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1692631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 s 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第六单元26.将相和(单一课)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文末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既照应了题目,又暗点了中心。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4、帮助学生认识“ 璧、廉、颇、缶”;会写

2、“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 ”;理解“ 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时间:第 周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 璧、廉、颇、缶

3、”;会写 “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 ”;理解“ 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1)“ 将”“相” 各指文中的谁?(2)“ 和”是什么意思?(3)课文围绕 “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2.全班交流:(1)“ 将”指廉颇,“相”蔺相如;(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1-10 自然段

4、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11-15 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16-18 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3.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1.“和 ”是什么意思?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3.“相 ”“将” 各是什么样的人?4.课文为什么用“ 将相和”作题目?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2.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3.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4.全班共同学习(1)“ 颇”读 p,不读 p;(2)书写 “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3)书写 “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 “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4)胆怯:胆小。无价之

5、宝:指极珍贵的东西。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5. 摘抄三个词语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1.学习完璧归赵(1)默读课文 1-10 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经过:蔺

6、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2)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带着问题深入阅读在什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 15 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 如果”“ 理屈” 。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三、

7、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1.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3.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4.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四、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1.提出有价值问题。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五、自学第三段。1

8、、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六、总结。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板书设计:将相和三个故事:完璧归赵

9、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两个人物: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知过改过主动认错共有品质: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利益教学反思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 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27. 奴隶英雄

10、(单一课)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相关片段改编的。课文用独幕剧的形式讲述了两千多年以前发生在罗马城里斗兽场上的故事,有力地揭露了奴隶主贵族的罪恶和奴隶制社会的黑暗,热情地歌颂了奴隶英雄斯巴达克的反抗精神。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恰当的感情。2、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容,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的英雄形象,感知戏剧作品这种文学形式的基本特点。3、帮助学生认识“ 隶、栅、虏”;理解“奴隶、栅栏、俘虏、斗兽场、反抗、残杀”等词语。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容,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的英雄形象,感知戏剧作品

11、这种文学形式的基本特点。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等教学时间:第 周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板书课题2、介绍资料:角斗士在两千多年前的奴隶制社会中命运悲惨,被奴隶主强迫着手握利剑、匕首,两两相斗,或者是与饥饿的野兽格斗,以此让奴隶主观赏取乐。角斗的人数,后来增至几十对,最多达到 300 多对,奴隶主在奴隶血流成河的搏杀中得到变态的娱悦。二、初读剧本。“奴隶英雄” 指谁?为什么说他是英雄呢?先迅速浏览这个剧本,看主要讲了什么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哪些人物?舞台布景怎样?三、再读了解剧情。请同学们朗读剧本对话,做到读通读顺,并按剧情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

12、把全剧分成四个部分,看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班交流:第一部分(从“女今天有会么玩意儿?”到“男斯巴达克。”),通过一对男女奴隶主的对话,引出故事的主人公斯巴达克。这是剧情的开端。第二部分(从“男(悄声对女)司令官到了”到“女这才好看!”),讲贵族们观看斯巴达克和狮子角斗,又要他与十个奴隶角斗。这是剧情的发展。第三部分(从“斯巴达克(把标枪插在地上)弟兄们”到“司令官(向武官)告诉他们,不许说话! ”),记叙斯巴达克与奴隶们的对话。这是剧情的高潮。第四部分(从“斯巴达克弟兄们!动手!”到“杀了出去。”),讲斯巴达克带领奴隶们举行起义。这是剧情的结局。四、分角色读课文。让学生自选角色,先在小组

13、内,后在全班进行分角色朗读剧本台词。五、讨论交流认识。用剧本中反映出的事实来说明:贵族是怎样对待奴隶的?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六、排演剧本。明确要求,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剧本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开头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相当于记事文章的时、地、人及环境。中间主体是人物角色之间的对话(即台词)。其中括号里的文字介绍剧情变化和人物的动作、情感、说话语气、神态,属舞台说明。结尾幕落(表示剧演完了,放下大幕,即结束)。七、作业布置:1、课外阅读。建议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小说斯巴达克思或相关内容的读物。2、抄一抄,记一记。领袖的评价马克思说:斯巴达克是“古代史上最堂皇的小伙子”。列宁说:斯巴达克是“最

14、大一次奴隶起义中一位最卓越的英雄”。板书设计:奴隶英雄打死狮子 团结奴隶起来反抗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踊跃参加表演,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是初读课文,引导发现课文特点;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在这一方面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读课文,想一想:什么是奴隶,奴隶们的生活、命运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起义?谁是奴隶英雄?他哪些地方值得你佩服?让同桌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继点拨。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斯巴达克与众奴隶的对话和起义部分。读出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控诉,读出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最后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时要

15、教育他们要十分的投入。表演后相互评议。从而达到了教育目的。有些同学理解的还不够深入,如果让他们多讲多练,我想他们的理解更深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给后进生锻炼的机会。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能力。28.赤壁之战(单一课)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的后面部分和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前面部分,有删改。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它的起因是:东吴大将周瑜率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大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战前双方都在做战斗的准备:曹操为了大军渡江,叫人用铁索连船,周瑜针对曹军弱

16、点,决定实施火攻。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3、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4、帮助学生认识“ 幔、倘、聘、绛、拈、卒、堕” ;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 等词语。5、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 的故事。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