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文论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680254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列文论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列文论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列文论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列文论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列文论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学年春学期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期末考查论文文学院()班姓名:朱龙华学号:号成绩:用马列文论的观点分析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以呐喊与彷徨为例在“五四”之前及正式进入文学生活之前,鲁迅先生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共同压迫下,中国人民遭受着空前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近代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的思潮运动接连不断地发生,并且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一个充满痛苦、探索、怀疑、失望和孕育希望的时代。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这个时代的时候曾经说:“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

2、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同志接着便指出了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便接触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由此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新的面目。和当时所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鲁迅也经历过这个千辛万苦的寻找真理的过程,并且也经历过后来的怀疑的产生、增长和发展的过程。不同的是,鲁迅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间还要晚一些。他的这个一面是寻找一面是怀疑的过程一直继续到 1927 年以后。鲁迅这种寻找真理的努力,在他这时期的作品,包括小说呐喊与彷徨在内,都留下了极深和极显

3、明的印记。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所反映的主要就是中国从 1911 年辛亥革命前后到 1927 年之前这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尽管在经过长久的痛苦、寻求、怀疑和探索之后,从“五四”开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 19251927 年的革命的风暴还在前面,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的人民还过着极其痛苦的生活,社会矛盾是十分尖锐,革命的一切基本问题都表现得格外突出。鲁迅是现代中国在文学上第一个深刻地提出农民和其他被压迫群众的状况并思考他们的出路问题的作家。在鲁迅先生之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文学的一个重大的缺点便

4、是普遍的对广大的普通人民的生活的不理解,他们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几乎完全没有在文学上得到反映。而农民问题成了鲁迅注意的中心,关于农民问题的作品在鲁迅的小说里占着特殊显著的地位。现在,我们简单地看看鲁迅作品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性以及他的表现方法。一、真实性与倾向性“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的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 ,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 ,同样的,我认为鲁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家,他的呐喊与彷徨虽然不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宏篇巨制,但他也为

5、我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以及农民和其他被压迫人民的苦痛的图景。应该说,鲁迅的作品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真实性的原则,他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在表现人民的被压迫的苦痛的时候,鲁迅的观察不是表面的,他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性的矛盾。不似当时或现在的不少作者,为了表现农民被压迫的苦痛,往往只注意收集许多例如关于饥饿、拷打等残酷的肉体上的刑罚,往往希望依靠这一类情节来感动读者。像鲁迅这样真正透彻地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他清楚地知道,农民所受的苦痛,不是这些肉体的苦痛所能完全包括的。农民有许多苦痛,远比直接的肉体的苦痛更可怕,更难忍受得多。 我认为这就是

6、细节的真实。细节的真实就是所描写的一草一木,人物的一举一动都要像生活水平中存在的一样,现实主义文学正是通过细节的真实,而使读者进入一个似曾相识的艺术世界。在表现细节的真实是,恩格斯提到“莎士比亚化”即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其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 “莎士比亚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宏大的背景;二、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三、人物性格的丰满。以故乡为例,在这个作品里我们看到,农民,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农民,由于“兵、匪、官、绅” ,也就是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军阀官僚的上层建筑的层层的压榨,他们的生活是愈益恶化了。而最使像鲁迅这样的伟大的民主主义者特别不能忍受的是原本质朴的少年闰土在阔别多年后的一

7、声“老爷” ,是阶级对他的压迫,是封建思想残余对农民的精神戕害。还有祝福 ,鲁迅不像一般的作家注重刻画祥林嫂的被压迫被剥削,认为她去鲁四老爷家做工就是痛苦就是她最深的悲剧,鲁迅认为她的思想被封建思想钳制而不能自己判断是非才是她最大的悲剧。祥林嫂在来到鲁四老爷家里的时候,就连表面也看到她带着刚死去了丈夫的悲哀。但现在的这种繁重的劳动,却使她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所以,对于健壮的像祥林嫂这样的农妇做一点活并不痛苦,或说远不及她木偶般被操纵并自觉维护迫害她的封建礼教。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批判的伟大正在于此,在他的深度。而倾向性指的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假的主观思想。在艺术

8、创作的过程中,表现真实性的过程与表现倾向性的过程是统一的,从选材、安排情节、刻画人物到语言技巧的运用,整个过程都应该遵循真实性原则,同时也要在各个环节中将倾向性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我们可以从故乡这篇作品中了解到:鲁迅是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站在被压迫的人民头上的敌人是强大的,因为这不是具体的压迫者和剥削者,问题是一种已经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的土地上有极深的很基,它掌握了一切压迫人民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它长久地钳制着人民的思想,控制他们的命运;而人民的力量还很小,他们还不觉悟。人民的不觉悟便实际上成为封建主义的有力的支柱,因而反对封建主义的问题便成了十分艰难复杂的问题,人民在一个

9、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忍受痛苦的生活这种情形还是不可避免的。而这是现代中国长久存在着的很本事实,这也正是最使鲁迅感到苦痛的。二、人物塑造与典型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1、塑造典型人物要从客观现实出发,不能违背现实主义创作的倾向;我们以祝福为例,鲁迅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当时政治的、家族的、宗教和道德的封建势力,祥林嫂这位农村妇女的命运就被这些势力所操控。无疑,作为一个个体,祥林嫂是无法避免她的悲惨的命运。2、人物的阶级倾向和时代特征要通过情节的进程来表现历史的必然性;药就是一个例子,鲁迅并没有完全否定辛亥革命,但是当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做愚昧的药的时候,那些冷漠、不觉悟的群众实际上成为中国封建主义的强有力的支

10、柱。3、刻画人物性格,不仅要表现他做什么,而且要表现他怎样做;祥林嫂主动抗婚,去捐门槛;闰土自觉地喊“老爷” ;众人陪阿 Q 游一段街只是为了等他唱戏并看他被杀头通过这些细节,含泪的笑,鲁迅把那些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4、现实主义的人物描写和刻画,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采取对比的手法。 祝福中, “我”虽然只回过一次鲁镇,但是拿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和别人口中的以前的祥林嫂做对比,效果确是那样震撼人心,从而封建礼教的罪恶便可从读者心中呼之欲出了。恩格斯在致敏娜考茨基中联系对敏娜考茨基的小说旧人和新人的评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典型的基本特征问题:第一、 “每个人都是典型”是说每个人物都有一定的

11、典型性,而我们联系鲁迅的作品会发现,鲁迅小说的主人公不仅仅局限在农民或小资产阶级,他的笔触还涉及知识分子,旧知识分子如孔乙己、吕纬甫,新知识分子涓生、子君;即使是农民,他也注意到了寡妇像单四嫂子这样处在更弱势的群体。第二、有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这样的艺术形象个性。我认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像阿 Q、孔乙己、闰土、华老栓等等每一个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经典形象。第三、作家应通过最富个性、最生动具体的个体生命形象来表现最有普遍意义、最有概括性的共性。鲁迅按照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使小说人物具有典型概括的深广性,从而使作品具有沉甸甸的社会历史容量的真实性。第四、在刻画典型人物的同时,也应注

12、意典型环境的描写。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写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是指生活其中并促使典型人物去行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它集中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向。祥林嫂相信封建伦理道德,自觉抗婚并害怕死后因再嫁遭报应而捐门槛难道不是当时的社会促使的?假洋鬼子不准阿 Q 革命,阿 Q 不准小 D 革命,难道不是当时革命没有发动农民的写照?狂人的“语无伦次”的日记,控诉的“吃人”难道不是展示了人性的冷漠,不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的控诉?然而,鲁迅小说真正的现实主义内容,远不止于要求坚决彻底的反封建;它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在对待

13、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弱点的态度上,他表现了中国农民在封建宗法制统治下的痛苦,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表达了真正的同情,却没有完全否定或者鄙夷。这是最让我感动的,我觉得他之所以思想深邃是因为他总在关心普罗大众、贫苦农民和灾难深重的祖国,仿佛古代士大夫践行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像当时或者现在的一些作家,只会喊“作家穷了” ,或者拿着纳税人的钱不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却提议“作家免税” ,还有口口声声提倡关注社会民生的作家教授在地震期间去外地学校推销自己的书从这点看,鲁迅先生就他的人格与他们有云泥之别,更不用提他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乃至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光辉地位。参考书目: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版)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孔庆东解读鲁迅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