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古代语法 文言句式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17000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古代语法 文言句式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古代语法 文言句式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古代语法 文言句式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古代语法 文言句式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古代语法 文言句式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古代语法 文言句式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古代语法 文言句式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导学】学习目标:准确判断文言文中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一些固定格式的句子。【导思】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 “,者” , “,也” 。另一种是用“则” “皆”“乃” “为” “即” “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 “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 “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

2、扶苏(3)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吟鞭东指即天涯 此(贾母)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4)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 “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 “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 “,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 “者,也” 。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9) “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10) “,也” 夫战,勇气也(11) “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

3、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省略主语a 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 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对话省 (他,项伯)长于臣。 (鸿门宴 )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之)俱死也!(鸿门宴)(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 (狼 ) 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 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

4、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见两(个)小儿斗 3、倒装句 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 “何” ,疑问代词,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定语后置。

5、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 ,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宾客知其事者”是“知其事者宾客”的倒装。可译为“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例 3: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亚父。 “白璧一双”是“一双白璧”的倒装。(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6、。例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全句为“言于项羽”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项羽”后置。译为“对项羽说” 例 2:告之于帝。 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例 3: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 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 1: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例 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

7、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 例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 例 4:具告以事 “具告以事”是“以事具告”的倒装,介宾结构“以事”后置。4、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 “为” “为所” “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举”意为“被举荐”(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即“被”b “为所”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虏”即“被俘虏” c “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 “于”表被动,即“被人制” 。d

8、“见”表被动 见陵之耻, “见陵”即“被凌侮” 。 徒见欺 “见欺”即“被欺骗”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 “有者” “得无乎” “如何”“奈何” “然则”等。(1)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 “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3) “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 “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

9、么不会变成福呢”(5)何以 例:“何以战?” 【导练】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臣乃市井鼓刀屠者C六国破来,非兵不利,战不善 D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2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C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不能容于远近3下列各句中是定语后置现象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子何恃而往?C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刘备,天下枭雄4下列句子中,没有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夫晋,何厌之有?5下列

10、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燕赵之君,始有远略6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B甚矣,汝之不惠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D大王来何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7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11、(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求人可使报秦者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君何以知燕王?C重为乡党所笑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10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亚父者,范增也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C夫战,勇气也 D洎牧以谗诛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1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余三项的是( )A余是以记之 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C大王来何操? D又试之鸡,果如成言12找出与其他句

12、式不同的一项( )A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且相如素贱人C臣本布衣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13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B秦人不暇自哀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王见之曰:“牛何之?”14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董之以严刑B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申之以孝悌之义C唯弈秋之为听 忌不自信D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5找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A请其矢,盛以锦囊 何陋之有?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不然,籍何以至此?C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能谤讥于市朝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该资料

13、由 友情提供A(A 项是被动句,项都是判断句)2C(C 项中“于”只引进对象,不表被动, 三项都是被动句)3A(“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意思是“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是定语后置;B 是宾语前置;C 是被动句; D 是判断句)6 A(判断句)7D(A “黑质而白章”省略主语“异蛇”;B “请以剑舞”省略谓语“为乐”;C “告以事”省略宾语“之”)8B (是倒装句,是判断句;A 都是判断句;C 都是被动句; D 都是宾语前置句)10D (判断句。A(我)弗敢专也;B (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予)手自笔录,(予)计日以还;C 再(鼓)而衰,三(鼓)而竭)12A(状语后置;例句及 B C D 定语后置)13B(宾语前置;A 状语后置; C D 被动句)14C(判断句; A B D 被动句)15D(省略句,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A B C 均为宾语前置句)18D (D 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余为判断句)19A ( 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21D (为宾语前置,为状语后置;为状语后置句;C 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22A (A是状语后置,是宾语前置; B 都是宾语前置; C 都是状语后置; D 都是被动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