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读后感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737317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文自传》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文自传》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文自传》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文自传》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文自传》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文自传》读后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文自传读后感少时不看沈从文,觉得他的文字“拗” 。故事也无趣。年岁稍长,却越来越喜欢他。一派冲淡自然,若沉下去咀嚼,便能读出其中的苦味。再品,是苦后的回甘。有些像田园诗里的王维孟浩然,却多了真性情。三四十年代作家的文章,由于此时白话文初生未久,读来总有文体上的稚拙感,再不然便受西洋文学影响,用词遣句架床叠屋,少了中文的灵动。像茅盾,冰心,丁玲,以及名声稍逊的路翎,沙汀,等等,那一时期的作品皆然。就连鲁迅,有时也难免于此。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那个时代的作家,白话文用得浑然天成不留痕迹的,唯有沈从文与张爱玲。同时,这两位作家也是最远于政治,有意保持与时代的疏离的。这种疏离反而使他们的写作获得了

2、超出时代的审美价值。沈与张的写作,都是源于性灵的。但相形之下,张的魅力,更多地由于她出身王谢门第,再加上过人的早慧,繁华后的苍凉在她笔下有最穷形尽相的书写。人生阅历虽不足,但对中国传统小说的扎实阅读,使其悄悄地续上了五千年的文脉。而看沈。以我之浅薄,竟难以看出他的文章中有任何来自前人的影响。好似一切源自天然,源自湘西边地。方言野语的大量入文,只是自然,并不粗鄙。沈视自己亦为此地野汉村夫中的一员,笔端饱孕感情与尊重,将艺术加工的痕迹降至最低,仿佛如实白描。这种写作路子,文学史上实少同俦。写到此处突然意识到,张沈两人还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都作于人生早期的短短几年内。张的绝大部分

3、作品,包括最著名的金锁记 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 十八春等,均作于 1943 至 1951 年,此时她不过二十几岁。其后经历与胡兰成的情变,战乱,移居美国后除了一些散文、译作,在美授意下的文学秧歌 赤地之恋及红楼梦魇外,四十余年中再无力作。张像烟花,绽开时绚烂之极,又短暂之极。但那一瞬的绽放,便奠定其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让后人永远缅怀。沈亦然。其重要的散文作品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湘西 ,以及小说边城等,都是 1930-1940 年间所作。他是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湘西青年,一文不名,1920 年代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倒是 1939 年他成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

4、授后,再也无法写出早期那种充满野味和韵味的作品。在1943 年的云南看云记里,能读出掩不住的内心深处的纷乱和苦恼。到了 1949 年后,由于政治原因,他更全身心转入古代服饰研究,再无重要文学作品问世了。大上海本繁华,张爱玲只是诸多海上传奇中的一部。虽然她的故居现在还常有人去探寻芳踪,但更多的人对她的缅怀只限于文本中。不像沈从文,他的写作使凤凰县由边陲小镇一跃而成一个大热的旅游景点。很多人正是因为沈而去凤凰,探寻他写到过的山水与人文。我,亦不能免俗。虽然几经犹豫,怕看到的一切会破坏我心中的沈从文,但我还是去了。2017 年 3 月,清冷的雨天里。沱江上的吊脚楼,巨大的水车,故居。我看到了他写过的

5、这些。我应该离他更近了。可是,我却觉得,我离他更远了。他的湘西,早已不在了。和他一起,只永存在他的文字中。我又何必来呢?沱江上的游人欢天喜地地唱着流行歌曲,我却怅惘又悲伤。我在虹桥上买了一本沈从文散文,坐在沱江上的亭子里读着。那些亲切的文字啊。沱江水缓缓地在我脚下流,两岸杨柳依依。无因地,我想起我深爱过的人,想起这无常的生。不知道以什么感情,来对此情此景。只是空白。还去看了沱江边沈从文的墓。看了黄永玉的字。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还有张充和的字,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他的墓很简朴,只是一块碑,还有碑前不知谁放的一束盛开的菊花。他们是他的亲人。可是,他们真的了解他吗?他并不想做一个战士,他也并没有做到不折不从。他只是一个被尘世折磨的凡人,不同的是,他有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苦痛。终于,他化迹于湘西故乡,与这片山水同在。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