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63401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习目标1、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能够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诗歌;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推测,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以意逆志,什么是“以意逆志”:,以 意 逆 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如何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融入体验,体会情趣,总结,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1、解读文辞,揣摩诗情;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与如梦令,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词的主旨。

3、,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如梦令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郊游而写的。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

4、和心境。,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境遇不同,诗情有别,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对其的绵绵思念。,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欣赏边塞诗:盛唐: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中晚唐: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读这些诗,你会发现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5、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宋代: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原因?,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与中晚唐的颓势,宋长期的积贫积弱的国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时代不同,精神迥异,李白豪放飘逸 (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停顿挫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思考:以下诗人的诗风特点?王维李清照 李煜

6、 白居易,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恬淡生动,伤感细腻,婉约凄切,平白清新,总 结:,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一定要注意:1.境遇不同,诗情有别;2.时代不同,精神迥异;3.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深入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明确:,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结合题

7、目和注释),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能力迁移: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杜甫的一首诗蜀相,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韵译】:,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

8、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作背景简介,1、说说颔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

9、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这么复杂而困难,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豪气,喷涌如山。 想当年,刘将军曾驾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的瓜州渡口大破金兵,吴将军也曾骑着战马在秋风中完败金兵于大散关。 可笑我自命是边防上的长城,然而对镜照看,年岁衰颓,头发早已两鬓斑斑。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韵译】:,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

10、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何不同?,(1)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国分”,“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的精神品格,“鞠躬精粹,死而后已”。(2)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3)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则先忆过去,再写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再见,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