)、富碱(Na2O+K2O=8.36%,K2ONa2O)特点,W、Sn、Mo、Be 等元素丰度

8、很高。矿化面积约 2.4 km2,工业矿脉 600 余条,脉长一般为 200-600 m,脉幅一般为 0.2-0.6 m,工业矿化深度一般为 60-200 m。脉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为 70-85;脉侧上部围岩有较强的云英岩化,下部则主要是碱性长石化。西华山花岗岩体同位素年令为160184Ma,应属燕山早期。岩体呈椭圆形岩株,出露面积20km 2,是一个复式岩体,其侵入期次如下表(表2) 。表2 西华山花岗岩体侵入期次表期 阶段 代号 岩性前锋花岗岩 1g斑状中粒花岗岩一“主侵入” 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前锋花岗岩 2斑状中细粒花岗岩二“主侵入” 1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前锋花岗岩 3斑状细粒花岗

9、岩三“侵入” g细粒石榴石自变质花岗岩西 华 山 花 岗 岩 体 中 微 量 元 素 特 征 : W、 Sn、 Be、 Mo、 Li、 Rb、 Cs、 Y、 Nb、 U 含 量 较 高 。一 般 高 于 酸 性 岩 平 均 含 量 的 几 倍 到 十 几 倍 。 Cu、 Zn、 Zr 含 量 低 于 酸 性 岩 的 平 均 含 量 。 前 锋花 岗 岩 中 的 Be、 Li、 Cs、 Mo、 Cu、 Pb、 Zn、 B 含 量 较 “侵 入 ”阶 段 花 岗 岩 中 的 高 , 而W、 Sn、 Nb、 V、 Sr、 Y、 Yb 的 含 量 则 较 “侵 入 ”花 岗 岩 低 。 总 之 , 前

10、 锋 花 岗 岩 中 亲 硫 元 素 含量 高 , “侵 入 ”花 岗 岩 中 亲 氧 元 素 含 量 较 高 。 从 早 期 到 晚 期 W、 Sn、 Nb、 V、 Sr、 Y 及 Yb 的含 量 有 增 高 趋 势 , 特 别 是 W 在 晚 期 最 富 集 。 西 华 山 花 岗 岩 中 的 黑 云 母 含 Sn、 U、 Nb、 Zr 等较 高 ; 长 石 中 含 W 较 高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寒武系的变质石英砂岩、板岩、粉砂岩。地层走向北东东或南东,倾角 6080,为一套复理石建造特征。在一些山岭上残留有中泥盆统砂砾岩层。由于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和岩浆的侵入,使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

11、和热变质。钻孔中常见到黑云母角岩、角岩化砂岩、板岩及斑点状板岩等。西华山矿区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东端,经受了华夏、新华夏构造的影响,构造异常发育。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形成了北北西向古老褶皱基底。后期的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叠加其上,在北东与北东东向断裂交切基底的地段,是构造的有利地段,控制了西华山花岗岩岩株的侵入。矿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二组,一组为 NE 向和 NEE 向,一组为EW 向。它们的联合和复合、迁就部位控制着西华山岩株的侵入和成矿裂隙的展布。成矿前断裂构造发育,成矿后断裂表现微弱。错位较小,因此,破坏性小,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其主要断裂特征如下( 谢明璜等,2008):

12、(1)F1 断裂。为勘查区南东部最大的断裂带 ,走向北东(4060 ),倾向北西,倾角 6585,地表延长 3 500m,最大破碎带宽 45 m。控制西华山花岗岩侵入的南缘,并将所有的矿脉限制于其北侧。直接控制南区脉组的形成,为控岩控矿断裂。(2)F2 断裂。走向北东(7590), 东段与 F3 交叉汇合,倾向北北西,倾角 6487?,长 1 700 m,破碎带宽 50 m,断裂带上下两盘相对错动,断距 60 余米。断裂带的一盘 ,发育着走向相同、倾向相反的次级裂隙,有矿脉充填。(3)F3 断裂。走向北西(280285), 波状弯曲。东段倾向南 ,西段倾向北。倾角(7885)延长 3 100m

13、,破碎带宽 34m。膨大缩小显著,横贯矿区东西 ,为中组脉和南组脉的分界构造。造成南、中组矿脉之间互不对应,断裂对成矿有明显的控矿作用(图 6)图 6 西华山钨矿区地质略图1.寒武纪浅变质岩;2.斑状中粒花岗岩;3.少斑状细粒花岗岩;4.中粒黑云母花岗岩;5.花岗岩岩相界线;6.花岗岩与变质岩接触界线;7.花岗岩相对隆起部位;8.隐伏盲矿脉;9.表露矿脉及编号;10.成矿前逆斜断层及编号;11.钻孔;12.勘探线;13.煌斑岩脉;14.勘查区范围;15.详查工作范围2、矿体特征西华山含矿岩体以 6070交角不整合侵位于寒武系浅变质岩内,岩体直接与石英砂岩、云母石英片岩、砂质板岩接触,形成明显的

14、接触变质带岩体由近及远,变质作用由强变弱,形成了宽度不等的角闪石角岩带和斑点状板岩带。含矿岩体北西南东长 7 km,北东南西宽 5.5 km,略呈椭圆型,为一小型复式侵入体 ,出露面积 20 km2。同位素年龄值为 184140 Ma,属于燕山早期产物。由北西向南东侵入,先后由五个侵入阶段组成,与钨矿关系密切的主要为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图 3)的黑云母花岗岩( 52-1b)第一次侵入的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52-1a),其边部分布着略具北西走向的两组六个钨矿床西华山为其中最大的一个,位于西南边缘,系裂隙充填型的高温热液矿床。矿体整体形态为狭长的薄板状,其中矿脉的雁行状和侧羽状构造十分发育,脉

15、侧上部围岩有较强的云英岩化,下部则主要是碱性长石化。含钨石英脉多产于发育完善的剪切节理中,或产在剪裂带、破碎带中,成组成带平行出现。矿脉走向 NE85NW60 80。矿脉密集但大小不一,宽10cm 至30cm,长100m 至600m。延深几十米到200m 600m,个别可达1000m。矿脉主要由石英(占 9095%以上)和黑钨矿组成。其他金属矿物还有锡石、辉钼矿、辉铋矿、白钨矿、毒砂、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白云母、钾长石、电气石、绿柱石、黄玉、萤石、绢云母等。全区共有矿脉 524 条,绝大多数赋存在花岗岩体之内。在成囚上与第二次侵入的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第一次侵入的斑状黑

16、云母花岗岩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全区矿脉分为北、中、南 3 组。矿脉长度一般为 400600m,最长达 1075m,脉宽度一般为 0.10.6m,最宽达 3.6m ,工业矿化深度一般为 50140m,最深达 250m,脉体走向为近 EW,倾向 N,倾角为 7085。在开采过程中以及补充勘探时,又发现了一些盲矿脉,主要集中在中区西部变质岩之下。矿床多期多阶段成矿特征明显,矿石矿物主要为黑钨矿,其次为辉钼矿、锡石、辉锑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南区依据矿脉产出的空间位置,自北向南、从东向西可分为五个主要脉组;中区分为二个脉组。各脉组石英脉密切分布,在平面上一般平行排列,无明显的侧幕现象,由于构造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其中每一组矿脉往往有12条最长、最宽、最深的矿脉构成主脉(图7)。其它的矿脉在其两侧或一侧以一定的疏密韵律展布。在剖面上作后型侧列。成矿限于在成矿岩体表壳,显示出宽、浅、疏的特点。矿脉的形态变化受成矿裂隙的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