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艺术 书法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685232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艺术   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隋唐艺术   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隋唐艺术   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隋唐艺术   书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隋唐艺术   书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隋唐艺术 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艺术 书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唐艺术隋代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七年,但这时段的艺术一方面上承两晋南北朝的遗风并加以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对唐代艺术的繁荣产生重大影响,有许多在唐代大放异彩的艺术家,也都是由隋入唐的。所以对此过渡期的艺术应加以重视。而唐代(618907) ,近三百年的时间,更是中国艺术极为繁盛,在各方面趋向完备的时期,所以苏东坡称“文至韩退公(愈) 、诗至杜子美(甫) 、书至颜鲁公(真卿) 、画至吴道子,天下之能事毕矣” 。唐代经济发展,社会富庶。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国际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都城建筑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宫殿建筑风格雄伟壮丽。东南的扬州、南方的广州、西南的成都、

2、西北的敦煌都是相当繁盛的城市。城市有手工业作坊和个体手工业劳动者。手工业的发达推动了唐代工艺美术的创造和提高。陶瓷、染织,金银器、漆器等工艺美术在设计和制作上部具有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饰新颖活泼、品种多样的特点。隋唐之际发明的雕版印刷,不仅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开创了版画艺术的新领域。 这个时期佛教、道教仍为统治阶级所提倡,大规模的石窟造作不断涌现。在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中,唐代造像的规模气势和艺术水平部特别突出。长安、洛阳等地寺庙道观的建筑和佛像塑造也极宏伟,其中塑像和壁画多出自当时名家之手。唐代帝后和贵族的陵墓建筑,从石雕到环境的整体设计、出土的大量唐三彩等

3、陶俑以及墓室壁画部十分精美,其技艺的精巧,大大超过了前代水平。唐代非常重视发展与边疆各民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和活跃,不仅和日本,朝鲜、印度等邻近国家关系密切,而且与中亚、西亚,以至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来往;不仅中国美术传播到了邻近国家, 同时也大量吸收了其它国家文化的有益因素,影响了唐代美术的发展。皇家贵族对美术的需要增加,招纳画家,收藏法书名画,对美术的发展起直接推动作用。唐代重视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要求绘制表现重大政治题材的图画,歌颂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唐代是古代人物画鼎盛时期,在反映贵族生活和城乡生活上、描绘多种道释形象和宗教题材上都有重大成就。在宗教题材作

4、品中也更加世俗化。在大量经变故事画和菩萨、罗汉的塑造中显示出明显的人间味。唐的山水画继魏晋之后成为重要画种,殿堂宅居的屏壁装饰,出现了青绿和水墨两种不同风格。花鸟画成为独立形式,显示出绘画领域的扩大。唐代美术是我国封建社会美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不仅对后代美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美术史中也展示出辉煌灿烂的水平,对国外也产生过广泛的影响。隋唐书法隋唐代书法以楷书最值得关注,隋代出现了标准的楷书,对唐人楷书以至唐代注重法度的整体书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的许多书法现象都可以在隋代找到渊源。楷书主要可区分出四种面貌,对后人产生重大影响。一,平正和美一路,从二王溯源,以智永,丁道护为代表,下开

5、虞世南、殷令名等人。智永,名法极,人称永禅师,右军七世孙,出五子徽之一支。历梁、陈、隋三朝,传说其住绍兴永欣寺,登楼不下,锐意临写右军书达三、四十年。曾写真草千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有“退笔成冢” 、 “铁门限”的传说。虞世南受其亲传,永师对沿续二王嫡派笔法起了极大作用。丁道护,官襄州祭酒从事,善楷书,兼后魏遗法,所书启法寺碑 ,为欧、虞所出。二,峻严方饬一路,从北魏出,以董美人 、 苏慈为代表,下开欧阳父子。三,浑厚圆劲一路,从北齐泰山金刚经 、 文殊经 、 隽敬碑阴出,以曹植庙碑 、 章仇禹生造像为代表,下开颜真卿等人。四,秀朗细挺一路,结法亦从北齐出,由于运笔细挺,另成一种境界

6、,以龙藏寺为代表,下开褚、二薛。隋代书法常参杂多体,综合变化,如曹植庙碑真中参篆隶, 青州默曹残碑隶中参篆。另隋代碑少书人姓名,时间又短,有些书法家其成熟期又归入唐代,所以知名书家不多,除上所列,另有智果,仁寿间永兴寺僧,会稽人,书甚为瘦健,炀帝甚爱之,谓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曾为炀帝书上太子东巡颂 。张怀瓘将其隶、行、草列入能品。有唐一代书风,以重法著称,而楷书最能体现法度,所以唐代的善书者,大都擅楷书,即使是张旭这样的草圣,其楷书功底也是十分精到的。唐楷代表:初唐四家。欧阳询(557641) ,字信本,潭州临湘(长沙)人,太宗时官至太子率更令(秦置,太子属官,掌漏刻。唐称率更寺令,加

7、掌皇族次序及刑法事) ,父纥(音和) 。高丽国甚重其书,不惮千里跋涉,遣使求其墨迹。高祖李渊为好友,曾参与编艺文类聚 。其书八体皆能,初习梁陈时风,复师北齐刘珉,见索靖碑,因宿其傍,三日而后去。旧唐书称其“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 ,综合南北精华,结构谨严,笔力险劲。其子通亦以善书著称,合称大小欧阳。其作品有中楷的皇甫诞 、 九成宫 、小楷化度等,传世墨迹真迹有行书仲尼梦奠帖 (辽博藏)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过续) ,余姚人,年幼时与兄世基受业吴郡大学者顾野王门下,为弘文馆十八学士之一,与房玄龄共掌文翰,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编有北堂书钞 ,太宗称其“博学、德行、书翰、词

8、藻、忠直,一人而已,兼是五善” ,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文懿,敕曰“世南与我,犹一体也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其书胎息智永,偏工真行,与询曾奉敕于弘文馆“教示楷法” ,书为太宗之师,有平和君子之风,内含刚柔,欧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书断语) 。书论有书旨述 、笔髓论等。作品有楷书孔子庙堂 、 汝南公主墓志铭稿 (米临) 、 虞临兰亭序 。褚遂良(596658) ,字登善,钱塘人。太宗曾叹世南卒后无人可与论书,魏征荐其博学善书,为上所重。贞观二十三年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时任河南县公,初学北朝及欧、虞等名家,晚入右军之室。其书风早年方硬,晚年遒媚。 书断:“真书甚得媚趣,若瑶台青琐,窗映

9、春林” 。其作品有伊阙佛龛(46) 、孟法师(47 岁) 、房玄龄碑(52、53 左右)雁塔铭(58 岁) ,小楷有阴符经、度人经等。薛稷(649713) ,蒲州汾阳人,字嗣通,官礼部尚书,外祖魏征,书学褚遂良,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比褚更加妩媚,家富收藏(其五世孙绍彭为北宋名书家) ,作品有信行禅师碑 、阁帖中有论鱠帖 ,当时谚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买褚得薛,不失其节。 ”中唐,最重要二家:徐浩(703782) ,字季海,越州(绍兴)人,父峤之,善书,以授浩。肃宗时授中书舍人,官至太子少师,封会稽公。其书宗二王,也受玄宗体态丰肥的书风影响,他的楷书,一变初唐瘦硬而为肥腴,所谓“得右

10、军之肉而失于俗” ,端庄稳厚,略呈横扁之势,赵松雪晚期格调与其接近,隶书则仍瘦劲规矩,宋以后之隶书多受其影响。 唐书本传称其笔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存世墨迹有朱巨川告身 ,碑刻有不空和尚碑 、 大智禅师碑等。颜真卿(708784,一作 709785) ,字清臣,开元间进士,曾任平原郡太守,代宗时封鲁郡公,被李希烈杀害于蔡州,时年七十七。工楷行,善作擘窠大字,唐代书风自颜氏出,为之一变,结字一改欹侧之势,以正面取势,用笔法篆籀,注重中锋,即所谓“屋漏痕” ,气象宏阔,成为盛唐气象代表,所以说“书至鲁公,天下能事毕矣” ,传张旭笔法,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唐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素曰

11、: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其书对后世影响极大。代表作有楷书多宝塔 、 颜勤礼碑 、 麻姑仙坛记 、 臧怀恪碑 、 颜氏家庙碑等,行书有祭侄稿 (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 、争座位稿等。晚唐,著名书家有沈传师(769827) ,字子言,苏州人,官至吏部侍郎,为政清廉。楷书尚清劲,“骨法清虚” ,与中唐徐浩肥腴之风相左,所长即所短,一方面遒劲,另一方面“骨存肉削,天下病矣” (康有为语) ,在宋代影响还很大,如黄庭坚初学沈氏,但其传世作品少,有柳州罗池庙碑 。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晚唐最

12、著名书家,与颜并称,其楷书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以骨力见胜,所谓“颜筋柳骨” ,也有“外露圭角”之讥。此外其书非常注重笔划的位置与笔划间的配搭关系,唐楷自初唐四家及颜,已极尽风格变化,而柳能自树一格,实亦难能。草书方面,唐则有“三大家”: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博雅有文章,草书学二王,工于用笔,隽拔刚断。唐人评其草书为“丹崖绝壑,笔势坚劲” 。米芾以为“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今存有垂拱三年 687 所作的书谱卷上 ,阐述正草二体书法,论既精辟,书亦工妙,可谓二美并兼) 。窦蒙谓其伤于急速,称其隶、行草入能。窦臮以为“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 ;张旭(字伯高,

13、吴郡人。官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能诗工书,精通楷法,尤以草书知名。被誉为草圣,相传他往往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甚至以头濡墨而书,醒后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故称张颠。杜甫饮中八仙歌称其“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颜真卿向他请教过笔法,怀素亦受其影响。他的草书与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时称三绝。其草书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通该规矩者。传世有郎官石柱碑 、 古诗四帖等。怀素(725785,俗姓钱,长沙人,字藏真。潜心书学,精勤不辍。相传曾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书,名其所居曰绿天庵。以善狂草著称,好饮酒,每兴到运笔,若骤雨急风,气势磅礴,而法具备。晚年书风趋于

14、平淡。前人谓其狂草继承张旭,而有所发展,谓“以狂继颠” ,二人并称“颠张狂素” 。存世有自叙 、 苦笋等帖。另如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有草书孝经传世) 、高闲等人也有较高造诣。行书方面,除了上面提及的许多书家兼善行书外,还有一位公认的大家李邕(678747) ,字泰和,广陵江都(扬州)人,其父为文选作注而负盛名的李善,邕曾任北海太守。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皆过人,时论重之。为文长于碑颂,多自书自刻,尤擅以行书写碑,唐人谓其撰碑八百通,由此获巨赀。行书出于右军,但体态丰硕,富有体积感,不如王灵动俊逸,董其昌评云“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其曾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

15、,作品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等。陆柬之(生卒不详) ,传其舅父虞世南笔法,后又从欧阳询学书,得其笔法,后传与其甥张旭。与欧、褚齐名。张怀瓘评其行楷入妙,草入能,作品少。文赋 ,无款,元人定为陆书,另兰亭诗 ,或为米临本。另李世民温泉铭 、 晋祠铭 ,李隆基鹡翎颂 、杜牧张好好诗帖 。篆书方面,成就最高李阳冰,生于开元九、十年间,卒于贞观初年,当六十余。李白从叔,字少温,赵郡人。精于字学,有“苍颉后身”之誉。善小篆,自评“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 ,时人称为“笔虎” 。爱碧落碑字法奇古,寝卧其下,数日不能去。颜碑多是其题额,世称连璧,作品有三坟记 、 栖先莹记等。唐代隶书,则有四大家之谓即韩择木(河北昌黎人,官工部尚书,善八分、正书,宣和书谱称其“风流闲媚,世谓蔡邕中兴” ) 、蔡有邻(山东济阳人,蔡邕十八代孙,天宝间以工八分称,书小字与三代器皿无异) 、史惟则(天宝间书家,史白之子,名浩,字惟则。其书如王公士人,雍容庄重,进退有度,作品有大智禅师碑 ) 、李潮(杜甫甥,善八分小篆,奄有韩、蔡之长,小篆逼李斯。八分一字值百金,杜甫有李潮八分小篆歌 ,其书石刻绝少,惟唐惠义寺弥勒像碑与彭元曜墓志二种) ,唐隶较为程式化,结字缜密,已无复汉隶的朴茂古质,成就没有象其它书体那样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