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48358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第16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16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16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16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6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章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曾方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规划教材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第二版),2,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肝脏的合成功能,黄疸的发生机理和鉴别诊断;蛋白质、胆汁酸和常用血清酶的应用价值及其方法学评价;不同类型肝胆疾病的实验室诊断要点。熟悉:肝细胞损伤时蛋白质的变化特点;胆汁淤积、肠道病变时的胆汁酸代谢异常;肝功能实验的项目选择与组合原则及其结果评价。了解:糖和脂类物质在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3,每年大约200万急性肝炎病例,其中甲肝50%、乙肝2025%、丙肝510%、戊肝10%高达60%的大陆地区甲肝抗体阳性率大于80%乙肝感染者9

2、500万,农村城市,南方北方丙肝和戊肝的相对高发区,总流行率分别为3.2%和17.2%(7%46%),中国肝病现状,4,目录,返回总目录,5,物质代谢中枢分泌排泄生物转化体液平衡免疫吞噬,第一节 肝脏的生理功能与肝胆疾病代谢异常,肝脏的生理功能,6,合成与分泌90以上的血浆蛋白质转化和分解氨基酸合成尿素,一、蛋白质代谢变化,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主要包括:,7,急性肝损害时,血浆总蛋白与清蛋白浓度变化不大,而半衰期短的蛋白质下降明显,如前清蛋白 慢性肝病时 ,清蛋白与球蛋白(A/G)的比值降低,甚至倒置连续检测可提供预后信息,1、血浆总蛋白与清蛋白,8,前清蛋白(Prealbumin),M=

3、55.0KD,t1/2=1.9d,是甲状腺素结合蛋白,转运1520% T4,同时协助转运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临床意义:早期肝损伤的灵敏指标消化道恶性肿瘤及肺癌时降低可作营养学指标(与Rbp 、Trf 、Alb同时检测),9,急性时反应蛋白: CER 、 AAT等在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变化凝血因子:肝损害时,凝血因子II、VII、IX、X 等生成减少,血液凝固性降低,患者呈现出血倾向,2、其他蛋白的变化,10,原料供应不足:消化吸收障碍、低营养、术中丢失合成异常:合成亢进或减少分解亢进:甲亢、DM、恶性肿瘤、高热排泄异常或漏出:创伤、出血、体腔/泌尿系统/肠管等异常漏出,血浆蛋白质浓度异常

4、的原因,11,半衰期长短与合成机制决定了其在急慢性肝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常用的总蛋白、清蛋白主要用于检测慢性肝损害,可反映肝实质的储备功能蛋白电泳可直观反应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情况,可作为多种疾病的过筛试验,蛋白质检查的意义,12,血清蛋白电泳,13,免疫固定电泳,14,轻度肝脏损害往往很少出现糖平衡紊乱 严重肝损害时,血糖难以维持正常水平,空腹易出现低血糖,进食后易出现血糖升高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半乳糖清除率测定肝血流,二、糖代谢的变化,15,三、脂类代谢变化,严重肝损害时HDL、LCAT与 LPL合成减少血浆胆固醇酯含量减少慢性肝内外胆汁淤积者可出现异常的脂蛋白-X(Lipoprotein-X,LP

5、-X) 酒精性肝损伤时apoA-I的表达增加,HDL特别是HDL3可能升高,返回章目录,16,胆红素的来源: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的血红蛋白(约80%)无效造血的血红蛋白或血红素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过氧化物酶等的降解(约20%),第二节 胆红素代谢及其紊乱,17,一、胆红素正常代谢,胆红素的生成部位:肝、脾、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参加反应的酶:加单氧酶、NADPH、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胆绿素还原酶,18,胆红素生成过程,19,20,二、胆红素代谢紊乱与黄疸,(一)概 述,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过程发生障碍

6、,使血中胆红素增高。黄疸(jaundice):血中胆红素增多使皮肤、巩膜、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21,黄疸的分类,按原因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 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肝前性黄疸肝性黄疸肝后性黄疸,22,黄疸的分类,按血中升高的胆红素的类型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 按肉眼是否可见皮肤粘膜黄染分为:隐性黄疸(参考范围以上到34.2 mol/L之间)显性黄疸(胆红素浓度超过34.2 mol/L),23,循环血液红细胞,肠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溶血性黄疸发生机制,24,循环血液红细胞,非结合胆红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肠道,粪胆原,肝细胞性黄疸发生机制,

7、25,非结合胆红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肠道,结合胆红素,梗阻性黄疸发生机制,26,形成过多处理能力下降排泄障碍,(二)黄疸的发生机制,27,临床意义,判断有无黄疸及其程度和演变推断黄疸病因判断黄疸类型,(三)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28,1. 胆红素代谢实验,三种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注:UCB:未结合胆红素;CB:结合胆红素;TBil(Total bilirubin):总胆红素。,29,2. 血清酶学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有助于鉴别肝细胞性黄疸与胆汁淤积性黄疸 ALP与GGT:ALP是判断胆汁淤积较为敏感的指标 ,GGT除骨骼疾病不升高外,多数情况下与ALP变化一致 凝血酶原时间

8、:胆汁淤积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时均延长,但前者给予维生素K可以纠正,30,3. 血脂分析,肝细胞性黄疸时,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降低。 LP-X增加对于诊断胆汁淤积性黄疸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4. 血液学检查,主要用于协助溶血性黄疸的诊断。,返回章目录,31,第三节 胆汁酸代谢及其代谢异常,肝细胞将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随胆汁分泌进入肠道,协助脂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肠道中约95%经肠肝循环被重吸收入肝。 血清TBA水平可反映肝细胞合成、摄取、分泌及胆道排泄功能,是一项敏感的肝功能试验。,32,胆汁酸的组成,初级胆汁酸:胆酸、鹅脱氧胆酸次级胆汁酸:脱氧

9、胆酸、石胆酸结合胆汁酸:游离胆汁酸(初级、次级)分别与甘氨酸、牛磺酸结合,一、生理情况下的胆汁酸代谢,33,胆汁酸肠肝循环,34,二、胆汁酸代谢异常,1、肝实质性病变时急性肝炎时,胆汁中的BA浓度降低,血清BA增加。 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血清BA增高 。检测血清BA水平可作为提示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好转或加重或复发的指标。 肝硬化时,由于门脉分流,血清BA升高并从尿中大量排出。,35,TBA与肝硬化,TBA对肝硬化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 TBA20mol/L时,考虑慢性活动性肝炎 TBA30mol/L时,肝硬化可能性很大此外,在肝炎和肝硬化病人,胆酸(cholic acid,CA)的合成显著减低,引

10、起胆酸和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 ,CDCA)的比率不正常,甚至出现倒置。CA与CDCA的比率改变可被看作为肝细胞功能异常的一项诊断指标。,36,二、胆汁酸代谢异常,2、胆汁淤积时 由于胆道寄生虫、狭窄等致胆汁淤积时,病人可表现为 血清TBA浓度升高,尿中胆汁酸排出也增多。 胆道阻塞时,CA/CDCA1 肝实质细胞损伤时,CA/CDCA1 胆汁淤积时,血清中增高的主要是游离胆汁酸,37,高胆红素血症和胆汁淤积的鉴别诊断,TBA正常,胆红素高胆红素血症TBA,胆红素正常胆汁淤积症TBA,胆红素胆汁淤积性黄疸,38,二、胆汁酸代谢异常,3、肠道疾病时 因胆汁酸的肠肝循

11、环受阻,胆汁酸回到肝脏的量减少,血清胆汁酸水平降低;同时,由于胆汁酸返回肝脏减少,反馈抑制减弱,致肝脏胆汁酸的合成加速,血清胆固醇浓度减低。 可见,血清胆汁酸水平降低是回肠功能紊乱的一个反映。,39,二、胆汁酸代谢异常,4、高脂蛋白血症时 各型高脂蛋白血症,其血浆胆固醇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胆汁酸的形成是胆固醇代谢的主要通路,因此,高脂蛋白血症时的代谢紊乱必然涉及胆汁酸的代谢异常。,返回章目录,40,临床常用的血清酶:ALT ASTALP1-6 -GT1-3GLDH AFULDH1-5 MAO,第四节 肝胆疾病酶学指标测定,41,血清酶活性通常用动力学连续监测法测定同工酶的测定:采用同工酶

12、电泳法、免疫抑制法、热失活、酶蛋白定量等方法巨酶:唯一可能确切检测巨酶的方法是检测分子量注意:只有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测定的酶活性结果才有可比性,一、血清酶学测定方法概述,42,二、血清酶的代谢与临床应用,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T1/247h,3000倍于血浆,主要分布于肝、肾。 急性肝损伤升高较为明显,对非酒精性、无症状者较特异。,1、氨基转移酶,43,ALT测定需注意的问题,RBC ALT比血浆高7倍,标本应避免溶血血清2025 24h 稳定,28稳定7d,宜3d内测定,不推荐反复冰冻保存IFCC 推荐ALT检测试剂中加入磷酸吡哆醛

13、(P-5,-P)作为酶的辅基肝素锂抗凝血浆可使测定结果偏低,44,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 T1/217h,7000倍于血浆,主要分布于肝、心、骨髓肌细胞。 肝硬化、肝脏药物毒性时升高较ALT明显。分为ASTs和ASTm,分别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ASTm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1、氨基转移酶,45,RBC内AST为血清AST的10倍剧烈运动可升高试剂空白吸光度需大于1.2,空白测定值 5U/LAST活性稳定,冰箱内可保存数日,AST测定需注意的问题,46,2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LDH)共有五种同工酶,其中 LD4和LD5主要存在于肝和

14、骨骼肌,肝细胞内的LD4和LD5约为血浆的500倍,半衰期约4 6h。 所以,肝炎时LD的上升通常是一过性的,当出现临床症状时LD往往已恢复至正常。,47,不同类型的同工酶出现在肝脏、骨骼、肾脏、肠道以及胎盘中肝脏ALP T1/23d,可反映胆道功能障碍阻塞性疾病时升高达参考上限的2倍或更高,大致与血清胆红素的升高相平行部分阻塞时与结合胆红素的升高不成比例肝细胞性黄疸时常温和升高,3. 碱性磷酸酶 (ALP),48,缓冲液分惰性型、抑制型、激活型三种,使用激活型缓冲液测定结果可比惰性型高26倍血清置室温,ALP活性轻度升高ALP活性与血清在反应液中所占体积分数有关溶血易产生负干扰宜用血清或肝素

15、抗凝血浆测定,草酸盐、柠檬酸盐和EDTA-Na2能抑制ALP活性,ALP测定的注意事项,49,GGT T1/2 10d 主要用途在于鉴别升高ALP的来源: ALP升高且GGT相应升高,则升高的ALP最可能来自于胆道; ALP显著升高,通常超过参考上限的10倍,可能源自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硬化性胆管炎。,4. -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返回章目录,50,重氮法(改良J-G法)胆红素氧化酶法钒酸氧化法亚硝酸盐氧化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五节 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的测定,51,改良J-G法测定原理,重氮试剂:亚硝酸钠+对氨基苯磺酸加速剂(咖啡因+苯甲酸钠):破坏游离胆红素分子内氢键,使之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偶氮胆红素 碱性酒石酸钠:使吸光度由530 598nm叠氮钠(或抗坏血酸):中止反应,防止游离胆红素缓慢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