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自尊综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530966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体自尊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集体自尊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集体自尊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集体自尊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集体自尊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集体自尊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自尊综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集体自尊的研究评述王萌, 卢宁(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中心,广东深圳 518060)【摘 要】 随着集体自尊概念的提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集体自尊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者们就集体自尊的内涵及结构、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的关系、内隐集体自尊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展开集体自尊与心理健康、集体自尊与群体评价的研究。然而,目前对于集体自尊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广泛,对集体自尊产生机制的探讨仍然较少。本文综述了集体自尊的研究现状,对集体自尊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集体自尊;内隐集体自尊;结构;测量Research on Collective Self-EsteemWANG meng, LU Nin

2、gResearch and Counseling Cen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Abstract】With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being put forward, the collective self-esteem has carried on the tentative exploration by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recently. The researchers hav

3、e studied the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personal self-esteem and implicit collective self-esteem, meanwhil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mental health, group evaluation have been explored also. Howeve

4、r, the current studies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were not so wide and deep, the discussion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generation mechanism was still less. In the article, research status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is summarized, the future study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is prospected【Key words】Collec

5、tive self-esteem; Implicit collective self-esteem; Structure; Measure自尊研究是目前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在过往的研究中,对于自尊的研究的关注点大多都集中于个体自尊上。随着社会认同理论的提出,以及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深入探索,研究由个体自尊延展至集体自尊。个体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强调个体自我价值感、尊重感和良好感;集体自尊指个体对自己所在群体价值的评价和感受,强调个体对群体评价的内化,强调集体价值感、尊重感和良好感。对集体自尊的探索促进了自尊研究的发展,也为全面认识自尊提供了新视角。以下就集体自尊的提出、集

6、体自尊的相关概念、集体自尊的结构与测量、集体自尊的相关研究、集体自尊与群体评价以及集体自尊未来研究展望进行了综合阐述和分析。1 集体自尊的概念形成以及理论背景1.1 集体自尊的概念由来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美国的大学校园中,种族偏见和歧视十分普遍,有研究者试图探索其偏见产生的成因。虽然先前的研究发现,对内群体的偏好和对外群体的敌视会导致偏见,但是,研究结果并不能合理地阐述偏见产生的原因,如 Campbell(1965)根据现实群体冲突理论(Realistic Group Conflict Theory)对偏见进行了解释,认为群体之间对于稀有资源的竞争导致了偏见的产生 1。然而,Tajfe

7、l、Billig 和 Brewer2,3等人通过最简群体实验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 )证明了在不存在竞争关系的群体中依然有偏见和歧视现象。通讯作者:卢宁在此之后,心理学家们对偏见和歧视的成因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认为偏见的产生可能与人格特征(如自尊)相关。Ehrlich(1973)提出 4,个体是否产生偏见与其自我态度有关,即有积极自我态度的个体倾向于接受他人;而持有消极自我态度的个体倾向于否定他人。同时,Ehrlich 通过错误共识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来解释偏见的产生与自我态度的相关性。虽然,Ehrlich 没有清楚地说明偏见与自尊

8、的关系,但是,其关于偏见与自我态度的探索为其后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Wills(1981)对偏见的产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5,即偏见产生于向下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的过程中,之所以产生向下比较,是因为个体有维持良好自尊的需要,换句话说,当个体因为失败的经历而产生低自尊时,个体就会通过向下比较来试图恢复自尊,此时,可能会导致偏见和歧视的产生。Wills 的观点解释了个体偏见的产生,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解释群体间的偏见。第三个关于偏见产生的观点源自于 Tajfel(1982)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 Social Identity Theory,SIT) 。在社会认同理论中 6,自

9、我概念(Self-concept)被认为包含着两个不同的方面即个体认同(Personal Identity)和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会对自己所在的群体产生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包括对外群体产生偏见或歧视)来保持自尊不受损害。个体过分热衷自己的群体,认为它比其他群体好,并且从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群体间的差异,这样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群体间冲突和敌意个体。社会认同理论与 Wills 的观点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自尊对偏见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社会认同理论试图从社会认同而非个体认同的角度去解释群

10、体间偏见的产生,这为解释群体间偏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Cheek( 1989) 7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对于自我概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即个体认同(Personal Identity)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 、集体认同(Collective Identity) 。这里的“集体认同”等同于 SIT 中的社会认同。Triandis 8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的分类。之后,Crocker 和 Luhtanen(1989) 9提出,与自我概念中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的概念相对应,自尊可以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两种。所谓集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在社会群体价值的评价和

11、感受,它强调的是集体价值感、尊重感和良好感,这些评价和感受来自于集体的特点、集体的能力以及“我们/他们”的区别。同时,他们 10运用集体自尊来解释群体间的偏见和歧视现象。他们认为,人们通过建立一致性或制造自己群体与其他群体的有利比较来保持积极的社会同一性。因此,个体会歧视或损坏与自己群体相关的群体外组织来创建自己群体与外群体的有利比较,这些比较导致积极的社会同一性或高的集体自尊。1.2 社会认同理论Turner 和 Tajfel(1986)区分了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个体认同涵盖了个体的特殊属性,诸如胜任力、才能以及社交能力;社会认同是指社会的认同作用或是由一个社会类别全体成员得出的自我描述。T

12、ajfel 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理论中提出个体总是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积极的社会认同是通过积极区分来获得的,而积极区分是为了满足个体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这就说明自尊的需要激发了个体的社会认同和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社会认同可以满足个体的自尊需要 11。另外,Abrams 和 Hogg12对社会认同和自尊做了进一步推论,认为成功地进行群体间区分可以有效提高社会认同从而提高自尊,作为群体成员,个体越是积极地将内群体与外群体加以区分就会获得越高的自尊。2 集体自尊的结构与测量在 Crocker 和 Luhtanen

13、等人对集体自尊进行测量之前,Greenwald,Breckler 和Wigins13等人,基于自我任务分析(ego-task analysis)编制了最早的有关测量“集体自尊”的量表,他们从自我的动机层面将自我区分为公众自我(public self) 、私人自我(private self)和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 ,并且试图在每个层面上都建立起自我价值( self-worth) 。尽管这些研究者将集体自我定义为自我的“我们”层面,但这个层面仍然是一个个人取向的概念,强调个人在群体中角色的实现。Crocker 和 Luhtanen(1992)为了从整体上测量出相对稳定的集体自

14、尊,重新编制了集体自尊量表(Collective Self-esteem Scale )。他们 14首先就集体自尊的结构进行了探讨。根据 Breckler 等人的研究, Crocker 等人确定了构成集体自尊的第一个因素成员集体自尊(Membership Esteem),即个体感觉自己在所属群体中的重要性,它也是集体自尊结构中最为个人化的因素;而后,他们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确定了构成集体自尊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自我评价以及感知到的外部评价相关,并且,这些因素对集体认同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们分别是:私人集体自尊(Private CSE)个人对所属群体重要性的评价(自评) ;公众集

15、体自尊(Public CSE)群体之外的他人对群体重要性的评价 (知觉到的他评);身份重要性(Importance to Identity)所属群体对群体成员自我概念的影响程度。在确定集体自尊的结构之后,Crocker 和 Luhtanen 编制早期的量表 14,共包含 43 个条目,最终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删除因素负荷较低的题目,保留了 16 道题目组成了的集体自尊量表。他们以 887 名大学生为被试,检出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的克隆巴赫 a 系数为0.86;而四个分量表的 a 系数分别为:私人集体自尊分量表为 0.75;公众集体自尊分量表为 0.79;成员资格自尊分量表为 0.74;身份重要性分

16、量表为 0.78。同时,他们测量了集体自尊量表与个体自尊量表以及对歧视行为的信念(Belief in Discrimination)间的相关,发现该量表也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之后,Luhtanen 等扩大了被试范围,除大学生外,另外还加入了 183 个被试,包括企业员工、妇女联谊会成员、宗教人员、志愿者等,而后对集体自尊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之后的总量表、私人集体自尊分量表、公众集体自尊分量表、成员集体自尊分量表、身份重要性分量表的克隆巴赫 a 系数分别为0.88、0.90、0.77、0.80、0.80。1994 年,Luhtanen 和 Crocker15以白人、黑人、亚洲的大学生为对象,再次修订了集体自尊量表,形成了跨民族版本的集体自尊量表。修订之后,该量表的条目表述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I feel good about the social groups I belong to”变为“I feel good about the race 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