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鸭1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13环境保护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1684094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鸭1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13环境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鸭1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13环境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鸭1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13环境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江鸭1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13环境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江鸭1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13环境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鸭1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13环境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鸭1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13环境保护(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检测(十三)环境保护(时间:45 分钟,满分:70 分)1.(10 分)(加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广西北海市合浦县,过去沿海风景优美,水产丰富,生长着中国面积最大的珍稀植物红树林。现如今出现了众多开采石灰岩的私营矿场,且规模逐步壮大,与采石场相邻建有多个碎石场,已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下图为合浦县沿海岸线连绵的矿坑。(1)分析采石矿场和碎石场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危害。(2)指出当地国土管理部门应采取的主要措施。2.(10 分)鄂尔多斯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化工和特高压输电带动鄂尔多斯煤炭产业转型。读鄂尔多斯地区图,完成下列

2、各题。(1)分析鄂尔多斯地区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2)试提出实现鄂尔多斯地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3)分析鄂尔多斯煤炭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23.(10 分)(加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根据地下水质划分标准,类为水质较好地下水。下图示意我国各省类的地下水分布面积比例。(1)描述我国地下水水质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地下水质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请提出改善地下水质的有效措施。4.(10 分)(加试题)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不同土地退化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a 区域土地退化的方式主要有、 。 A.石漠化B.草地退化C.沙漠化

3、D.土地污染(2)试分析乙区域相对于丙区域土地退化更为严重的人为原因。(3)从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 c 区域土地加速退化的原因。3(4)土地退化将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土地资源,恢复土地生产力?5.(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大气中粒径小于 2.5 m 的颗粒物(PM 2.5)对光的散射作用比较强,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更容易形成灰霾,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PM 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材料二某城市 PM2.5主要污染源比例图。(1)根据材料二,说出该城市大气

4、中 PM2.5的最主要来源,解释夏季 PM2.5较少的原因。(2)为改善空气质量,还人们更多的蓝天。请说出针对减少 PM2.5的具体措施。6.(10 分)(加试题)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显著。但日前记者调查发现,在环青海湖地区仅存为数不多的几条入湖河流,不仅水量在逐年减少,而且流域水土流失形势异常严峻,不仅给环湖地区生态,也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简述青海湖入湖水量减少的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危害。4(2)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青海湖环境的进一步恶化?7.(10 分)(加试题)目前,我国已有超过 50 个城市发生了不

5、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 100 多个,面积达 15 万平方千米,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最为严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简述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严重的原因。(2)面对我国严重的地面沉降,你能提出哪些防治建议?专题检测(十三)环境保护51.答案 (1)破坏沿海红树林植被,沿海侵蚀加剧;造成土地资源破坏;造成严重的粉尘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2)加强管理;有序开采;做好矿石开采区的土地复垦;划定沿海红树林保护区。解析 第(1)题,沿海地区海浪对沿海侵蚀作用强,采石场破坏红树林,使沿海侵蚀加剧;存留的众多矿坑,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破坏;采石场与碎石场会产生大量粉尘污染,还会出现噪声污

6、染、水污染等,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第(2)题,加强红树林保护;加强对采石场管理;对矿坑进行回填。2.答案 (1)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地面塌陷,加重环境污染。(2)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将煤矿石等资源化,进行回收利用,变废为宝。(3)发展清洁能源和现代煤化工产业;打造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控制煤炭产能,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析 第(1)题,煤炭的开采会造成植被破坏,形成地下采空区,且矿石的堆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环境污染等问题。第(2)题,措施应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打造煤炭

7、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分析。3.答案 (1)特征:地下水水质分布不均;总体上南方水质优于北方,北部沿海与西北水质较差。原因:南方气候较为湿润,地下水水量大,水循环活跃,地下水的自净能力强;北方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自净能力减弱;北方重化工业发达,排污量大;沿海地区海水入侵与西北盐渍化都会导致地下水水质下降。(2)加强地下水水质监测;加强执法力度,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水污染;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对污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引洁净淡水回灌地下,净化地下水。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各类水质的地下水分布情况,可知

8、我国地下水水质分布不均;总体上南方水质优于北方,北部沿海与西北水质较差。主要是因为南方气候较为湿润,地下水水量大,水循环活跃,地下水的自净能力强;而北方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自净能力减弱;北方重化工业发达,排污量大,所以北方水质差;沿海地区海水入侵与西北盐渍化都会导致地下水水质下降。第(2)题,改善水质,需要加强地下水水质监测,加强执法力度,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应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水污染;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对污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采取引洁净淡水回灌地下,净化地下水等措施。4.答案 (1)BC(2)地表植被破坏(滥砍滥伐、过度樵采等);农业土地利用方

9、式不合理(陡坡开荒、过度开垦、过度耕种、不合理扩大耕地面积等)。(3)地形:地处丘陵山地;气候:降水丰富(夏季多暴雨),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活动:人口稠密,过度开垦。(4)科学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改善农田环境;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农业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增施有机肥。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a 区域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土地退化的方式主要有草地退化和沙漠化。第(2)题,乙区域位于内陆,大陆性气候更强一些,自然生态环境更脆弱,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植被破坏等都可能成为土地退化的原因。第(3)题,设问的限定词很明确,答题时一定要把握好关键词。第(4)题,防治或减轻土地退化的措施主要有科

10、学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改善农田环境;合理调整农业布局;提高科技水平;增施有机肥等。5.答案 (1)机动车尾气。夏季气温高,对流旺盛;降水较多。(2)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工业结构;加强(工地)扬尘管理;改进汽车尾气排放技术;大量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等。解析 第(1)题,仔细读图可知该城市年内大气中 PM2.5最主要的来源是机动车尾气。夏季,一方面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 PM2.5的扩散;另一方面降水多,PM 2.5可作为凝结核随雨水降落,这样使得该市大气中的 PM2.5较少。第(2)题,针对该市 PM2.5的来源提出相应措施: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经济结

11、构等方式减排;改进尾气排放技术,减少尾气排放;植树造林、治理生态环境。6.答案 (1)原因: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沿湖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加大。危害:由于入湖河流的水量减少,水位下降,部分河道干涸,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环青海湖流域草场退化的趋势;生物多样性减少等。6(2)加快入湖河流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调整当地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等。(其他答案合理即可)解析 第(1)题,自然原因与气候变暖有关;人为原因与过度引用入湖河水有关。入湖河水减少,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湖泊的作用减弱;分析水量减少带来的影响时,要从湖泊的作用来分析。第(2)题,避免青海湖环境恶化,采取措施的思路是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入湖河流水的

12、利用(跨流域调水)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产业结构。7.答案 (1)工农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过量开采地下水;三角洲为疏松沉积物沉积而成,高楼大厦林立,地表重量增加。(2)加强地面沉降调查和地面沉降监测;引河水对城区地下水进行人工回灌;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公众参与;跨流域调水等。解析 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要从过度开采地下水、地质构造(疏松沉积物沉积而成)、地面建筑物的重量等方面来考虑。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地面沉降是由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而过度开采地下水是由于地表水缺乏引起的。因此,解决地面沉降的措施,要在明确沉降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从减少地下水开采和增加地下水储量两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