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章-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16966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5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章-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章-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章-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章-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章-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章-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章-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 12从文本特点出发,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学案略语 观点是论述类文本的核心,把握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又是高考考查的核心。虽然说文章的基本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论述类文本中很鲜明,但因表达方式的复杂化、多样化,所以分析、概括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不过,只要我们从论述类文本特点出发,仔细勾画圈点,认真推敲思考,相信掌握这类题型并非难事。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情是诗之魂。感受于外,情动于中。先有感,后有情,情不是飞来的。感受是被动的受,情动是主动的动。由感而情,由情而诗,这个程序我们都得遵守。为什么说感受是被动的受?人活在世界上,由不得他自己。万事万物,每日每时,乱

2、纷纷都到他的眼前来,一一逼入他的感官,叫他回避不了,不受也得受,难受也得受,所以说是被动的受。为什么说情动是主动的动?感受既多,叠累在心,人非草木,哪能无情。情是有的,看你怎样处置。熄下去了,就不会有诗了;燃起来了,就可能有诗了。或燃或熄,主动在你。如果那一缕情是合理的,是健康的,那就让它燃起来,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动情在先,下笔在后,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郭沫若年轻时求学日本,雄姿英发,写了地球,我的母亲 ,开启一代豪风。那天上午,他在福冈图书馆看书,诗兴忽来,激动得很,难以静坐攻读。他走出图书馆,到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去,脱掉木屐,跣脚乱走若狂,乃至“率性倒在路上睡着,真想亲切

3、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 。晚辈庸才如我者,从来没有雄姿英发过,更不会在下笔以前动情如此。偶有一二幸获献丑之作,都是在下笔以后才逐渐动情的。对一般初学者,要求他们动情在先,下笔在后,那是苦人所难。真能做到先有感受,下笔以后逐渐动情,就很不错了。为了使自己动情于笔下,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必须排除周围环境诸种干扰,对眼前与主题无关的事事物物,一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求视听寂然,如入无人之境。视听寂然之后,你就从现实的人境跃入笔下的诗境。设想你要写的那些场景事物一一复活,一丘一水都能用灵眼看见,一笑一啼都能用灵耳听见。让模糊了的清晰起来,清晰得可触可感,纵然你写的是朦胧诗。在笔

4、下忘却现实,在诗境忘却人境。写初恋就得忘却鬓边的白发,写黑夜就得忘却窗外的阳光。此时最怕的是邻居吵架和小儿哭叫,或你的贤妻叫你去捅蜂窝煤。写作过程就是醒着做梦,梦被打断,使人心烦意乱,怪不自在,甚至难以重温。听说过可恶的催租人打断诗人的梦,使他未能成篇,只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的故事吗?常人在床上睡着做梦,梦中笑,梦中哭。诗人在纸上醒着做梦,也会笑,也会哭。完全入梦以后,你的情就会在笔下动起来,你就有可能写出一首感人的佳作“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 “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这是狄德罗的话。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这是白居易的话。 中国新诗无论怎样变来变去

5、,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也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好,民歌体也好,现代风也好,明朗也好,朦胧也好,你下笔的时候,总要动情才好。情永远是诗之魂,不要忘记了才好。(选自流沙河诗话 ,有删改)1作者为什么说“情是诗之魂” “情永远是诗之魂”?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答: 答案由感而情,由情而诗,没有情就没有诗。诗歌靠情感打动感染读者,作者用自己的火去点燃读者的火。不管形式、风格如何变化,动情才是新诗的根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技术时代,文化何为?邹广文不知不觉间,人类步入了一个越来越精致的技术时代,并为其左右。这里所说的“技术时代” ,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

6、更是意味着技术成为了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现代社会,技术缩小了人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距离,颠覆了我们对生活世界的传统理解,今天的人类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似乎在疲于奔命。技术世界在本质上是拒绝时间的,“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只有在快节奏中,产品才能得到不断更新换代,资本才会不断地增值进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在利润面前,时间被最大限度压缩。与之相对,文化需要体验、回味、甚至沉思,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时间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规定性,时间标示了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的品质常常需要在时间中体现。在当下,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越来越翻新,但文化的内部价值含量却没

7、有增加。过度关注技术与形式,无形中使我们忽略了在日常生活中点滴沉淀起来的文化品质,使我们失去了对记忆的兴趣,失去了对生活变化的敏感与热情。不能不说在我们的时代,人文在向技术投降。技术向生活的全面渗透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的分裂:一方面极大地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使人们日益陶醉于技术万能的神话中;另一方面也使人类越来越疏离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今天的人们越来越少在文化的细节上动脑子,而更专注于开发新的文化形式。结果文化同技术一样,越来越没有灵性,变成拒绝时间的、一次性消费的东西。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媒介与技术,以至于当人为的形象符号和各种虚拟环境成为我们沟通世界的主要通道之时,虚拟与真实的界限就被消解

8、了,虚拟时空取代了真实世界。无论如何,技术不能异化,不能朝着反人类的方向发展。技术要有人文关怀,一定要回归人的生活。技术的进步并不等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代科学史家萨顿也提醒我们:“单靠科学,即使我们的科学比现在再发达一百倍,我们也并不能生活得更美好。 ”技术作为一种中性存在,只有赋予其人性发展的目的,才可能成为进步的力量。在技术时代,物质的世界越发达,人的存在感就越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越需要拥有一种直抵人心的人文关怀。我们的心灵不能为物欲所填满,一定要为人的可能世界留出空间,以方便人们去思考、体验和遐想。只有生命中洋溢着信念与思想,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一种目的性存在。(摘编自 光明日报)

9、2技术时代,如何保护文化的灵性?请根据文本从文化的角度简要概括。(4 分) 答: 问题反思1阅读中,你是如何概括、分析文章观点、作者态度的?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你最能掌握的是哪些方面?答: 2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在答案组织上应注意什么问题?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题目 技术时代,如何保护文化的灵性?请根据文本从文化的角度简要概括。(4 分) 原文见 “自我诊断 ”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0 分该答案答非所问,内容与“文化的灵性”完全无关,其根本原因是未审准题。题干要求概括出的是“保护文化的灵性” ,是从文化角度概括,该答案答的是技术角度;且只知抄录,不知转换。剖析现场失分答案1

10、 分该答案仅第点得 1 分,其余不得分。后面四点虽然是从“文化”角度概括,但抄录的是段首段尾等堂而皇之的话,没有注意“保护文化的灵性”的信息是在反面分析中传递出来的。2 分该答案仅点各得 1 分,其余不得分。值得注意的是第 点属概括角度不对(只从技术角度概括)。3 分该答案找准了答题要点所在的第四、五段,提取、概括得较好。四、五两段是信息集中区域,别忘了还有其他区域,如本文谈的是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这一点答题时无法回避。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解读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4 分该答案准而全,尤其是第点,能在关注文章四、五段信息的基础上再考虑到本文的中心内容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出概括应有的“联系全

11、文”这一良好品质。完善你的答案参考答案不要完全受技术左右,要保有人的灵性,坚守文化特有的品质。不要过度关注文化形式翻新,要关注文化的细节,增加文化的内在价值。(每点 2 分)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都在全文范围内进行。因此,答题的前提是整体把握,要在阅读上下足功夫。一、遵从文本特点去阅读,进而把握其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的一种文体,它观点鲜明,层次清晰,重要句子比较醒目。不少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是直接表达或反复强调的,而且一般在“首尾”中表达或强调。因此,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抓首尾,即特别注意(勾画圈点)文

12、本的开头段和结尾段,以及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这一点是与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有本质区别的。二、处理好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两个重点(一)作者观点态度的非直接、集中、鲜明表达。作者观点态度除了直接、集中、鲜明地表达外,还有:糅合在材料中,与其他观点相同或相异比较中,在一些形象化句子中,分散在字里行间。要对含有这些表达方式的语句、材料咀嚼揣摩,提取关键词语,体察隐含意图。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艺术三昧丰子恺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

13、非此反不美了。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 ,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 ”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这道理看似矛盾又

14、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 ,很可明了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 。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 。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 ,是美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

15、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 ,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选自丰子恺散文选 ,有删改)1结合摆放苹果的事例,说说在审美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多样”和“统一”的矛盾。答: 答案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以求“统一” ,代表单纯追求“统一”的审美观,即把机械、教条的统一性作为目标,是审美的误区。小孩子把苹果触乱,使之滚开,代表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