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736381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孔子曾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 ,又把“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 ,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 ,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2、。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董仲舒又加入“信” ,并把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仁义礼智信(彩图注音)15 个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德,60 个最为人熟知的名人典帮,45 个正反模范故事,15 个反面对照故事。正反对比读典故,传统美德记心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正名信

3、,言合于意也。墨子经上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 ,孔子提出“仁、义、礼” ,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 ,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博爱者为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忠孝者为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尊众者为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建功者为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守约者为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