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740660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一: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法治的权威源自人民群众将法的客观公正性深植于心,而法的客观公正性,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或法律案(事)件来体现。这段时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热映,看了以后很是感慨。影片讲述一个农村妇女李雪莲,因为想分一套房子、多生一个孩子与丈夫假离婚,结果丈夫与别人结婚了,她愤愤不平要为自己讨个公道,因此去法院起诉,结果法院判定两人离婚是事实,李雪莲认为法院判决不公正,走上了漫长的上访之路。影片管中窥豹,以李雪莲

2、上访事件为线,反映官场现状。先不说影片是否达到官场现形记的目的,我们仅仅讨论李雪莲事件本身后面的法律意义。就李雪莲本身来说,她就是一个法盲。她对于法律的无知,以及她个性中的执拗,应该说是她悲剧生涯的根源。故事起源是她与丈夫的假离婚。众所周知,我国实行婚姻自由的原则,靠法律的手段维护婚姻的稳定并非婚姻立法的本意。婚姻能否维持,能否形成人们所期盼的幸福美满的婚姻关系,关键取决于婚姻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再者,婚姻关系属人身权范畴,结婚、离婚均须当事人自己自愿作出的意思表示,他人是无权干涉的。而离婚有两种方式,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协议离婚是指夫妻都愿意离婚且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问题达成一致后,前往民政局

3、办理离婚登记,领取离婚证;诉讼离婚是指夫妻对是否离婚以及子女抚养、财产分割问题难以达成一致,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不管离婚的动机是什么,李雪莲与丈夫两人是双方自愿去民政局办理的离婚手续,离婚后,农村房产归李雪莲,孩子归丈夫,这是两人协商好的,毫无争议的。所以,他们的离婚完全是合法合规的。因而李雪莲向法院提起诉讼后,法官王公道给予了公正的审判。也许有人会说,那李雪莲是被骗离婚的啊,她的本意是假离婚。在法律上,没有假离婚这一说法的。离婚程序是确实发生了的吧?双方确实同意并签字了吧?离婚证是真的吧?所以,离婚没有真假之说。只能说当时李雪莲的离婚意愿带有欺骗性。而通过离婚来达到生二胎的目的,本身就是非法

4、行为,是不受法律保障的。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今年房市限购,一些人打起了小算盘,通过假离婚来绕开限购政策,李雪莲事件应该会给他们警醒。那么李雪莲个人所承受的委屈是否就不能通过法律得到保护或者赔偿呢?当然不是。在故事中,有两点,其实也是李雪莲本人最纠结的但却没有重视的两点,在法律上具有可诉性。一是离婚时,李雪莲怀孕了,因为与前夫的纠纷又流产了。影片最后她本人说坚持十年上访其实就是为了要给那个流产的孩子讨个公道。这个是可以向法院提诉讼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 181 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不得申请再审。因此,一旦夫妻双方离婚,想要撤销原来的离婚判决或恢复原来的婚姻关系是不可

5、能的,除非再婚。但是,在离婚后发现怀孕的,如果确实是与前夫的孩子,根据我国婚姻法律规定,婚姻关系的解除并不意味着男方不用承担抚养义务。 婚姻法第 36 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因此,发现怀孕后,但凡李雪莲懂点法律的,如果把孩子生下来,是可

6、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前夫承担抚养费的。而如果决定不把孩子生下来,李雪莲也是可以要求前夫给予物质上的赔偿的。二是李雪莲十年上访的主因,也就是她的前夫在公众场合说她是潘金莲,李雪莲要为自己的名声讨一个公道。这是完全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权的。我国民法通则第 101 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认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须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2)发生了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3)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不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李雪莲的前夫在公众场

7、合污蔑她是潘金莲,并且传得全县皆知,对李雪莲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这是典型的名誉侵权。所以,李雪莲要讨个公道,完全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前夫赔礼道歉,要求恢复名誉,还可以要求经济上的赔偿。明明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李雪莲却因为没有法律知识,完全没有抓到重点,只就离婚事件向法院起诉,而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保护的权益却只字不提,以致于虽经十年上访、缠访、闹访,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生活也完全乱了套,最后还差点因此上吊。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很多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只同情李雪莲的遭遇,甚至把她悲剧一生的根源推到官员不作为身上,却根本没有意识到,不知法、不懂法,甚至轻视法律,才是李雪莲悲剧命运的根源。我

8、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法律会用它的权威保护每一个遵法守法的公民。但是,如果不懂法、不学法、不守法,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又不向法律正规渠道求救,那么,最终利益受损的人还是自己。对每一个公民来说,守法是应有的素质,应尽的义务,而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作为政府,要加强普法宣传,作为公民,要加强法律学习,只有真正树立法治思维,用法治思维去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用法治方式合理表达诉求,才能真正改变“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法、信钱不信法、信权不信法”的社会不良风气。如果有空,不妨少刷点朋友圈,拿点法律条文读一读,不妨少看点偶像剧,关注一下法制宣传节目,12 月 4 日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马上到了,那

9、天不妨去娄星广场听听普法知识。毕竟,学法懂法,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二:我不是潘金莲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消息一经公开,就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和观众的超高期待。在此次入围的 300 多部影片中, 我不是潘金莲更是被选为电影节官方推荐的 45 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此次影片全球首次放映不仅近两千张票提前售罄,更有不少观众特地从多伦多之外的其他地区赶来,只为第一时间看到冯小刚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小刚携主演范冰冰、郭涛、大鹏惊艳红毯,所到之处引起观众连连尖叫。映前见面会上,现场三层放映厅 1725 个位置座无虚席。作为电影的绝对主角,范冰冰自信表示:“从未想过这部电影的首映是在多伦多,

10、但我不是潘金莲是个好故事,相信外国观众一定看得懂,也一定会喜欢。 ”冯小刚更是霸气表示:“不喜欢随便骂。 ”事实证明电影不负观众期待,首映场观看过程中气氛十分热烈,不少台词和片段让在场观众惊喜不断,平均三分钟就爆发一次笑声。放映结束后,整个影厅几乎要被雷鸣般的掌声掀翻屋顶,观众们对主创们奉献出如此精彩的电影表示最热烈的支持。中国故事惊艳国际圆形画幅暗喻“镜花水月”方圆尽显中国式人情法治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而辗转十年的荒诞故事,作为冯小刚导演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导表示,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剧本送来,但终于等到这一个值得拍的故事,既是回归电影初心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以往

11、作品不同的是,冯小刚首次在本片中大胆采用圆形画幅进行拍摄。据悉,圆形的灵感来自于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风情画,构图和色调十分讲究,不少观众表示看电影时有置身江南园林一步一景的视觉效果,新鲜之外非常赏心悦目,有观众评价道“摄影和美术简直就是中国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太美了” “画幅的变化跟情节结合得好棒!”圆形画幅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尝试,其背后另有含义,方圆之间似真似幻,观众们从圆形画幅中看电影的形式巧妙暗喻了“镜花水月”的荒诞寓言。放映结束后,观众纷纷点赞“冯导真是太大胆了,不论是故事还是圆形形式,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 “这部电影跟一般的喜剧不一样,笑完还能有思考,冯导讲了一个好故事” 。冯小刚导演

12、表示,希望借此向国际展示这个荒诞故事背后的中国式人情与法治,李雪莲故事背后的道理值得观众们再度回味。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三:我看完了由冯小刚导演、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这这部电影将主人公李雪莲上访 20 年的酸甜苦辣描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入木三分。李雪莲上访 20 年,她周围的人也怀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是真想帮他,但大多的是想借着李雪莲的大腿搓麻绳,有的明哲保身,有的想色要官图财,有的炫耀领导水平,有的因此丢了乌纱帽。就连李雪莲上吊时,果园的主人也跟着她,让她去邻居家的果园上吊,打掉自己的竞争对手。可以说, 我不是潘金莲在某种程度上是众多信访人的一个缩影。信访其实是个名词,到现在为

13、止也是个名词。信访的意思其实很简单。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信访,就是人们群众来信来访。信访工作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帮助他们解决各种诉求,解决不了的转达给其他部门解决。用一句洋气话说,就是化解矛盾解决诉求。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其实很正常。经济发展越深入,法治建设越全面,人们的各种诉求也越来越多,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维权意识越强,信访意识也越强。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感到冤屈,或者是看不下去某些部门、人员的作为,或者是向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写信或者到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申诉、控告、举报等,希望得到解决。有时候,某种诉求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时候某

14、种诉求得不到解决,甚至永远也得不到解决。还有些诉求,只要努努力、使使劲、用用心,就能解决。中国人有时候很倔但很讲理,他们不怕穷不怕吃苦,就怕输理丢面子,信访的理由有时也很简单。 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 20 年上访的理由很简单,其一是一件事,想证明“离婚是假的” ,后来变成一句话,只要其前夫承认是假的就行;其二是一句话,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为“我不是潘金莲”讨说法。于是,解决不了满足不了自己诉求的那些人就不断地信访、不停地上访。慢慢地,信访成了动词。有的人开始相信信访、迷信上访了;也有的人害怕信访、拒绝信访了。甚至只剩下“访”,没有“信” ,不再信来信往,直接人来人往了。相信信访、迷信上访,是

15、因为尝到或者看到了别人信访上访带来的好处,有的因为信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甚至可以借以要挟有关部门。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信访已经成为考核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命运;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自己没有错,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有的人害怕信访、排斥信访,有错不想承认,宁错不弯腰,甚至连一句软话也不说。无形之中,加剧了信访。应当看到,信访的根源在于有些人员和部门无视或者漠视群众利益,没有依法依规办事,作风简单粗暴造成的。解决信访说简单也简单。中国人很讲理。只要实事求是,明确是非,该认错的认错,该纠正的纠正,该道歉的道歉,该追究责任的就追究责任,特别是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和部门要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把信访引导到依法依纪解决的轨道上来,信访的群众肯定会信服。愿信访的人越来越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