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览》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691288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通览》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文化通览》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文化通览》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文化通览》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文化通览》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通览》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通览》教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通览第一章教案(1)一、 授课目的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中国概况及中国文化的历史沿革,辩证地分析评判本章节关于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发表个人观点。二、 学生分析该年级学生由三部分组成:全日制英语专业本科生,全日制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入校不足一年的英语专业学生。语种不一,英语专业学生能在视听同步的情况下听懂英语版的授课内容,对于其它语种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供恰当的翻译方法,启发他们提供与汉语内容基本对应的外语译文。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对相关的外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关键词语,或介绍恰当的翻译方法引导学生提供对应的其它外语译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习惯较弱,应进

2、行必要的督促检查。三、时间、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环境条件、授课途径1 时间:本学期第 1 周, 共计 2 课时;2教材: 以杨敏、王克奇、王恒展等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出版的中国文化通览为课堂教材,以中国文化通览光盘, 中国文化通览 课件补充材料(见辅助阅读一)作为辅助教学/学习资源。3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及自由式座次排列。4授课途径:非精读式授课、视听与讨论、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阅读任务包括:分别布置每周课前预习中国文化通览第一章第一节;课后阅读书目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通览四、授课原则本着知识课型非精读式授课途径所要求的原则,提纲挈领,要点突出,师生互动,心得互享。1)要点突出。主要讲

3、清楚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革; 2)师生互动。围绕本部分内容展开讨论,组织引导学生就本部分内容发表个人观点,交流心得;3)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启发学生就补充文献与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提出个人见解,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五、. 语言难点解释:a) 耒耜( li s ):古代翻土耕地的农具。b) 褊(bin) 狭: (地域)狭小 指(心胸、气量、见识等)狭隘。 1 2c) 训诂:也叫诂训,故训,训故。对古书字句的解释。d) 笺注:笺:古书注释的一种体例。注释古书的文义。e) 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能够容纳别人的意见。f) 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个圈当作牢。后人用以比喻只准在指定的

4、范围内活动,或受到限制,被隔绝。“一多” “相摄” “六相圆融” “二端固有感” “本一固能合” “体用” “自然名教” “定慧” “泯物我” “安土乐天” “理一分殊”六、. 活动:a)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1) 中国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2)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b) 翻译。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English.1) 游牧部落 / 疆域 / 抑商 / 封建主经济2)宗法制的 / 炎黄子孙 / 礼仪之邦 / 大一统经济c) 请向外宾介绍下列话题。Intr

5、oduce the following Chinese cultural topics to foreign visitors to China.中国的地理环境七、 授课内容1.话题:a) 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The geographical surroundings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e2要点:(a)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国古代文化相对独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撞较少,特别是有效地避免了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它对中国文化形成一个历史悠久又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

6、地域特征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文化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b)辽河、黄河、长江、珠江几个流域。流域内纵横其间的支流为农业的发展和交通便利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也促成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风格多样各异的区域文化融合为一体,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c)中国现有的疆域,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 5 千年来以华夏族为主的政权与周边各部族政权在长期不断的冲撞融合中逐步塑造而成的。中国早期的国家是由夏人、夷人和蛮人的部落联盟组织发展而来,距今约有 5 千年的历史。(d)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经历了一个由古代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向现代工业会发展的历史过程。长达数千年的,以小

7、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给中国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社会经济结构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态。八、实施细则1 监控学生对于所列话题的学习与训练。2 监控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学会了解以上两个讨论题目的主要观点。3 监控学生的解释与介绍。使学生学会学会翻译方法,并运用翻译方法自由介绍话题。4 监控内容的准确性。5 引导学生进行了解信息型阅读练习。中国文化通览第一章教案 (2)一、授课目的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中中国文化的历史沿革、 ,并能够比对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辩证地分析评判本章节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发表个人观点。二、学生分析该年级学生由三部分组成

8、:全日制英语专业本科生,全日制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入校不足一年的英语专业学生。语种不一,英语专业学生能在视听同步的情况下听懂英语版的授课内容,对于其它语种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供恰当的翻译方法,启发他们提供与汉语内容基本对应的外语译文。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对相关的外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关键词语,或介绍恰当的翻译方法引导学生提供对应的其它外语译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习惯较弱,应进行必要的督促检查。三、时间、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环境条件、授课途径1 时间:本学期第 2 周, 共计 2 课时;2教材: 以杨敏、王克奇、王恒展等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出

9、版的中国文化通览为课堂教材,以中国文化通览光盘, 中国文化通览 课件补充材料(见辅助阅读一)作为辅助教学/学习资源。3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及自由式座次排列。4授课途径:非精读式授课、视听与讨论、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阅读任务包括:分别布置每周课前预习中国文化通览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课后阅读书目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通览四、授课原则本着知识课型非精读式授课途径所要求的原则,提纲挈领,要点突出,师生互动,心得互享。1)要点突出。主要讲清楚中国文化的几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及特征 ; 2)师生互动。围绕本部分内容展开讨论,组织引导学生就本部分内容发表个人观点,交流心得;3)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10、。启发学生就补充文献与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提出个人见解,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五、 授课内容1.话题: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2要点:(a)中国文化的结构是“多元一体”的, “多元”指它是由多种文化融合而成,且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从而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格局;“一体”指多元文化融铸为一个整体,形成了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b)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由萌芽到初具体系规模的时期。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有人喻之为“满天星斗” ,但主要源头有三,一

11、是东夷文化,二是西夏文化,三是南蛮文化。东夷和西夏二族的发展是沿黄河对进,长期的又战又和的格局最终促成了民族间的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前身。夷、夏文明的冲撞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华夏集团又南下征服了南蛮集团,形成了中国民族的雏形。他们远祧炎帝、黄帝二祖,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c) 夏商西周史称“三代” , “三代”是统一的、宗法性的王权专制国家形成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观念逐渐形成,宗法性质的礼乐文化成型,并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印记,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所谓“礼仪” ,指通过繁复的、无所不在的礼节规定

12、,将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意识加以强化,明确其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三代的物质文明成果是青铜文化,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瑰宝。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青铜铭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构字方法已有了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并出现了由这些文字记录而成的文献。(d)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文化大发展并形成初步体系和规模的时期。在战争中,更多的部族国家参与进来,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从而为秦汉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与政治上的割据状态相适应的是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末年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学术垄断,建立了儒家学派。孔子是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伟大人物,他整理了“三

13、代”的文化成果“五经” ,即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又提出了“礼”和“仁”结合的思想体系,开辟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新局面。(e) 秦汉文化 秦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创立于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皇朝。 “汉承秦制” ,这种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政体在两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统一的民族精神文化的产生。秦朝建立伊始,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的任务摆在统治者面前。秦朝实行了“书同文” , “行同伦”的文化政策,凭借强大的行政力量推行文化统一。在精神文化建

14、设的层次,尊奉法家思想,并实行博士官制度,试图调合法家思想与黄老学、儒学的关系。但终究由于法家思想的偏狭和排斥,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祸,使精神文化的统一归于失败。剧烈的文化对立与冲突,是造成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汉朝初立,鉴于战乱造成的经济的残破,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得到尊崇。但这毕竟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至汉武帝即位,凭借“文景之治”积累下的物质财富,欲大展鸿图,黄老学说与之相抵忤,而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学受到青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过改造的汉代儒学克服了先秦时期拘束保守的缺点,成为政治上、学术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独尊儒术”是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关键性举措,从此儒学成

15、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至今还具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力。儒家学说的价值观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汉代还产生了中国自己的民族宗教道教。黄老学与方仙道的结合,在东汉形成了原始道教太平道和五斗米道.(f) 魏晋南北朝文化 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继秦汉的大一统的王朝统治之后,魏晋南北朝基本的政治局面是分裂割据的状态。与这一基本的政治背景相适应,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士族文化的兴盛和民族间文化的冲撞和融合。(g) 隋唐文化隋唐是继秦汉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时期。在学术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家思想竞相斗艳,在相互吸收和渗透中走向融合。隋唐统治者实行了兼容并包、宽容大度的文化政

16、策。隋文帝崇佛,也重视儒学。道教教主老子(李耳)与唐朝皇室同姓,道教受到尊崇,高祖李渊下诏令道教居于众教之首,唐高宗又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还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武则天弘扬佛法,佛教盛极一时,形成了许多中国化的佛教教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隋唐一代,佛教基本完成了融入中国文化的进程。儒学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h) 宋辽夏金元文化与北宋卑弱的对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文化的兴盛发展。在学术文化领域是理学的兴起。理学又称“道学” ,是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所以又称“程朱理学” 。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文化逐渐兴起, 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当时市井生活的生动画面。宋词、元曲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文学成就。北宋与夏、辽的对峙,南宋与金的战争,最终却导致了汉族与党项、契丹、女真等族的融合。尤其在元朝,版图辽阔,民族众多,交通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民族的大融合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