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传染病学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1731658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37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畜传染病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家畜传染病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家畜传染病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家畜传染病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家畜传染病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畜传染病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畜传染病学(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家畜传染病学绪 言 一、定义、任务、地位家畜传染病(Infetious Disease of Demestic Animals)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危害严重的畜禽疾病。家畜传染病学是研究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流行的规律和终止的条件,以及预防、控制及扑灭这些传染病的方法的科学。本学科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是研究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流行和终止的一般规律以及预防,控制和扑灭畜禽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各论是研究各种畜禽传染病的分布情况、病原特性、流行特点、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制(治)措施等。 家畜传染病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兽医临床骨干课程,尤其是集约化

2、经济动物生产对该学科的依赖性更大,本学科与兽医学中的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药理学、生物统计学等有密切的联系,是学习好本课程的支撑内容。二、家畜传染病的危害传染病在兽医五大临床病中所占的位置最重要,尤其是集约化饲养经济动物,据统计传染病占死亡畜禽的6769%,近年来由于集约化饲养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传染病的危害更为复杂和严重。1. 引起畜禽大规模发病死亡 牛瘟:十九世纪南美洲,九百万头死剩几百头;我国 96 年畜禽死亡率,较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多;猪 1012%、牛 35%、羊 79%、鸡 2030%。2.生产性能下降和产品降级3.影响国际贸易我国猪饲养量为世界之最 47%,而

3、出口量仅 1%。4.威胁人民身体健康 布病、结核、炭疽等、疯牛症,E.coli,O 157H7 禽流感、口蹄疫等。5.造成资源浪费 三、现状和展望 家畜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兽医工作的重要标志。各国消灭畜禽传染病的数目:丹麦 18 种、 法国 8 种、 德国 6 种、 美国 13 种、 澳洲 7 种、 中国 2 种、英国 10 种 前苏联 6 种我国的现状成绩: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建立起基本完善的各级指挥控制、监督、生产、研究机构;2.制定法规、法制管理家畜禽防疫条例 、 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3.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诊断、疫苗、药物、防疫措施4.各

4、地制订中长期疫病控制扑灭规划5.取得成就:消灭两疫病:牛瘟、牛肺疫烈性疫病得以控制常见的疫病有应对的办法问题:1、国内外交流频繁,新疫病出现;2、生产模式的改变,老问题新表现;3、病原体基因变化,新菌毒株出现;4、条件性病原造成生产损失大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一、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增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的过程。显性感染:病原侵入机体定居增殖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并出现一定临床症状。隐性感染:病原侵入机体定居增殖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抗感染免疫 :病原微生物不能进入动物机体,或进入机体后不能定居增殖,从而不能引起机体病理反应。也

5、就是机体对病原有抵抗力。感染的发生与否主要是病原致病力与机体的抵抗力这对矛盾相互斗争的结果,而双方力量的对比是互动可变的。防病治病的本意是“ 扶正祛邪 ”,正是促进这对矛盾互动的结果。传染病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潜伏期和特征临床表现,并有传染性的疾病。也就是显性感染。 传染病的共同特征:1、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2、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免疫学诊断) ;4、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免疫预防) ;5、有潜伏期和特征临床表现。二、感染类型1、按来源分:外源性感染:病原从体外侵入动物;内源性感染:当动物体质下降,体内存在的病原生长引起感染。2、按病原种类

6、分单一感染:由一种病原引起的感染;混合感染:由两种及以上病原引起的感染;继发感染:感染一种病原后由于动物抵抗力下降又感染其它病原。3、按临床表现分:显性、隐性、消散型(一过型) 、顿挫型、温和型;消散型感染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末出现即行恢复;顿挫型感染 :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症状末出现即行恢复;4、按感染部位分:全身感染 :动物抵抗力较低,病原冲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向全身扩展,引起全身症状,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血症、脓毒败血症表现。局部感染 :动物抵抗力较强,病原局限于一定部位增殖引起病变 。5、按典型否分:典型、非典型。6、按良性程度分:良性感染(病死率低);恶性感染(

7、病死率高)7、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8、病毒持续性感染:动物处于长期病毒感染状态;慢病毒感染:动物感染病毒后缓慢发展,最后常引起死亡。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1、潜伏期:由病原侵入机体定居增殖至动物出现临床症状止(1)不同疾病潜伏期差异较大,同一疫病不同个体病例亦差异,因病原数量、毒力、个体、环境、状况等致。(2)潜伏期短急性病,较急、重,传播快;潜伏期长较轻缓,病况、流行差异大;(3)潜伏期动物可排菌(毒) ,应注意;(4)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指导疫情分析和防疫措施制定2、前驱期:从发病出现症状起至特征症状出现前,为疾病征兆阶段;3、明显期:疾病高峰期,特征症状逐步出现,具诊断

8、价值;4、转归期:疾病进一步发展,或恶化致动物死亡,或抵抗力增强逐渐康复,症状渐减,病变渐消,功能渐恢复,但在一定时间内带菌(毒) ,应注意。家畜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从 个体感染发展到群体发病 的过程亦即传染病的流行,病原从感染的个体排出,循一定的途径,传至另一易感的个体感染发病,如此反复,一传十,十传百,即成流行。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为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一)传染来源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 动物机体 。传染来源包括1、患病动物:发病期的动物一般排出的病原最多,是重要的传染源;2、病原携带者:指外表无症状,但体内携带

9、并能排出病原的动物。其病原排出一般不及患病动物,但因其外表无症状,故为危险的潜在传染源;病原携带者包括:(1)潜伏期、恢复期病畜:多数疫病,在潜伏期、康复期都有为期不等数量不等的带菌(毒) 、排菌(毒)现象;(2)健康带菌(毒)者:指未患病但体内携带有并能排出病原的动物,多见“条件性”病原,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大 3肠杆菌、丹毒杆菌等;(3)人兽共患病的病人:如结核、布氏、钩体、流感、炭疽等病原,可通过病人传给家畜。传染来源可通过自身的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原,但以感染部位相关的途径排出为主,全身性感染可多途径排出。(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重新侵入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包括病原排出途

10、径、外界停留位置和侵入门户。不同的病原体寄居不同的组织器官, 决定了病原体侵入和离开动物体的途径 , 以及在外界停留的位置, 如喘气病:呼吸道寄居,经呼吸道侵入和排出,主要停留于飞沫与尘埃中;又如仔猪黄痢,消化道感染,经消化道侵入和排出,停留于粪便及其污染物中。一般以系统定位感染的疫病,以该系统感染和排出;而全身感染的疫病,因病原的组织泛嗜性,可经多途径排出和入侵。传播途径分为两大类水平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垂直传播1、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衡传播;或可理解为在同一世代或基本同一世代个体中传播。(1)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病原体通过

11、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引起的传播方式;狂犬病为典型,以此为主要传播方式的病例不多;该方式以一个传给一个为特点,有明显的传播链。(2)间接接触传播在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感染的方式。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常见的传播媒介:飞沫、尘埃:经空气传播;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传播;活的传播媒介体:非本动物、人、昆虫、 野生动物。大多数传染病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亦可经直接接触传播,这种传染病称接触性传染病。2、 垂直传播:传染病通过胎盘、产道等途径由母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均能传播的方式称“Z”型传播。(三)

12、易感动物(畜群易感性)指动物抵抗力的反面,即动物对病原的易感性。易感动物的比率与疫病流行的程度直线相关。易感性主要由病原的数量、毒力和动物群体因素两方面因素构成易感性之动物群体因素:1、畜群内在因素:不同种属、不同品系、不同年龄;2、畜群外在因素:饲料营养水平、畜禽生活环境,畜体生理机能能否体现为关键。3、特异性免疫状态:母源抗体水平、免疫接种情况、新老疫区的差异。畜群个体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特异免疫达7080%,流行得以抑制;新生个体或引进个体比例增大达到一定比例时,流行即再度发生。 二、疫源地与自然疫源地传染源具有传染性,传染源所经过的地方、畜舍、接触的水、饲料、物品等因可能粘有其排泄分泌物亦

13、同样有传播疫病的可能性。 存在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的地方称为 疫源地 。 疫源地的含义较传染源广泛得多,包括了传染源活动过的地方和接触过的物品。范围较少的、传染源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称为 疫点 ,如一栋畜舍或一个自然村;范围较大的、由多个疫点连成片的称为 疫区 。疫区的周围称为受 威胁区 。疫源地的控制和消除其传染性,是控制疫病流行的重要工作。疫源地的消灭、疫区解除封锁的条件:最后一个病例消除(死亡、痊愈、或处理) 、所有易感动物经过本病最长的潜伏期未有新病例出现、环境经过终末大消毒、血清学检疫均为阴性。 某些疫病在没有人和家畜参与的自然环境下,也可通过其传播媒介和易感动物(主要为野生动物)造

14、成流行,并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只有当一定条件下才传给人畜, 称自然疫源性疫病。 自然疫源性疫病有独立的生态系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流行,但当人类拓荒探险等活动介入其生态区域后,可传给人畜。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疫病很多。自然疫源性疫病存在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在荒野开办大型畜牧场时应特别注意。 4三、流行过程的某些特征:(一)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根据疫病的传播速度、范围大小、发病率等流行强度表征,可将疫病流行分为四种形式:1、散发性(sporadic):发病不多,零星发病)原因:群体免疫水平高;隐性感染比率大;特殊的传播条件;2、地方流行(endemic ,enzootic ):有明显的地区流行

15、性,规模较小;3.流行性(epidemic,epizootic)某疫病在某地区一定时间内发病率比平常多。流行性疫病流行强度较大,需加防范。 “爆发” (outbreak)为一不大确切的词,常指某疫病在某地短期内出现较多的新病例。4、大流行(pandemic panzootic):规模和强度非常大,流行快、范围广,流行数省,数国,甚至数洲。(二)流行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季节性:某疫病在某季节明显流行。原因:季节气候对病原体、传播媒介、动物的活动及抵抗力的影响。周期性:疫病的流行平缓再流行。原因:易感个体比例增大。四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作用传染源:地理条件限制(天然条件); 季节变化的影响:隐性 显性(抵抗力); 自然疫源性2作用传媒:吸血昆虫;日光与干燥;洪水与3、作用易感动物季节性抵抗力、应激因素4、作用病原体夏天:有利细菌 冬天:有利病毒(二)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生产水平; 经济文化;科技水平;法规法治家畜传染病的防疫措施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内容(一)基本原则1.健全机构、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建立健全各级防疫机构,农、商、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