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1497087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总论:一、伤寒学派 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美尼尔氏综合症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2.明清伤寒学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 (大力倡导)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尤怡,钱潢 (以法类证)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 疡门开手第一方。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 四、中西汇通派 唐宗海(第一人)五

2、、河间学派 刘完素 寒凉派 火热论(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荆山浮屠:罗知悌六、易水学派 张元素 李杲七、攻邪学派 张从正“汗、吐、下”八、丹溪学派 养阴九、温补学派宋 局方 温燥金 朱丹溪 寒凉降火苦寒明 温补清 寒凉十、温病学派 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华佗 145-208 东汉末医家 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 “外科圣手,外科鼻祖”1.麻沸散:羊踯躅 茉莉花根 当归 菖蒲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3.漆叶青黏散:黄精 漆叶 桑葚 何首乌 茅山术 华佗神方 孙

3、思邈著整易麻药神方:川乌 草乌 胡茄子 羊踯躅 麻黄 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 草乌尖 生南星 生半夏 胡椒 蟾酥 荜茇 细辛 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 生甘草 陈皮 半夏 白薇 菖蒲 茯苓 神膏:乳香 没药 血竭 儿茶 三七 冰片 麝香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孙思邈 药王 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注重养生、医德。对伤寒论的研究 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以方类证” “三纲鼎立”之说治疗经验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2

4、.关节不利,疼痛 风寒湿痹 乌头,天雄,附子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 独活酒,牛膝酒2真中风 风邪入中类中风 内风,内虚症瘕积聚属肝,胸痹属心,痢疾属脾。小建中汤衍变的类方: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千金要方 内外两方面1.对外风治疗:大小续命汤(兼痰热) 驱散风邪为主 治疗真中风的代表方剂治疗中风莫忘:小续命汤 经络 宣通气络血络脑血栓:小续命汤合牵正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活动不利,舌软色暗,脉小紧)2.阴液匮乏,痰火肆虐,内风多见热证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初发病时以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宜竹沥汤,又宜服羚羊角,石膏等3.血证 苇茎汤?钱乙 重望诊 目内证 面上证重剂型

5、 丸散膏圆小儿药证直诀一、 “脏腑柔弱,血气未实”小儿生理特点,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病理特点,以妄攻误下为警戒(若误,先救药误,后治本病)益黄散(补脾散):陈皮 丁香 诃子 青皮 炙甘草 温中理气,健脾止泻。二、发展儿科诊断方法六种常见脉象:“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 三、确立儿科五脏辩证纲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心气热:导赤散 心实热:泻心汤 心虚热:生犀散 心虚肝热:安神丸肝实热

6、:泻青丸 肝肾俱虚:地黄丸脾实热:泻黄散 邪热伤脾:玉露散 脾虚:益黄散肺实证:甘桔汤或泻白散 肺虚证:阿胶散 肺有痰热:葶苈丸肾虚证:地黄丸四、论治惊风的经验急惊风:心肝“热盛则风生” , (痰热客于心胃,阳盛而阴虚;无阴;受大惊,高热)慢惊风:脾虚损,脾虚无阳,吐泻等病后。刘完素一、1.火热论 2.脏腑六气病机说 3.玄府气液说 4.亢害承制说素问玄机原病式 黄帝内经宣明论方2、学术理论1.脏腑六气病机说(主要说明每一脏腑各有其特性)脏腑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 (盖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治脾土之病,应以“补泻

7、脾胃之本者,燥其湿则为泻,润其燥则为补”为原则。“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其病,六气互相干而病也”“热在心则实,在肾则虚;寒在心则虚,在肾则实”2.玄府气液说玄府:气液运行的通道。 内经:汗空“无物不有” “乃出入升降,道路之门户也” “气海之隧道纹理”3“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玄府郁结则“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 ”玄府闭塞原因:主要为热气怫郁。 “热盛则腠理密闭”旨在研究与论述人体精、气在幽微难见的“玄府”中运行的情况。3.亢害承制生化和制约。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解释人体病理变化中本质与现象的内在联系。物太过则有制约。 “比物立象” 天气的承制人体

8、脏腑的变化五运六气偏亢过极,破坏了它们之间的正常承制关系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之亢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三、治疗经验治热病善用寒凉,自制双解、通圣寒凉之剂。 (防风通圣,黄连解毒)消渴病:消渴,消中,肾消。病机:燥热。 猪肚丸,葛根丸,人参白术散中风:地黄饮子 肾虚阳伤,痰浊上蒙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木香黄连丸: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治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汤。刘氏治病强调一个“通”字。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张元素学术理论:1.总结脏腑辩证理论脏腑病:“本病在脏腑” “标病在经络”

9、 虚实寒热:“是动” “所生病”如“肝藏血属木,胆火寄其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肝之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月经病等肝之标病:寒热症,头痛,吐涎,女人少腹肿痛等“凡肝实则两胁下引痛,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燥,善太息”“肝中热,则喘满,多嗔,目痛,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气急”“是动,则病腰痛,甚则不可俯仰,丈夫癫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主肝所生病者,胸中呕逆,飧泻,狐疝,遗尿,癃闭病”肝:有余泻之(行气血,镇惊搜风)不足补之(补气血)本热寒之(泻木,泻火,攻里)标热发之

10、(和解,解肌)2.医学启源 探讨遣方制药理论味为阴,味之浓为纯阴(大黄) ,味薄者为阴中之阳(茶苦)气为阳,气之浓为纯阳(附子) ,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淡竹叶)炮制:熟升生降 根梢:根升梢降,中守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石膏泻胃火。3.药类法象风升生:味薄则通 味之薄者,阴中之阳 防风、荆芥热浮长:气厚则发热 气之厚者,阳中之阳 干姜、附子、肉桂湿化成中央: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4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苦甘辛咸,在人以脾应之 黄芪人参燥降收:气薄则发泄 气之薄者,阳中之阴 寒沉藏:味厚则泄 味之厚者,阴中之

11、阳 大黄、石膏4.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太阳:在上者,羌活。在下者,黄柏。少阳:在上者,柴胡。在下者,青皮。阳明:在上者,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厥阴:在上者,青皮。在下者,柴胡。太阴:白芍 少阴:知母注重扶养脾胃,脾喜温运,胃喜润降。治脾宜守补升。治胃宜和攻降。“养正积自除”枳术丸 治痞、消食、强胃张从正 攻邪派 儒门事亲一、学术理论 攻邪理论:1.论病首重邪气 (天地人、汗下吐、上下中)2.论天地人三邪发病3.贵于血气流通治疗经验:1.祛邪三法 汗法:疏散外邪(解表):渫、洗、熨、烙、灸、蒸、熏、 出血=发汗 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吐法:引涎、追泪、漉涎、嚏气不卧散:川芎 石膏 藜芦 甘草

12、 人参 细辛 止吐:藜芦葱白 石药甘草、贯众 草木药麝香下法: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2.食疗补虚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治腰五药:杜仲 牛膝 狗脊 骨碎补 川断3.情志疗法 以情胜情李杲 东垣老人 补土派 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 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一.脾胃内伤说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元气即真气,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 “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运动着,运动形式:升降浮沉。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内伤发病主要病机: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出入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主要病因:1. 饮食不节则胃

13、病。 杀 HP 中药:蒲公英2.形体劳逸则脾病3.精神刺激(三者中最重要) (逍遥散)累及它脏:“脾胃一虚,肺暴受病” “脾胃虚弱,阳气不开”“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二、内伤热中证:脾胃内伤,元气不足,阴火炽盛。阴火:内虚之火,气虚。病机: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坎离丸:黑豆 大枣。 (治虚劳)三、制方遣药特点1.益气泻火益气泻火并重(元气不足,阴火炽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益气升阳为主(补中益气汤):治本之法泻火降火为主(朱砂安神丸):不宜久服,52.升清降浊升清之法:调中益气汤 治噎嗝:润肠丸降浊之法:三棱消积丸 降浊之中佐

14、以升清升清降浊并用:通幽汤、丁香茱萸汤。补中升阳和中汤:李氏治麻木代表方(补中益气汤+白芍当归甘草黄柏苍术茯苓泽泻草豆蔻佛手草)朱丹溪 朱震亨 元代 代表作: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一、阳有余阴不足论 阐述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旨在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天人合一(天道即是阳有余而阴不足)1.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2.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二、相火论1.相火为生命之动力生理之火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病理之火: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原因:房劳过度;饮食厚味;情志过激等。三、阴升阳降论从五脏、水火、气血三方面论述。 (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心肾相交)治疗经验

15、:滋阴降火,补阴配阳。 “杂病用丹溪”气(四君)血(四物)痰(二陈)郁(越鞠)1.滋阴降火法“气有余便是火”:相火妄动致脏腑功能活动亢盛而表现为阳热有余。代表方:大补阴丸(阴精虚,补阴即火自降) (阴血虚:四物+知母黄柏)2.升补阴血法代表方:四物汤。阴虚阳盛,强调静养、淡食。3.气病治疗经验十分重视元气,尤其重视后天脾胃之气及气机失调的治疗。气虚、脾胃虚弱不欲饮食:四君、六君。脾胃气虚,饮食不进,呕吐泄泻,或病后胃气虚怯者,参苓白术散主之。“形病相应”可治。病后发呃逆往往是病情危重的表现。4.血病治疗经验重养血活血,以四物汤为主方,重视气与血的相生关系,重视相火对阴血 的危害。阴虚火旺:四物+清相火。妇科血病:以气血虚实为纲,以四物汤养血调经为主剂(补血药多于补气)5.痰证病因病机:脾虚、气郁。 “百病兼痰”痰核(脂肪瘤)痰在皮里膜外:荆沥、竹沥必佐姜汁。痰在胁下:白芥子。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理气健脾,燥湿化痰。6.郁证滞而不通。病因病机:气血郁滞脾胃为升降枢纽,凡郁皆在中焦。辩证:气郁关键郁而化火治疗:顺气为先 越鞠丸(重在调气) 、六郁汤(辛热温散之剂加寒凉清热之药)薛己学术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