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低血糖27例病因分析及对策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174045 上传时间:2017-07-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27例病因分析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27例病因分析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27例病因分析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27例病因分析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27例病因分析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27例病因分析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糖尿病低血糖27例病因分析及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老年糖尿病低血糖 27 例病因分析及对策作者:归燕华,朱超玲,姚生华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有低血糖发生,且多因不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及血糖监测不当而引发。现就我科 27 例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来源 收集 20002004 年在我院内分泌病房救治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 27 例。均符合 WHO 1998 年 DM 诊断标准。低血糖均符合 Whipple 三联征且为 2 型糖尿病患者。男 17 例,女10 例;年龄 6085 岁,病程 217 年。其中合并 DM 肾病 9 例,高血压 8 例,冠心病、心力衰竭 2 例,肝硬化

2、4 例,脑梗死、脑出血 2 例,丙谷转氨酶增高 2 例。 1.2 用药情况 发生低血糖前有 10 例使用胰岛素(INS )治疗,每天 2046 u。单用优降糖者 5 例,每次 2.5 mg,每天 3 次。单用达美康 3 例,每次 40120 mg,每天 23 次。9 例应用磺脲类2(优降糖或美比达或达美康)加双胍类(二甲双胍)合用,治疗每次药量优降糖 2.55 mg/次或达美康 40 120 mg/次;二甲双胍0.1250.5 g/次,均为每天 23 次,个别加用拜糖平 50 mg/次,每天 23 次。11 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肾病,同时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1.3 临床表现 低血糖发

3、生时间多为夜间、凌晨或空腹状态。27例患者,其中 22 例表现无力、饥饿、心悸、出汗、手抖、烦躁不安、嗜睡和头晕。5 例发展至意识障碍。1.4 实验测定 低血糖反应时即刻取指梢血测定血糖浓度。12 例血糖为 2.153.00 mmol/L,9 例血糖为 2.102.19 mmol/L,5例 0.191.17 mmol/L,1 例 0.140.18 mmol/L。1.5 低血糖治疗 因晨起后空腹剧烈运动 1 例,静推 50%葡萄糖液 60 ml,而后 5%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24 h,血糖升至 6 mmol/L。27 例经确诊后立即给予 1060 ml 50%葡萄糖液静推,5%10%葡萄糖液

4、静滴,定时监测血糖。个别上升不理想或不稳定,加甲基强的松龙 40 mg 静推,使血糖维持在 69 mmol/L,经治疗好转。2 对策32.1 树立血糖控制新理念 国内外大量循证医学试验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对于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要求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较以往更加严格。但必须同时看到,血糖控制越严格,相伴而来的低血糖风险也越高,血糖波动的幅度也相应增加,前者益处在一定程度上被后者抵消。为了趋利避害,取得最佳的临床效益,目前认为,血糖控制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血糖总体水平的控制;二是对血糖波动性的控制。不可片面强调对血

5、糖的严格控制,而忽视对血糖平稳的要求1 。2.2 监测血糖波动 以前主要是通过频繁采集静脉血测定血糖来评价日间血糖的波动性,这种方法对于评价全天血糖波动性有很大的局限性。新近应用于临床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通过测定组织间液葡萄糖的浓度来计算血糖浓度,能够适时记录全天血糖波动的情况;连续 72 h 的血糖监测可以获得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高血糖和低血糖时间百分比等多项评价血糖波动性的指标,为评价日常血糖波动性提供更详细和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资料,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导致血糖波动性增大的诱因2 。2.3 确保血糖平稳 鉴于血糖的高波动性导致的低血糖与高血糖具有同样的危害,因此,我们在严格控制血糖

6、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波动性。为此,除了进食要定时定量、少4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外,合理选择降糖药物及给药方式也非常重要3 。2.3.1 降低空腹血糖的波动性 以往通常采取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NPH)作为补充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手段。但由于 NPH 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不能覆盖 24 h) ,尤其是注射后仍有血药浓度高峰,容易导致夜间低血糖和清晨空腹血糖波动性增加。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 NPH 的上述缺点。2.3.2 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等,对于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效果较好。分述如下:非磺脲类胰岛素促

7、泌剂:此类药物具有起效快、达峰快(30 min) 、作用持续时间短(24 h)等特点,药效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一致性好,能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全天 24 h 血糖曲线波动相对较小。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与正规胰岛素(RI)相比,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后,由六聚体迅速地解离为单体,很快被吸收并迅速发挥作用。餐前即刻注射可以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下一餐前低血糖。还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由于是餐前即刻注射,因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好4 。2.3.3 改进胰岛素输注方式 一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的传统给药5方式不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胰岛素作用高峰与血糖浓度匹配性

8、差,导致血糖忽高忽低,波动性较大。而胰岛素泵可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在血糖得以良好控制的同时,显著降低血糖的波动。3 讨论近年来,很多临床资料发现,与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相关的低血糖危险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这与老化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减退有关。老年人胰升糖素释放减少,INS 清除率缓慢,肝脏糖异生功能降低。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反应的症状敏感性降低,也增加了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危险。本组多数病例是由于选用药物欠合理或药物用量偏大而引发。如部分患者选用优降糖。优降糖是磺脲类降糖药中作用最强、持续时间最长,最易引起低血糖的药物,其半衰期为 46 h,作用可持续 1624 h。在患者有心、肝、肾

9、等并发症时,药物代谢发生障碍,易产生蓄积。且上述患者除使用降糖药外,还合并使用其他药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导致低血糖反应的原因之一。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降糖药。避免使用优降糖。如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应改为胰岛素治疗为妥。降糖药合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抑制剂会引起低血糖,是由于 ACEI 能提高 2 型糖尿病患者外周组织对 INS 的利用,降低外周 INS 抵抗改善葡萄糖代谢5 。所以,6INS 或口服降糖药与 ACEI 合用时应减低剂量,警惕低血糖发生。参考文献1 陈一清 .糖尿病人健康教育护理体会.河北医药,2005,11(9):859.2 邓文郁.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护理.当代护士,2003,9:31.3 冯正仪,戴宝珍,胡雁,等.糖尿病社区老年患者行为疗法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 (3):12.4 刘新民.内分泌代谢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70.5 陈慧, 潘长玉,李江源. 不同服法对优降糖口服吸收的血浓度和影响. 中华内科杂志,1998,27(9):5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