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复习资料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1570561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复习资料(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文化概观1、人群交流、文化碰撞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中国文化形成后,经过先秦的发展,到汉代忆日臻成熟,汉唐之际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并达到顶峰。中国人已从自家的小田园中抬起头,把目光转向一个更为广大的外部世界,并动手拆开篱笆,打破箫墙,与周边民族进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具有两种不同的范畴。一是华夏文化,即最初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由内向外进行单向辐射性传播,文化交流的另一个更为广泛的范畴是中会文明对其疆域以外的国家进区域性有限的文明辐射。因环绕中的诸民族文化相对落后他们无论在生产技术还是文化上,均视封建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华帝国为楷模。但是,游民

2、民族的侵扰、印度佛教文化及近现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曾经几度打破贯常的均衡。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人民脚下这片特殊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基础。文化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而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这一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貌及其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西北、南方、中原不同的地域

3、视角,阐述众人群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的作用(一)做为地理概念的“西北地区”指“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 ,是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这里的所谓西北文化一带的文化有两个最大的特点:其一, “关中”曾两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中民;其二,在大西北长期以来所体现的民族冲突而导致的民族交融。 (二)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南方,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东临东海,南临南海。荆楚文化辉映是长江流域传达室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和化表,客观存在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南北辉映,共同成都市华夏文明的历史摇篮。 (三)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

4、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是远古时代华百夏集团和与东夷集团碰撞与融合的场所,也是黄河中下游文化发展的核心场地。经过千年的只累、演变而形成的华北文化,由此而辐射的周边地区。这里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方要发祥地。 3、简述南北朝以前,中国文化东、西不同地域中往复增长的概貌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荡不安。由于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等因素的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通过民族融合,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加发

5、展壮大起来。: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石。 4、简述魏晋以后在中国文化由北向南的推进交相辉映的一圆和一条直线历史景观景观。一圆指的是魏晋时刘微计算时所用之“微数”既今天的“小数” ,南北朝时祖冲之则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六位数,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理论研究之外,这一阶段的科学家们动手能力也得到充分表现。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马钧的指南车、祖冲之的千里船。在科技制作方面亦可谓奇峰迭起。这种活跃与南北多民族的文化融有很大关系、与中华文化交融有很大

6、关系,同时,它也以其自身饱满的积聚,迎接着中华文化隆盛时代的到来。 5、结合教材和相关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北、南两大地域不同的历史文化精2神的理解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著差异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6、结合教材,简析气候及农作物待秫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种植有关系。我们在某地区种植某种作物,主要是根据纬度、海拔等,而海拔、纬度的不同,太阳的作用程度也不同,要知道,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我们的阳历的制定是根据太阳的运动规律的,所以,农作物的种植要看阳历。7、结合教

7、材,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和一元突破的理解。答。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自周秦以一,处于分裂状态的时间少,处于大一统状态的时间多,长期保持着一种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政治结构。因此,从本质上讲,中化传统文化乃是一种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为主体,由多民族文化相互补充的具有鲜明整体特征的文化。但同时,又由于中国和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一种多元倾向,从而,给予这种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文化增添了无比活跃的因子,使之成为一种极具活力的文化。 8、简述分封制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答: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

8、,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

9、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束。9、简要评析以“旧邦维新” 为本质特征的西周文明路径在人类文明之路中的独特性。 答:这种文化转型最突出的意义,就在于从神本向人本转化。周人的宗教观念与商人相比忆有很大不同,虽然他们并未摆脱对神明崇信,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更是他思考的中心。周代产生了兼备政治权力统治与血亲道德约束的宗法制度,就宗教层面而言,他是神、人交通的媒介,就是政治

10、层面而言,他们代表着上天的意志。10、试结合古希腊、罗马社会的特征,对比分析中国从原始部族走向国家时代的独特之处。答:古希腊、罗马,被近现代西方视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其原因在于今天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大部分源于古希腊、罗马。 由于中华文化历史关系,中国从原始部族走向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是中华传统文化模式转式换的重要阶段。公元前 221 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封建君主集权统治的帝国-秦王朝。这一时期文化的最大特征但是大一统。11、结合教材,谈你对周礼体系庞大,子目繁多,择其大端加以简述答:,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

11、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实现思想文化方面的大一统。这种以六经为指导,以3崇儒更化为指归的意识形态,颇为符合专制君主政体、地主制经济和宗法制度的要求。故而儒家学说自汉代以后,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2、从个体自身修养与他人交往两个方面,简述礼记曲礼 对成为有教养的 “文明人所作的细致规范。 答:所谓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是一促由传统和习俗所形成的行为规范。礼仪在古老的中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起着一咱准法律的作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

12、,法源于礼。许多传统礼义经过改造以扣,也能够很好的为我偿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但是,过分地强调礼议,就会对人们的理想追求和个性发展有所压抑,久而久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开成一种知足常乐、安于现状、逆来顺受的民族少力根性。13、结合教材,谈谈周礼对中原、楚吴等不同的域的人群所产生的化导群伦的作用答:周礼的许多礼制,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其中的六部 ,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 、宋开宝通礼 、明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又如左祖右社、面

13、朝后市的都城格局,成为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但历朝都城,大都沿用前朝旧址,故其格局难以刷新。元始祖忽必烈建在北京建立元大都时,得以在金的上京附近重新规划,乃以周礼为范本,建立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以后,明、清两朝不仅沿用不废,还仿照周礼 ,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 14、简术国人的概念内涵及其政治表现答: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政治表现指明“阶级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在此处意指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社会维护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个人在阶级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试简析在历史的进程中国人所呈现的历史品格的复杂性试简析在历史的进程中国人所呈现的历史品格的

14、复杂性试简析在历史的进程中国人所呈现的历史品格的复杂性试简析在历史的进程中国人所呈现的历史品格的复杂性 答: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大概是历史的一根基本准绳。从历史发展规律中去寻找发现,也就是寻找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历史发现,有历史发现的作品也一定具备了历史品格,有历史品格的作品也一定具备了思想品格,有思想品格的历史就一定是尊重了历史发展规律 15、结合教材,简述商鞅变法对民众的多方面控制答: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 ,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

15、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16、简述在几千历史进程中,中国民从的各种反叛方式答:几千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反叛方式,多出在下层百姓反叛比较多,由于赋税太重,苛刻都是百姓的血汉。军阀混战为,既摧毁了许多家园,生产力下降。 17、简述先秦时期人群在文化上的若干共同价值取向答: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逐步实现了废除诸侯分封制,实行君县,统一度量衡,统一币制,车同轨,书同文,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以上的制度为后来朝代统治地位所援用下来。18、简

16、析孔、孟、荀诸子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答:一、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与礼的统一,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但他的复礼并不是对周的机械重复。孔子所说的仁,指是是合同,亦即依血缘亲疏厚薄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观念。 二、孟子这一思想运用于政治上,提出“保民而王” 、 “与民偕乐”的观点。认为,4国君应该施给人民以爱,时刻想着人民的忧乐。这是孟子提出的施政的指导思想,即当国君的不能只想到自己,还要想到人民。在孟子看来,这主要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一个统治者能否做到这一点 ,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兴亡19、简述孔子“仁”道的内涵答:孔子在道德伦理思想的贡献,即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是: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恭,宽, 敏,惠等等.那么 仁的核心是什么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 爱人,爱人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