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政策的困与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50109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政策的困与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政策的困与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政策的困与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政策的困与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政策的困与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政策的困与惑张 翠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 教育政策 困境作 者:张 翠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 1998 年 5 月 4 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此后,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 工程” ,但这一政策从制定到执行遇到了种种问题,比如已进入“21l”工程的不少高校都想跻身“985” ,使建设一流大学的初衷发生了质变;后来又提出,由最初的 2 所扩到 9所到最终确定扩大到 38 所高等院校

2、。 “985”工程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有的学校还因为无法进入而忿忿不平。到底是什么标准在支配着进入 985 的资格,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是什么?这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政策进行分析。 一、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之困惑(一) 效率与公平之争 在我国的一流大学建设中,我们看到了作为被评价主体的高校和评价主体的国家之同的博弈,国家想集中力量建设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一些高校想方设法尽可能地挤进“985”土程。可以说在决定进入高校的名单中,双方进行了漫长的博弈过程。在教育政策的评价中有两种价值取向,一是重视教育的质量,另一种是注重教育机会的均等。从我国对一流大学的建设来看,我国的政策选择是提

3、高质量的价值取向。但是, “现在建设一流大学已呈现出各种社会资源都快速地向几所条件比较好的大学集中的趋势,这样会缩小其他类型大学的生存空间,影响其他类大学的发展,而最终从整体上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造成危害。 ”我国制定政策的初衷显然是选择了效率,但是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想分得一块蛋糕,政策开始注重公平了。但是这样的公平实际上是更加的不公平,一些进入的学校也未必比未进入的学校实力更强。国家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该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考虑公平问题,要对可能出现的状况提出补救措施。在重点建设几所高校的同时,应该照顾到其他高校的发展,我国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大学都建成研究型大学一个模式,所以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4、确保其他学校的发展。高等教育只有在总体水平上的飞跃,这样才更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 国际化与本土化之争我国实行“2ll” “985”工程的政策目标是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从其定位上就可以看出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是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同世界先进办学模式接轨,即进行国际化。予导,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雄厚的资金,投入巨资便成为不可或缺之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先进的办学模式,综合性是其显著特征,大学合并便成为建设综合大学的一大举措。然而,这种只注重其形而不注重其神的盲目跟风,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哲学中强调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运用到实际中更应该如此,一流大学的建设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办学模式,而

5、民族特色更不能丢弃。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综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如果一所一流大学不能为本国服务,就不能称其为世界一流大学,充其量不过是虚有其名。世界一流大学有共性,也有个性,一流大学评价的基本问题探讨主要体现在它的存在对于所在国家的价值。世界的进步要通过具体国家的进步来实现,大学对于世界进步的贡献主要通过它对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贡献表现出来。二、教育政策执行之困境(一) 教育政策主体的缺失导致的政策不全面性教育政策主体主要指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教育政策的主体应包括决策主体、咨询主体和参与主体,三者是“谋”与“断”的分工,不可或缺。决策主体

6、指国家公共法权主体,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复合体,由中央和地方党委、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构成;辅助决策主体指社会政治法权主体,主要有国家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地方政府教育政策研究室、各种形式的智囊团、咨询机构等;参与主体包括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和实施者、社会舆论、利益团体三部分。5刘复兴将其归纳为教育政策决策主体、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教育政策利益主体从以上的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政策的主体是决策主体,咨询主体和参与主体三位一体的结合,缺乏或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导致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性。然而,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政策制定中,国家作为评价高校是否有资格进入“9

7、85”的主体,没有考虑到被评价者的需要和利益。 “一般而言,教育政策涉及面广,要使一项政策获得理解和支持,顺利地通过并加以实施,就必须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和要求,就其本质而言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 ”正是由于没有高校这一被评价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参与导致了一流大学建设在执行中遇到了重重阻碍。进入“211” ,“985”的学校沾沾自喜,没有进入的怨声载道:“凭什么他们有资格我们没资格?”于是,国家不得不在原定 2 所基础上又加入了一批大学,正是由于国家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实行长官意志,没有和高校进行沟通,积极的协调各方利益,导致了政策的不全面性。因此,在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虽然国家是决策主体,但是不可

8、忽视咨询主体和参与主体地位,特别是利益主体,他们对于政策的制定有同样的参与和发言的权利。忽视了利益主体的主体性,其结果只会导致政策执行的重重阻碍。 (二) 教育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导致的政策的盲目性我们制定教育政策的目标无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而提高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但何为一流大学?国际上都没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国家也只是强调建设重点学科和专业,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因此, “当中国政府提出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时,很多人自然想到的是,我们要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看齐,实际上是以它们作为我们奋斗和成功的参照系,于是将它们的已有内涵及数据加以量化,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等

9、,归纳成几条,俨然成为一个“硬指标” ,并要求中国的高水平大学以它们为奋斗目标。”一谈到创建二流大学;马上想到的是经费问题、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等。如, “2ll工程”作为“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唯一的教育重点建设项旨,也是建国以来直接投资最大的高等教育项目,1995 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九五”期间先后投入资金 10894 亿元,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资金 7472 亿元。北大和清华作为“985 工程”一期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分别从国家得到了 18 个亿的资金支持。z 其他如浙江大学得到了 14 亿、南京大学12 亿、复旦大学 12 亿,其他“985”大学分别得到了数额不等的资助。有足够的

10、资金确实可以为冲刺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动创造较高的平台。但是六七十年代的“卫星上天” 、 “两弹爆炸”等等,也都是国际一流水平的成就?但是这些成就的取得,却是发生在国力相当虚弱的时候。资金是应该考虑的一个方面,但是妻对这些资金的使用进行正确的引导,它不是华丽设施的代名词,应该用它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三)教育政策标准的不确定性导致政策的低效性由于教育政策目标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对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 “有的强调要有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设备等;也有的从大学的任务和功能的角度,强调一流大学要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出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有杰出重要的社会贡献等。 ”我

11、们对国内高校的评价往往只盯在“重点学科” 、 “名教授”和“SCI 论文数”上。这就导致了学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把科研成果作为对教师评价和晋升的主要指标,学校在拼命地拿项目,教师在拼命地拿课题。有些成果一旦获奖,便被束之高阁。有人称其为“科研成果的鉴定成了成果的终局和坟墓” 。这就导致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长,甚至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而且,为了追求规模和学科齐全,我国对部分高校实行了合并的政策,轰轰烈烈的大学合并可以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许多学校怨声载道,学校运转失灵,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政策效度何在?有学者考察了国际和国内有关大学评价的基本状况,并对各种大学评价的指

12、标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说:?现在国际上正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还没有,自然也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体系,但不管在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业人士,还是学生、一般民众眼中,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知并没有多大差异,所以对中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世界一流大学最本质的东西,并将之化为自身的内在特性。 ”真正的一流大学不需要去刻意的追求排名,也不需要大肆宣扬,更多的是需要创新,形成学术自由。我们应该办出本国的特色,在某些学科上具有国际影响力,而不是去刻意追求规模和学科齐全,也会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这才应该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努力方向。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力和综合国力,因此要从这个基点出发去考虑政策的制定,不能因为长官意志或盲目跟风而失去了自己的方向。说到底,我们建设一流大学也是为本国服务的,它不是为了攀比或充门面而制定的。因此,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要立足中国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不能盲目地跟随国际的模式。尽管一些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完善的制度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我国的国情,发挥出我国的文化特色,为我国的社会建设服务。摘自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