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55619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与写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与写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与写作(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采访与写作,绪 论,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所谓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为主要内容的传播。,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不同,新闻传播必须是事实。要弄清事实,就必须调查采访。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严肃的写作,2、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题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写作,新闻写作的起步阶段是调查采访,写作也被严格限定在采访所获得的素材里面,不容忍有想象、推理、抒情等成分,3、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发现线索深入采访制成作品媒体发布,新闻工作与政府雇员的调查报告、文艺工作者的深入生活的本质区别,二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是对采访素材的梳理和选择。没有广义的新闻写作就没有新闻传播,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否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构成了新闻记者与其他行业工作的主要区别,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一、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采访与写作有相同的起点,正确地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采访的目的,通过各种方法,掌握采访对象的各种素材,获得对对方的正确认识,写作的目的,依据采访获得的素材,寻找独特的切入角度,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1、在真实性方面的制约:采访不全面容易造成片面甚至谬误,2、在深刻性方面的

3、制约:采访不深入容易造成报道的肤浅,3、在丰富性方面的制约:不全面、不深入就没有细节,没有细节的新闻是干巴巴的,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写作的过程,整理素材(去粗取精),整体把握(正确理解),发现耐人寻味之处,离开这样的升华,采访素材就不能发挥最大效益,第三节:新闻采访对记者素质的要求,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1、敏锐的发现生活中的异常,2、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3、发现异常并不等于一味猎奇,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1、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2、善于从交流中发现线索,3、善于与被采访者撞出思想火花,四、精于表

4、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1、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2、用准确的语言叙事、评论,3、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五、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思考题:1、新闻写作的目的是什么?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是什么?3、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有哪些?,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1、新闻采访以大众传播为目的,2、新闻采访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3、新闻采访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第二节: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一、新闻

5、采访是一种信息互动活动,1、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A、共同语言,B、角色期待,C、换位思考,二、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个体资源交换,机构资源交换,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1、记者的社会角色分析,A、拉斯韦尔的传播三大功能:,监督环境,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是相互关联,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B、采访者的三种社会身份,社会守望者:代表公众利益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信息传播者:程度不同地实现社会各阶层和职业间的信息流动,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文化传承者,2、称职记者的必备素养,A、政治素养,B、法律与道德素养

6、,C、科学素养,D、专业素养,二、被采访者:被忽视的另一主体,1、被采访者的特点,A、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年龄、职业、收入、性别、受教育程度、性格、爱好等等,B、与新闻事实有一定关联,当事、目击、知情、业界权威等,C、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进行博弈,思考题:1、新闻采访的本质是什么?2、怎样理解被采访者的主体地位,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第一节: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一、新闻线索的含义及其特点,1、新闻线索的含义,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段性的简要信息,2、新闻线索的特点,A、简略,B、零碎,C、稍纵即逝,D、偶然性,E、不一定真实,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1、激发采访动机,2、提示采访方向,3、指

7、引采访路径,D、提供决策依据,三、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1、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2、企事业单位,3、重大文体活动,4、社会网络,5、其他媒体的报道,6、日常的平凡生活,第二节: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一、获得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二、新闻敏感具体实在的内容,1、判断其新闻价值,2、判断目前的线索与哪些自己已知的线索有关,3、判断该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三、新闻线索的捕捉与追寻,第三节: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一、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新闻不能是策划出来的,但没有策划的新闻报道是不能的,新闻报道策划是对即将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包括报道刊播后可能发生的情况)的预判和应对准备,而非事先就打

8、算以新闻报道影响事件的进展,策划一词的主观性太强,我始终觉得不如计划更好些,策划内容,A、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B、确定执行者及所动用的资源,C、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及所涉及的空间,D、确定报道规模及方式,E、制定预算,二、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1、为报道活动提供了可行方案,2、为报道活动提供充足的背景和其他资料,3、为报道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团队,思考题:1、新闻线索对于新闻采访的意义2、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是什么?,第三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第一节: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一、采访前准备工作的意义,例一:无准备,例二,有准备,1、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与被采访者的沟通,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使

9、采访更加深入,2、准备工作的内容,采访人物,其年龄、籍贯、个人爱好、生活工作经历及业绩等都应了解,采访事件,那么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要有了解,即常说的“背景”,3、资料的获得,书籍(百科全书、年鉴、词典、报告、传记、理论著作、政府文件等)、相关报道、作预采访等,二、资料准备的10:1原则,准备工作很难量化,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事实上越多越好,第二节:分析被采访者的心理特点,一、个性心理,1、理性外向型,2、感性外向型,3、理性内向型,4、感性内向型,二、社会心理,1、热情配合型,2、消极应付型,3、回避采访型,4、故意阻挠型,第三节: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确立采访意图

10、要考虑的几个问题:,1、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2、与受众兴趣一致,3、与所在媒体的报道思想一致,注意防止“主题先行”,二、制定采访计划,1、采访计划是对整个采访过程的规划:将前期准备工作书面化,对后期提问详尽化,2、采访计划的主要内容:,A、确定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时间、地点、自己的形象、采访次数、采访方式,B、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电话、网聊、面谈、座谈会、发布会等,C、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a、明确采访内容,斟酌题多少问题合适,问题应涉及哪些方面,b、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开门见山还是迂回铺垫,c、确定提问方式。多提问还是多观察;多提开放式问题还是封闭式问题;多诱导还是尽可能直接等,

11、d、确定问题的顺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还是单刀直入等,e、提问的态度。咄咄逼人还是循循善诱等,f、拟定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采访计划的意义,能帮助记者充满自信,因为对自己的工作心中有数,采访计划的执行,没有哪个计划是被完全执行了的,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但随着变化而调整计划是每个记者的基本功,而“调整”也是以“计划”为前提的,第四节: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一、在合适的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1、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2、创造合适的语境,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思考题:1、采访前准备工作的充足与否对于采访工作

12、意味着什么?2、如何掌握和适应被采访者的心理特点?3、如何创造采访机会?,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第一节: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沟通的主要方式。问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1、没有固定模式,但要达到目的,2、被采访者千差万别,都要能建立良好对话关系,3、交流中随时会出现新的线索,记者要能抓住并挖掘下去,二、始终掌握提问主动权,1、明确提问目标。文体的影响、价值观的影响、受众目标群体的影响,2、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A、拉近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B、把对话控制在较短时间内。,3、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三、审时度势地提出精彩问题,1、不

13、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A、采访题材符合被采访者的利益或价值观时,不妨直接、正面,B、采访题材不符合被采访者的利益或价值观时,往往需要旁敲侧击,抓住漏洞,穷追不舍,2、针对不同阶层的被采访者的不同提问方法,平视所有人,但对不同对象要有对方惯用的不同话语,四、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1、逻辑性,2、简洁明确,3、具体的指向性,4、善于引导,5、避免说外行话,第二节: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一、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1、了解事实真相,2、发现新闻线索,3、提供写作思路,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1、注意力高度集中,2、全面地倾听,3、耐心地倾听,三、当倾听谈话的有心之人,1、对知无不言、言无不

14、尽者,2、对想说而说不出者,3、对思维活跃爱跑题者,4、对讲一半留一半者,5、对给采访设置障碍者,第三节: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一、开放多种器官进行观察,1、从听觉器官以外的渠道获取信息,2、把握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二、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1、发现新的线索,2、以观察所得更好地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3、注意对细微处的观察,4、通过观察获得至关重要的新闻线索,三、采访中的几种常用观察方法,1、正视被采访者,2、留意每一个细节,3、进行紧张的思考,第四节: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一、采访中笔录的作用,1、为整理被采访者的谈话要点奠定基础,2、记录随时产生的灵感和思路,3、记录观察所得,4、记

15、录非正式采访时的所见所闻,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方法,1、快速有效地记录,2、抓住要点进行记录,3、适当总结,4、善用录音设备,思考题:1、采访提问应把握什么原则?2、怎样的倾听才是记者最有效的倾听?3、如何才能做到更深刻的观察?,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特殊方法,第一节: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类型,1、隐性采访的含义:,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2、隐性采访的类型:,体验式采访和伪装式采访,体验式:记者不暴露身份,作为普通公众一员去获得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伪装式:隐去真实身份,隐藏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1、寻找现

16、象和线人,“支票簿新闻”的正负作用,媒体或记者自身的社会网络,知情者出于各种目的揭秘,2、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尽快完成对假设的初步核实,3、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A、确定利害关系,B、安排采访的先后次序,C、资料搜集,D、确定调查的价值,4、确定采访对象之间的利害关系:,敌人、朋友、失败者、受害者、专家、警察、有麻烦者,5、贴身暗访:,要使被采访者认为你可以给他巨大利益,6、获取必要证据:,支持报道的关键证据并注意保存,7、隐性采访中的观察:,细节可以帮助记者和读者去伪存真,探知被采访者的心理变化,8、对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A级证据公开资料(报刊、政府文件、档案馆记录、法庭调查报告、警方档案等)可信度最高,B级证据私人资料、机构内部交流资料等,可信度比A级略低,网络公开资料的可信度由提供者不同构成不同的级别,私人站点、商业机构站点、媒体机构或社会组织站点、政府机构、公益团体站点,级别越高,可信度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