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抄:黑川纪章:共生思想(完成)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1735189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摘抄:黑川纪章:共生思想(完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读书摘抄:黑川纪章:共生思想(完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读书摘抄:黑川纪章:共生思想(完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读书摘抄:黑川纪章:共生思想(完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读书摘抄:黑川纪章:共生思想(完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书摘抄:黑川纪章:共生思想(完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摘抄:黑川纪章:共生思想(完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摘抄:黑川纪章著 新共生思想黑川纪章(1934-2007):日本建筑师。1934 年 4 月生于名古屋市, 1957 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后就读于东京大学,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1959 年获硕士学位,1960 年参加“新陈代谢”组织,作为中心成员活动。1962 年成立黑川纪章建筑城市设计研究所,1964 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获奖并获得多项国际荣誉。他曾与和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黑川纪章的创作生涯分为两个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 “新陈代谢”或“舱体”时代和 70 年代中期以后的“共生思想”时代。1960 年,新陈代谢派在其宣言中阐明了

2、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处于动态过程中。作为其主要成员之一的黑川纪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变形”的概念和“点式刺激法”。他预言未来的建筑将以“建筑作为一种结构”的理论而广为人知。他所谓的“结构”思想主宰了他早期的建筑构想。在 1970 年的大阪国际博览会上,黑川纪章推出了 TB 实验性住宅,将建筑所具有的发展可能性充分表现出来了。为此他被视为建筑界的前卫人物。1972 年黑川纪章设计的中银舱体楼再次引起轰动。这幢鸟巢式的建筑几乎成了他的商标。它的新陈代谢的解决方法可分为两个部分:建造永久性的结构,然后插入居住舱体。后者可以随时更换。黑川纪章用 140个 6

3、 面舱体悬挂在两个混凝土筒体上,组成不对称的、中分式楼。在仔细琢磨的小房间里,配有磁带收音机,高保真音响,计算机和浴厕,没有一寸多余的空间。这些可以搬动的舱体虽然以后并没有再挂到别处,但是黑川纪章对建筑的理解却产生了飞跃。此后,黑川纪章开始思考将技术的方法与富有哲理的思想联系起来。他觉得将日本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是一条颇有前途的路子。他认为日本文化的特性是“对非恒久的”及“改变的需要”之接受力,将不同文化及意念整合为一种共生的关系,在相反的元素之间提供一种中介性空间。黑川纪章后来的大多数作品都包含了这些特征。近来黑川纪章将其共生思想概括成几个基本组成部分:异质文化的共生、人类与技术的调和、部分

4、与整体的统一,内与外的交融、历史与现代的共存、自然与建筑的连续。他试图以共生思想来改变西方中心和理性主义,并表达出自己根植于日本文化的意愿。黑川将所有的建筑元素都看作是相互间能够产生意义和气氛的词汇或符号。黑川纪章重视日本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认为建筑的地方性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渗透, 成为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内容。他提出了 “灰空间”的建筑概念,这一方面指色彩,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 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 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采用庭院、过廊等过渡空间,并放在重要位置上。代表作品有:东京规

5、划;螺旋体城市方案(1961 )、中银舱体楼( 1972)、福冈银行本店(1975)、琦玉县立近代美术馆(1982 )、东京瓦科尔曲町大楼(1983 )等。 吉隆坡国际机场(英语: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Airport,简称 KLIA)是马来西亚最主要的国际机场之一,位于雪兰莪州南部的雪邦,离吉隆坡约 50 公里。此机场正式启用于 1998 年 6 月 27 日,取代之前的梳邦国际机场。吉隆坡国际机场的标语是“把世界带到马来西亚,把马来西亚带往世界”(Bringing the World to Malaysia and Malaysia to the World)

6、。 吉隆坡国际机场也是袋鼠航线其中一个停留点,由于英国航空与澳大利亚航空已停飞吉隆坡国际机场,所以只剩奥地利航空与马来西亚航空停留在此机场。机场管理公司仍保持乐观态度,希望英国航空与澳大利亚航空可以重新将吉隆坡国际机场成为他们袋鼠航线的其中一个停留点。 吉隆坡国际机场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采用的概念是“森林中的机场,机场中的森林”,机场四周被绿荫环绕,机场卫星大楼中央设有露天室,外面有热带雨林的风景。第二章 从机械时代迈向生命时代机械时代的“进步”是意味着接近欧洲机械时代,是“欧洲精神”的时代,是“普遍性”的时代。“理性中心主义”认为,如果世界上的真理是唯一的话,那么依靠人类理智的力量,必

7、定能够探究并证明出来。“理性中心主义”把依靠理性而达成的科学、技术放在首位,把艺术、宗教、文化等等和感性相关的领域放在其次。渗透到建筑中的机械时代主张“建筑是因为建筑本身而存在”的汉斯霍莱茵和矶崎新的“建筑至上主义”,也与这种“理性中心主义”一脉相承。矶崎新主张的 “大写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 capital A)”、形式主义建筑,以及诺姆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普遍文法的评价中,都带有理性中心主义和机械时代的普遍倾向。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机械时代的审美意识具有简洁、单纯、正确、纯粹、,目的明确、抽象和明晰的特点。勒柯布西耶的机械时代的建筑如同他的绘画一样纯粹,必须像帕提农神庙一

8、样规范,也必须像地中海强烈太阳照射下的光与影一样的清晰。可称得上是欧洲精神的坚实而永恒的纪念碑。何谓机械时代的“欧洲精神”20 世纪机械时代的建筑与艺术的表现手法,是根据分析(analysis)、结构化(structuring)、组织化( organization),并经过普遍性的综合(synthesis)而产生的。这种方式与机械是由零部件构成而发挥性能的过程酷似。机械中是不允许暧昧性、异质物质,以及偶发性、多义性存在的。隐喻不能具有文学性诗意,必须是外显(denotation)的。引用(introduction )、衔接(connection)、明确化(clarification ),调整(

9、 coordination)受到重视。从功能的表现向意义的表现转变如果说机械时代的建筑是功能表现的话,那么生命时代的建筑将是意义的表现。机械时代以工业社会为背景而成立,生命时代则是以信息社会为背景存在的。后现在建筑敏感地察觉到了这种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后现代在物理学、化学、数学和哲学等领域受到了重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后现代建筑却仅仅停留在历史样式这一极为狭窄的风格问题上。如果后现代建筑不能表现时代的巨大转变,而仅仅是回归历史主义的话,那么后现代建筑就没有希望。对于不同条件不同建筑,会采用不同的手法对历史传统加以继承。但是,从机械时代迈向生命时代的关键,却在于要从“ 西欧中心主义”和

10、“理性中心主义”,转向“异质文化的共生”和“生态学”的视点问题。生命时代将从二元对立转向共生生命时代否定单一理性化、模式化,否定还原主义或分析主义的根本点二元论与二元对立。生命时代将从二元论转向共生思想。共生思想与协调、妥协、共存、混合、折中有着根本性差异。共生是承认不同的文化、对立的双方、异质要素之间存在着“圣域”(比如天皇制、相扑、大米对于日本,京剧、功夫、熊猫对于中国,汽车、棒球、好莱坞对于美国等所具有的各自民族文化“圣域”性),并对此表示尊敬。共生成立的第二个条件是“中间领域”。中间领域使二元论、对立双方之间的共同原则、共同理解成为可能。没有清晰明快的界线、内部与外部互相渗透的性格,是

11、日本的艺术、文化、建筑中最有个性的特征。我在 37 年间写了很多关于“间”、“缘= 侧”、世阿弥能学书中的“不为间暇”(表演和表演之间的沉默)、“道空间”、“利休灰”(Rikyugrey)、”透过性=透明性”、“格子”、“花数寄”等等,有关日本文化传统的论文和著作,就是为了阐述“中间领域”这个概念。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入口大厅、超大尺度的空间等非日常性的空间,经常会给人们带来视觉冲击或感动。这是因为那种非日常性的跳跃、突然变异的戏剧性,给人以不能仅仅用功能来解释的东西。道路空间、广场、公园、水景、街道景观、城墙、城门、河流、作为地标的高塔、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构成了城市中的“中间领域”,起到使单

12、体建筑跃向城市、发生突然变异的触媒作用。第四章 超越现代主义克服二元论默认西方优越性的普遍主义、国际主义自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的近半个世纪的现代社会的特征,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说明:1 基于工业化的普遍主义工业社会将物质文明最大程度大众化,批量生产超越了贫富差异。巨大的工业社会浪潮,造就了建筑界的“国际式建筑”。然而,气候、维修问题是国际建筑的重大弊病;2 基于功能的分离主义是把社会制度、建筑、城市空间,或者是企业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分离的行为,是一种最极端的表现。现代主义的功能分离主义,不仅表现在住宅上,也表现在城市空间上。功能的纯粹化、扩展的空地、绿地、新鲜空气等口号、柯布西耶的“光明

13、的城市”,被当作向混沌的城市空间中吹进的现代化新风。按照这个原理,城市中不仅出现了住宅区、工业区等单一用途的功能地区,还可以看到类似唐人街、哈莱姆区等按人种进行分离的区域,以及按照收入划分的住宅区。这样一来,那些本来很难分清的、混沌共生的事物,互补的功能,因为分离而被割舍的中间领域,因为被明确而失去的暧昧性,都是现代主义和现代建筑所欠缺的。梅洛庞蒂的哲学,被称为“两义性哲学”或“暧昧性哲学”。为他的行动结构一书作序的德瓦莱,对比萨特和庞蒂说:“萨特其实只是强化了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肉体和精神的二元论),而庞蒂却把心(精神)和身体之间存在着的微妙之处提了出来。”;3 等级秩序的统一原理按照该原理

14、,可以清楚地划分部分和整体,这是认为整体比部分更重要的金字塔型支配秩序:结构优先于内部空间(室内);基础设施优先于生活设施;公共空间优先于私有空间。所有这些共同性,在于整体优先于部分的等级原理,即金字塔型等级秩序。但是,部分与全体的非二元论哲学就是共生思想。地域与城市之间并非必然的强制、从属关系,地域与城市也可以是等价的子整体关系。只有把从整体出发的构思和从部分出发的构思,等价值等比重地同时考虑的子整体式构思方法,才是最有创造性的。共生思想是流动的、自由的、轻快的、新时代的游牧思想。第五章 唯识思想与共生共生的根源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的根源性“阿赖耶识”唯识论是日本人所熟知的大乘佛教的主干思想

15、,是领悟佛教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唯识思想认为,“轮回”的主体不是“我”,而是“识”或者“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意为,存在于人的无意识领域、可以创生出所有无穷尽的可能的存在。所有的存在、所有事物的因缘,都在阿赖耶识之中。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如果“时机”成熟、碰到“机缘”的时候,“种子”就会成为具体的现象。而现象的影响又会立即反馈给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物质根源的同时,也是精神的根源。与笛卡尔的“物质和精神二个实体”的说法相比,唯识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各自根源的表现”。善与恶及中间领域“无记”唯识论的根源可以在龙树(公元 2 世纪中期印度的佛学家,其思想不是排中律性的二元论,而是与儒教中庸思想相通

16、的东方传统思想,重视“间隔”、“距离”的“空”思想。)的思想中找到。龙树之前的中观派遵循般诺经中“空”的思想,认为“所有事物都不过是概念性的名称(namadheya),这些名称是非实际的,因此,所指的事物也是非实际存在的”。物质世界全部是虚幻的,是非实际存在的。龙树纠正了这种陷入虚无主义的“空”的思想。龙树在其著作中论中主张彻底的中道,“我们不是虚无论者,排斥有和无这两个说法,明确前往涅槃之城的道路”。倡导“八不中道”、“无所得的中道”。龙树的中论可以作为反对西方二元论的“空”思想的原点。第六章 共生时代的历史思考重新评价江户时代江户时代是不同性质的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江户时代,准确地说是从室町后期到江户时代的三百几十年,培养出了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