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学院抗震试卷AB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684497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乡学院抗震试卷AB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乡学院抗震试卷AB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乡学院抗震试卷AB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乡学院抗震试卷AB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乡学院抗震试卷AB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乡学院抗震试卷AB》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乡学院抗震试卷AB(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震 A一、名词解释:1、地震基本烈度:指在 50 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过概率 10%的地震烈度值。2、地震影响系数 :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3、反应谱法: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4、鞭稍效应 :突出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影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称为鞭稍效应。5、强柱弱梁:结构设计时希望梁先于柱发生破坏,塑性铰先发生在梁端,而不是在柱端。二、填空1、1013;63。2、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3、楼盖的水平刚度(楼盖类型)和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4、震

2、中;震源深度。5、6.45 度;9 度。6、21 米;7 层。7、反弯点法;D 值法。3、选择1、B 2、C 3、B 4、C 5、C 6、C 7、D 8、D 9、D 10、C4、判断1、 2、3、 4、 5、 6、 7、5、简答、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参考答案: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

3、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具体为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并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保证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满足第二水准烈度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 ,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对大多数结构,一般可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对于少数结构,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还要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即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以保证其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2. 1)刚性楼盖房屋,上层

4、破坏轻,下层破坏重;柔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2)横墙承重的房屋震害轻于纵墙承重的房屋;3)坚实地基上的房屋震害轻于软弱地基和非均匀地基上的震害;4)预制楼板结构比现浇楼板结构破坏重;5)外廊试房屋往往地震破坏比较重;6)房屋两端、转角、楼梯间、附属结构震害较重。3.六、计算解: nEKFHG1n1jjii查表 1.4 =0.35 则 n=0.08 +0.07=0.138Tg 1T0.85 (120+120+60)=134.946KNEk1eq0.52.96.kNFG=0.851.4 需要考虑顶部附加剪力作用g120 9.8 5KN=5880KN2H120 9.8 10KN=11.7

5、6KN3G60 9.8 14KN=8.232KN4=26.4371KNnEKFHGF143222 138.0946.13872.5同理 =52.8743KN, =37.0120KN3=0.138 134.946KN=18.6225KNEKn则各层地震剪力 = + =37.0120+18.6225=55.6345KN4VFEKn= + =55.6345+52.8743=108.5088KN343= + =108.5088+26.4371=134.9459KN22抗震 B1、名词解释:1、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2、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

6、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3、场地土的液化:饱和的粉土或砂土,在地震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不可压缩而无法排出,使得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颗粒的有效垂直压应力减少,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接近于零,呈现出液态化的现象。、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5、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其中 a 为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f a 为深宽修aEaff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填空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

7、 纵波(P )波和 横(S) 波,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 面 波为主。2、场地类别根据 等效剪切波波速 和 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 IV 类。3、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 T11.4Tg 时,在 结构顶部 附加 F n,其目的是考虑 高振型 的影响。4、 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 8 度和 9 度的大跨和 长悬臂 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 9 度时的 高层建筑 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 建筑物的类型 和 高度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6、地震系数 表示 地面运动的

8、最大加速度 与 重力加速度 之比;动力系数k是单质点 最大绝对加速度 与 地面最大加速度 的比值。7、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 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 。、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 反弯点法 和 D 值法 。9、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 平方和开平方 的组合方法来确定。、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 初步判别 和 标准贯入试验 判别。三、简答题、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参考答案:我国建

9、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具体为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并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保证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

10、靠度,满足第二水准烈度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 ,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对大多数结构,一般可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对于少数结构,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还要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即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以保证其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简述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主要步骤。参考答案:(1)计算多自由度结构的自振周期及相应振型;(2)求出对应于每一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同一振型中各质点地震作用将同时达到最大值) ;(3)求出每一振型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4)将这些效应进行组合,以求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简述抗震设防烈度如何

11、取值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4、 抗震规范中对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规定。参考答案: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是指底部塑性铰范围,及其上部的一定范围,其目的是在此范围内采取增加边缘构件(暗柱、端柱、翼墙)箍筋和墙体横向钢筋等必要的抗震加强措施,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坏。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从地下室顶板算起。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高度的

12、二者的较大者;其他结构的抗震墙,房屋高度大于 24m 时,10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 二者的较大者;房屋高度不大于1024m 时,可取底部一层。3)当结构计算嵌固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5、绘制出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并对其特征进行说明。参考答案:当结构阻尼比不等于 0.05 时,其形状参数作如下调整 :1.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的调整 2.直线下降段斜率的调整 四、计算题解: , (2 分)g1g0.358sTT0.90.91max258=.53g(1 分)eq.(76)9.=2.kNG(1 分)Ek1eq0.5818F, (2 分).4.3sgT0.5s.3gT(2 分)1.771n1Ekni 9.84() 62.8(10.)2.8kN0GHF(4 分)2kni 6.1.35.77(1 分)NE.8.3kN(1 分)20+6=2VF(1 分)127.15.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