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华民俗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校本德育课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715043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托中华民俗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校本德育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依托中华民俗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校本德育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依托中华民俗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校本德育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依托中华民俗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校本德育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依托中华民俗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校本德育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依托中华民俗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校本德育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托中华民俗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校本德育课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依托中华民俗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校本德育课程龙苑中学民俗节庆内涵开发的课题实践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目前,国内对校本课程开发尚无一致界定,其中,较为科学全面的含义具体可概括为: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部分改造,可以自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

2、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借鉴其它学校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校以民俗节庆内涵开发为主体的校本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方案。2、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德育教育要提高实效,就必须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开设各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提

3、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发扬维护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这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3、我国本土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节庆内容丰富,并蕴涵着许多积极、有意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积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包容、和谐的精神;扶助、友爱的精神;刻苦耐劳的精神;公平正直的精神;经史致用的精神;团结御恶2

4、的精神;自强奋斗的精神;革故鼎新的精神。以民俗节庆文化为载体,开发并运用民俗节庆中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美德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把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追求卓越、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4、本课题研究成果可以构建学生主题性德育教育系列活动,也可以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整合,拓展基础课程,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寓教于民俗传统中,寓教于实践活动中,对学校推进“二期课改”和二纲教育有非常积极现实意义。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的

5、研究与实践,使民俗节庆教育内涵的活动加深青少年对中华美德、民俗文化的认识,通过开展民俗节庆教育,是新一代青少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在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活动中注重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课程建设在学科德育中的作用。通过德研、教研有效整合,尝试跨学科教学活动的实践。让这些被“洋快餐” “洋文化”所包围的青少年,能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记住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国度,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爱国思想, 。三.课题研究内容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民俗节基本习俗庆的内容,认识中国民俗节庆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6、的悠久历史,让学生初步懂得人类优秀文化的共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信念,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四.课题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06 年 2 月-2006 年 3 月确定课题组成员,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申报课题,做好申报课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实施阶段:2006 年 4 月-2006 年 10 月3开展课题实践,收集民俗节庆信息,构建“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教育框架,设置各年级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课程整合点,结合节庆日实施教育实践活动。(3)总结阶段 2006 年 10 月-2006 年 11 月召开专题研讨会,完成结题报告。回顾反思,总结开展课题实效性研究情况并组织人撰

7、写相关论文,成为我校继续推广的科研成果。五、民俗节庆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弘扬民族精神。2、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要以民俗节日为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社区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3、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开展弘扬和培

8、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长期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六课题研究成果(一) 、民俗节庆教育课程内容的确定龙苑中学“中华民俗传统节庆” 的教育菜单年级节庆日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清明节 清明节与民间习俗 寻根祭祖立中华魂祭奠亲人悼念烈士清明植树绿色文明端午节 端午节与民间习俗 品味粽子 屈原精神 端午文化4在设计教育

9、项目菜单时,我们注重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拓展性,重在实践体验。在确立民俗节庆教育课程内容中,我们有机的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着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基本框架。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教育资源,积极做好与本地社区的共建共育工作,让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下一代的教育。比如,端午节,通过邀请龙南七村的社区老妈妈手把手的教学生包粽子,学生包好的粽子又送给附近的武警部队和社区的孤寡老人,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中华民俗的端午节庆知识,学会了包粽子的民俗传统技能,还体验到了中华节庆的乐趣,践行了社会传统美德。(二)民俗节庆教育校本课程形式及形态民俗节庆教育校本课程的形式:课程以开放的形式存在,以书面

10、形式形成某一课程,确定课时目标、课时内容、授课的基本手段等。课时长短以具体的需要来确定,对某一具体课程不定授课日程。民俗节庆教育课程的形态:坚持校内外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动手实践、主题表演等相结合,由“形式课堂”走向“非形式课堂” ,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提出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让德育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三)以节庆日为契机的民俗节庆校本德育课程探索与实践为充分挖掘这笔“ 财富” ,拟订节庆教育的认知目标和学生实践目标,并共同策划组织节庆活动。他们对传统主要节庆的内涵进行提炼,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将这些节日分

11、类,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归为文化类节日,重阳节为爱心类节日,清明节为纪念类节日等,我根据节日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德育教育。1、清明节革命传统教育的节日。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创造者。学校充分挖掘“清明节”这个民族节庆的教育资源,利用升旗仪式,请历史桑学会制作 浩气长存 传承创新中秋节 中秋节与民间习俗 月饼文化团圆情结赏月吟诗抒发情怀中秋团圆两岸统一重阳节 重阳节与民间习俗 重阳糕点孝敬感恩重阳登高珍爱生命尊老敬老奉献爱心5老师宣讲清明节的来历的文化传承。每年 4 月 5 日组织师生参加龙华街道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参加社区“烈士诗歌朗诵会:龙华魂”活动。

12、尤其我校的德育基地龙华烈士陵园时常有我校龙陵讲解队伍为中外来宾实施讲解,他们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表扬。这支队伍成为我校社会实践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同学们在参与营造社会育人的大环境过程中,提高了道德认识,明白了做人道理。 今年 3 月 31 日,我校全体预初年级,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步行去龙华烈士陵园悼念烈士,祭扫陵园。在讲解员的带来下,同学们首先来到“ 丹心碧血为人民 ”的雕像前,举行了祭奠烈士的仪式,并献上花篮,表达了全校师生对烈士的怀念之情,敬佩之意。然后,同学们参观了监狱。身临其境,感受当初烈士们在监狱中,宁死不屈、顽强抗敌,与敌人做斗争的情景。我讲解员为预初年

13、级学生做了详细、认真的讲解,使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深刻了解了烈士们的战斗经历。最后,同学们到达“无名烈士区” ,每人献上了一朵鲜艳的康乃馨,表达了对这些无名烈士的崇敬、钦佩之情。同学们在长明火前,承诺自己的誓言,继承他们的遗志,将烈士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2、端午节弘扬民族文化的节日。为了使学生感受端午节这个民族节庆的文化内涵。我利用社区共建文明单位有利条件,开展学校与社区端午节一系列活动。走进来,请老妈妈传授包粽子的技艺,买来了粽叶、粽米和赤豆。同学们学得认真,增添端午节得气氛。利用二期课改得契机,请语文老师一扬大概,上了一堂有关内容得课。我校也请林征老师上了一堂生动活泼得主题班会,周围挂满了

14、艾叶、菖蒲、香袋。同学们在节庆文化中得到熏陶利用升旗仪式,请党员老师主讲弘扬民俗文化,推进素质教育。展示了校园精彩纷呈得端午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学校文化生活。2005 年 6 月 9 日星期四上午,我校成功举办了民族传统教育的德育展示,徐汇区部分学校的政教主任、龙华街道领导和居委干部以及武警一支队五中队的官兵共 50 多人观摩了本次展示。在随后的研讨会上,教育局中教科徐培莉老师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民习惯所称的端午节,龙苑中学能把民俗风情和人文教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有一个合适的载体,6利用民间端午节提升到培养民族精神的教育,这就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方法。区教育学院德育室

15、邓中发老师说:利用端午节,让学生学会了包粽子,学生喜欢香袋、学生主动观看在上海苏州河的龙舟比赛,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孩子终生难忘。3、中秋节人文精神教育的节日。中秋节是弘扬美德的节日。通过历史老师介绍中秋节,学生了解了吃月饼的习俗和团圆的意义,应该达到和谐境界。每年我们邀请了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学,召开座谈会,用学校“献爱心”基金买些月饼赠送给他们及家人,让他们从中品尝人生快乐的滋味。同时,我们也带学生慰问了敬老院的老奶奶和老爷爷,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献爱心”的境界,使学校和社区发展得更和谐。2006 年学校开展的中秋节系列教育活动主题是“树亲情,讲团结,盼团圆,促和谐”,主要内容分为校级层面

16、和班级层面进行。校级层面包括 3 大活动:1.亲情总动员, 2.“亲情无价,和谐是金 ”中秋恳谈会, 3.“怀念亲人,祝福亲人,感恩亲人,立志成才” 致亲人的一封信。4、重阳节尊老爱老教育的节日。尊老爱老历来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了解重视重阳节的学生不多。对于它的各种习俗也不太了解。尤其使农历九月初九,是我们“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更是寥寥无几。我们就利用升旗仪式,请党员老师作专题发言尊老爱老,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演导,讲述相关的民间创说,介绍登高、赏菊、唱葡花诵、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并让学生写下对长辈的节日祝福。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同时,培养他们从小尊老爱老的良好品质。2005 年重阳节前夕,马华栋校长、周晓敏书记以及工会主席等一行 7 人来到位于华发小区的徐汇教工敬老院,对老人们进行节日的慰问。马校长深情地说: 你们都是我们的老前辈,你们曾经为徐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我们感谢你们! 周书记也借此表示: 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