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学会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绪言课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61019 上传时间:2017-07-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学会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绪言课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省学会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绪言课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省学会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绪言课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省学会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绪言课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省学会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绪言课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省学会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绪言课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学会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绪言课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绪言”课教学策略盐城市冈中初中 李鹏飞 一、问题的提出任何学科的启蒙教学,都远远地影响着该学科的再教学。化学学科也不例外。学生在第一节化学课前,对化学知识一无所知。化学绪言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有所知,就是在完成本课的概念教学任务的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化学欲望。最近几年,根据教育部修订的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而编写的人教版没有“绪言”这一章,教材的第一章无一例外地都充当了原来“绪言”课的角色。现在的“绪言”课所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对学生化学学科知识的启蒙,更主要地是充当了科学方法的启蒙。如何才能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绪言”的课呢?二、教学策略(一)以生动的图形图

2、像打动学生教材中,该部分有大量的图片穿插其中,这些图像种类丰富,涉及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生命科学、材料 、能源、新科技、人物及其贡献介绍等等。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大量视觉冲击,如何利用好这些图片及其背后的影像资源,成为是否能把学生真正带进学习化学之门的关键。那么,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使用好这些图片、图像资源呢?以某教师教学第一章第一节课为例: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出现的图片内容及相关信息,从互联网、课外科普读物中查阅相关图片的文字资料,为充实课堂做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将收集到的文字信息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补充以获取与图片相关的重要内容。一些实验由老师演示并讲解。最后,布置的课后作业则采

3、用收集资料记录汇总、老师审阅后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确实比传统的完全由老师讲授的模式好很多,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被拓宽了,知识面也得到了扩充。但却容易出现如下几个问题:1.课堂交流的材料往往比较多,学习的节奏感显得有些拖沓、冗长,气氛可能比较沉闷。在交流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往往是一个学生以较长篇幅展示少数内容,而其他同学较少参与其中,尽管也会有少数学生会做些补充性的发言,但学生的总体参与面偏少,更多的学生只是充当了听众。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课堂交流很容易流于形式,一些学生在听其他同学叙述的过程中,因为自己参与很少

4、,收集的材料相似,认为没有补充的必要,成就感低,容易造成注意力发生转移,丧失学习兴趣。3.生活经验、化学实验与图片的结果、现象有些不同,学生通常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实验上,往往忽视了化学知识的学习,造成重心的偏移。一般解决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设置,老师可以按照不同的内容将图表大致分类,以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生命科学、材料 、能源、新科技、人物及其贡献介绍等作为本章学习的主要知识板块。老师按照内容的主次关系,设计交流材料、演示实验、基本概念的时间划分。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可以分成小组的形式,先在组内交流,将重复的部分合并,把握主要材料,合理删减,不足之处及时补充,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后面各组

5、交流的内容不能与前面相同。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学生的共同参与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以提高。在完成蜡烛燃烧实验时,老师设置疑问:“通常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出现什么颜色的烟?与图片上一致吗?为什么?” (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也可以由学生在阅读文字,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提出各种疑问,一部分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解答,部分由老师结合实验现象启发学生逐步解答。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介绍没有相关图片呈现,则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在相关网站、课外读物上寻找答案。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义务教育的化学课程内容,加强化学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当代人们关心的课题的渗透和融合

6、,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图片中所显示的代表当前先进科技的内容,因为直观、形象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熟读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二)以神奇的化学实验吸引学生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新课程理念落实

7、到化学教科书中,就要求化学教科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作为化学教科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无处无化学;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尤其是化学科学的“两重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以新课程标准为蓝本的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在选择上出现了如下一些变化。1

8、选取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例如,“灼烧葡萄糖、砂糖和面粉”“蛋壳的性质实验”“食用油和洗洁精在水中的分散情况实验”“纯碱、肥皂水、石灰水、食盐水、蔗糖水的酸碱性实验”“蔗糖溶液的配制实验”等。这些实验所涉及的实验药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2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选取化学实验内容的素材,这些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选取。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

9、、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作用。教材中类似的实验内容还有许多,例如,“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实验” “铁钉锈蚀实验” “食盐溶液、蔗糖溶液及水的凝固点的测量实验” “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 “鸡蛋白性质实验”等。3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每一个社会成员,当然也应当是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因此,选取这些问题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及形成酸雨的实验”“污水净

10、化实验”“小组协作完成当地土壤酸碱性测定的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农药、化肥对农作物或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等。4化学实验的趣味化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化学教科书,使化学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做了化学实验,是否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课标”实验教科书中采取了“趣

11、味实验” “家庭小实验”等新的化学实验形式。所谓趣味实验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例如“上教版”的实验教科书中的“面粉爆炸实验” “用碘水检验马铃薯、芋头、面包等食物中淀粉的实验”等。所谓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的一类实验。这类实验仪器和药品相对易得,实验较为安全,操作并不复杂,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人教版”的实验教科书中单独设计了“家庭小实验”栏目,选择了“自制简易净水器”“铅笔芯导电实验”“鸡蛋壳与醋精反应实验”等。正由于以上新教材中化学实验新特点的呈现,使得现在的化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把学生的注意

12、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所以老师在一开始的教学就要备好实验部分的课,不能重复过去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只“看”、“记”,不“思”、不“想”的困境。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感受化学现象神奇的同时,体会到化学探究的乐趣,引发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兴趣。(三)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较快地健康成长,促使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我们知道,具有天赋研究能力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是有的,但是凤毛麟角。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并非天才。对于这些人,如果给以有系统的思维方法的指导,比听任他们凭借个人的经验,漫无边际地去摸索,无疑会更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促进他们早出成果。英国剑桥大学运动病理学教授威

13、廉贝弗里奇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多数人的创造能力很早就开始衰退。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姑且假定他迟早会懂得怎样最好地进行研究工作,但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到他学会这种方法时,他最富有创造力的年华或许已经逝去。因此,如果在实践中有可能通过研究方法的指导来缩短科学工作者不出成果的学习阶段,那么,不仅可以节省训练的时间性,而且科学家做出的成果也会比一个用较慢方法培养出的科学家所能做的多。这是另一种推测,但其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值得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使学生“知其然” ,并且“知其所以然” 。而且,更重要的,还应当教给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劳动的方法。也就是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头脑,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钥匙,去打开未知世界的宝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