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692486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岁的际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十三岁的际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十三岁的际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十三岁的际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十三岁的际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三岁的际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岁的际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赡养”的表现,“收族”,是“团结”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

2、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中考解析阅读冰心的忆读书一文,回答问题。忆读书冰心,一

3、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那时我的舅父扬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来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

4、,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

5、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

6、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习题反

7、馈 一、根据题意回答下列各题1、为加线字注音。稚气 蓦然 迸溅 悄立 积攒 呜咽 吹拂 怪癖 安恬 哺育2、根据注音写字。 尘 yun qing 隆 zhu然 x 利 xi 取3、根据拼音写词语。 Chng yng chu q x y ml chu chng4、为下面词语空缺处选择恰当的字。 白驹过_ A.细 B.溪 C.隙 谈笑风_ A.声 B.生 C.升5、选词填空。(1)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提示和呈现,我开始_,开始_,开始_,开始_.A.疑问 B.相信 C.思索 D.摒弃(2).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_、_与_,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A感动 B.惊奇 C.

8、喜悦,6、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与括号中的词语调换?为什么?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曲径通幽)。7、写出下面这句话的含义。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的呼唤。8、下面句子空缺处应填的一项是( )我_,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A. 渴望创造,渴望生活,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B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C渴望生活,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渴望创造D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渴望生活,渴望创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

9、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清自由的气氛。,1找出这段文字与上文内容相衔接的过渡句,用横线标画出来。2.作者从北大人身上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读出了什么?3、“看”、“听”、“读”的内容顺序颠倒好不好?为什么?,参考答案 (一) 1.Zh m bng qio zn y f p tin b2.缘 穹 骤 犀 撷 3.倘徉 抽泣 絮语 迷离 惆

10、怅 4、C B 5、(1)C A D B (2) B C A 6、不能。如调换就与“走上”不搭配了。7、这句话表现出北大图书馆中古今中外的书对作者有巨大的吸引力。8、B (二) 1、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2、看出北大人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听出北大人的敏感、纯洁、生机勃勃的精神。读出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3、看到的是紧承上文的内容,听到的则是平日的言谈话语,读出的是参加各项大活动后的感悟。顺序不能颠倒,十三岁的际遇课文分析,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她对这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要说些什么呢?对北大,她要表达一

11、种怎样的感情呢?文章用空行隔开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本文的缘起。第1至3段写作者幼年时与北大的一段奇妙的尘缘。7岁那年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了北大;10岁那年乘汽车从北大校门经过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13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写文章时已是进入北大后的第三个秋天。这三段中流露了作者稚气十足的自信,她“从未怀疑过我能成为北大的学生”。第4、5两段写进北大两年来自己年龄、感情的变化。刚入校时,“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此刻,入校两年后的秋天,“成熟的季节”,见新生而似乎“茫然若失”,实质上是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幼年时便充满自信要进北京大学,13岁的少年终于圆了北大梦。两年的

12、北大学生生活使她要写出积攒下来的许多话。,第6至9段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巨大影响。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之所以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是因为400多万册近似天文数字的藏书,展示了知识海洋的浩瀚。想起青岛夏令营发生的那件事,一位小女孩在田晓菲与领队老师面前因知识浅薄而抽泣,自己理解了小女孩的心情,那是自己读过的书的数目跟400多万册数字相比的结果。读书不是目的。在书架间徜徉,每册图书都向她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与此同时,一扇神奇的窗子打开了,真理、宇宙、人都以全新面目出现了。读书使“我”

13、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自由地飞翔,这才是读书的目的。到了这一步,“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誓言才会有力量。,第10、11段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上句概括了上文,下句总领第10、11两段。第10段写同学:伏案读书者专注入迷的神情,高声争论问题时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五颜六色海报中透出的清新自由的气氛。专注敏感清新自由,反映了北大的读书、争论与校园气氛。第11段专写老师,写法有变化。从老师的肖像画中反映老师的个性、由老师的个性化写到北大“老师”的真正含义。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学生是渴望着拥抱未来的船客,老师是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14、。学校、学生、老师的三者关系在这个比喻中既形象又深刻。第12段总结概括了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在北大两年,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第三部分,写我是不系之舟。,第13自然段写没有什么使我停留。第13段的这首诗,作者认为是用千言万语凝聚成的对北大最浓最浓的几行。第14段写自己是不系之舟,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渴望着为北大到大海深处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第15段则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写“自7岁起便结识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这样写更突出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第

15、16、17段写我是不系之舟。第16段引用的语句跟第13段同中有异。第13段强调了“没有什么使我停留”,意为成为我生命一部分的北大也不能使我停留。第16段更着眼于“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也就是说我没有什么优势和客观条件,我还是一只“不系之舟”。第17段便阐发了“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的复杂感情。写自己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像16岁的女孩那样,再回到北大来,但北大却永远年轻。,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文中,作者合理安排、精心组织

16、材料。作者与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久远与独特的,可写的材料十分丰富。作者略写了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详写了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写进入北大两年中的情况,从读书与“读人”两方面入手。“读人”则从同学与老师两方面来写。全文层次井然,构思精巧。文章开头以北大“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起笔,最后以暮年归来,再“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既增加了抒情色彩又与开头相呼应。这篇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而对北大既依恋又决心自由飞翔的复杂感情正出于对创造的渴望。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读者不仅沉醉于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而且会进入感情丰富的精神世界,而画龙点睛的议论正如灿烂的珍珠使全文熠熠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