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译本《狼图腾》删减部分看译者角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1438621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英译本《狼图腾》删减部分看译者角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英译本《狼图腾》删减部分看译者角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英译本《狼图腾》删减部分看译者角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英译本《狼图腾》删减部分看译者角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英译本《狼图腾》删减部分看译者角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英译本《狼图腾》删减部分看译者角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英译本《狼图腾》删减部分看译者角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英译本狼图腾删减部分看译者角色 夏梅花 明珠 杨波 云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本论文从文化差异和政治立场两方面分析狼图腾英译本 Wolf Totem 中删减部分, 探讨译者角色的重要性。删减后的译文虽在目标语读者甚是受欢迎, 目标语读者也能轻易理解译文, 但是译文里呈现的文化空缺阻碍目标语读者探索和了解异域文化的乐趣及接受新的历史文化。因此在翻译文学文本时, 译者角色显得尤其重要, 不能随意地删减, 译者需要酌情处理, 这样才能实现跨文化交流, 让目标语读者去真正体会源语文化历史的精髓, 并使得源语文化能更好地在目标语文化中传播。关键词: 狼图腾; 删译; 文化差异; 政治立场; 译

2、者角色; 作者简介:夏梅花, 女, 云南曲靖, 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作者简介:明珠, 女, 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作者简介:杨波, 女, 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2015C049Y) 本文引用格式:夏梅花, 明珠, 杨波.从英译本狼图腾删减部分看译者角色J.教育现代化, 2017, 4 (48) :365-367.删译是翻译技巧之一, 指的是原文有些词没必要译出, 因为译文中虽无其词而已有其意或者在译文里不言而喻。删译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省译词语, 比如英语中的

3、冠词、代词、连词、甚至一些介词。其二, 为了使译文简洁明了, 顺畅自然, 省略一些次要部分, 但是不能随意删减原文内容。笔者在这里分析的是原文内容删减, 通过解读葛浩文所译的英译本 Wolf Totem (狼图腾) 删减部分内容, 来看待译者角色。一译者与作者介绍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 生于 1939 年, 美国知名的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翻译家, 一直潜心研究中国文学作品, 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1其译作有狼图腾红高粱酒国四十一炮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尘埃落定饥饿的女儿浮躁等等。得益于葛浩文的英译本这些作品才能在海外传播。其中狼图腾, 由姜戎所著, 2004 年出版

4、。该小说讲述的有关草原和狼及中国的一系列事迹。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全国热卖和热议。该书也受到了国外媒体的关注并被译成 26 种语言。其中,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所译的英文版受到了英语读者的欢迎, 他也因此获得了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的翻译奖。二英译本 Wolf Totem 中删减部分的分析葛浩文在翻译狼图腾时采用了不同方法, 有删减, 增译, 释义, 改写和重组。但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删译。葛浩文在与谢天振的一次谈话中曾经提到, ”他翻译中文的东西是一定要删减的。如果不删减, 出版社就不愿出, 读者也不愿看”2。删减是他翻译中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 而被删减的内容一般是出于对文化差异和政治立场等方面的考

5、虑。下面笔者将对其删减部分作具体分析。(一) 文化差异翻译是文化的媒人, 起着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世界文化由各具个性的各民族文化所组成, 文化的差异性丰富了世界。文化差异性即构成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同时也构成了交流的障碍。在英译本狼图腾的每一章节开始处都会引用一段中国文化史, 例如第三章和第四章:例 1:“乌孙王号昆莫, 昆莫之父, 匈奴西边小国也。匈奴攻杀其父, 而昆莫生, 弃于野, 乌嗛肉蜚其上, 狼往乳之。”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3;例 2;“突厥者, 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 别为部落, 后为邻国所破, 尽灭。”周书突厥3。在英译本 Wolf Totem 葛浩文都没有翻译每一章

6、节原作者姜戎所引用的中国古史或古籍。这些古史和古籍对于译者和目的语读者来讲涉及内容即广又泛, 并不是简单几句译文能够陈述清楚。对中国历史文化没有深入系统的认知, 是不能理解原文和译文, 固译者删减此部分。在译者看来, 非重要的, 赘述的文化背景对目的语读者而言只要不关乎阅读与欣赏, 都可以删减。但是译者忽略了其中重要的一点, 正是有这些历史文化的支撑, 中国文化历史才得以悠久。在 20世纪 90 年代, 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的前言中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 凸显出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及翻译对于文化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后殖民翻译下, 文化翻译与权力、历史、意识形态及政治息息相

7、关, 翻译的主要功能是消除文化霸权以及传播文化、丰富文化。译者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也肩负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只有了解它们, 才有利于中西跨文化交流, 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例 3: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指挥河南三峰山战役, 只用了三万多骑兵, 就消灭了 20 多万大金国的主力军队, 这一仗以后大金国就亡了。拖雷一开始看金国兵强马壮, 就不出战。他像狼一样等机会, 等到下了大雪, 他还让兵马躲到暖和的地方死等, 一直等到金国军队人马冻伤了一半, 才突然包围过去猛冲猛杀。其实大金国的女真骑兵也不是草包, 他们灭了大辽和北宋, 。3“成吉思汗”“三峰山战役”“大金国”“女真骑兵”“大辽和北宋”隐藏很

8、多历史背景和文化, 若要目标语读者心领神会, 这就需要译者对它们进行文内补偿, 才能弘扬中国文化和开展中西文化对话。但在英译本 wolf totem, 译者没有翻译这一部分。译者的选择当然是考虑到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历史背景的空缺, 即使翻译出来读者也不能理解和领会。但是在翻译中, 译者应该坚持“非民族中心主义 (non-ethnocentric) ”的态度, 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兼容文化差异。Schaffner 提到译者处于“原文的发起人和信息的最终接受者这样一个长长的交流链人类跨越文化疆界的纽带的关键中心”4, 那么译者就需要承担起清除两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例 4:陈阵小声对杨克说:

9、。史书里就有过记载:魏书的匈奴传里面就有说, 。胡松华唱的蒙古赞歌, 尤其是开头那段, 那么多的拐弯颤音, 那么长的拖音, 活脱脱是从狼嗥哪儿模仿过来的。这两年咱们听了那么多的蒙古民歌, 几乎没有一首歌不带长长的颤音和拐弯拖音的。我问过好几个农民, 有的说不是, 有的支支吾吾。这也不奇怪, 现在红灯记里不是在唱“狱警传, 似狼嚎”吗, 那谁还敢说蒙古民歌来源于狼?。3这几个段落讲述的是陈阵和杨克听到小狼狼嗥, 就纷纷联想到民歌, 同时想到魏书的匈奴传及胡松华唱的蒙古赞歌。魏书记载了公元4 世纪末至 6 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有关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内容

10、涉及到北方鲜卑族拓跋部的发展兴盛及其实现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 同时涉及北魏、东魏与南朝宋、齐、梁三朝关系的历史。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 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无论是魏书匈奴传还是红灯记这些都记载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鉴于此, 译者选择删译策略。虽然译文流利通畅却阻碍目标语读者探索原作的历史文化。殊不知, 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 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言文化。正如许崇信先生在文化交流与翻译一文中指出:“把一种异质的文化倒转过来, 通过翻译进入另一种文化, 这中间不能没有距离, 不能没有冲突。文化冲突只能在文化交流中获得统一, 也就是说从互不理解到能够理解以

11、至充分理解, 从巨大差异到缩短距离, 这中间充满矛盾, 而要克服矛盾, 有时要付出代价, 甚至高昂的代价。5”在认识异质文化时, 我们需要尽力把握异域文化真谛, 领悟其精髓,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交流和沟通。(二) 政治立场原作的文化语境与译作文化语境存在不同的政治局面, 其政治立场也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有时候还会存在一些对立和冲突。译者在考虑到目标语文化社会与读者的立场, 就会对原文翻译策略有所选择, 更多时候他们采取的是删减策略。例 5 在与毕力格老人探讨草原上的黄羊时, 陈阵思考:“。他的汉族农耕文化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 。陈阵不得不承认, 煌煌天理, 应当是在游牧民族这一边, 他感

12、到还真不能用“野蛮”来给这种行为定性, 因为这种“野蛮”中, 却包含着保护人类生存基础的深刻文明。如果站在“大命”的立场上看, 农耕民族大量烧荒垦荒, 屯垦戍边, 破坏草原和大自然的生命, 再危及人类的小命, 难道不是更野蛮的野蛮吗?”3汉族农耕文化的“生命观, 生存观和生活观”, 译者只用一个简单的worldview 译出, 这没有表达出该部分所讨论的内容, 即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不同的价值观, 比如生活观, 生存观和生命观。“, 煌煌天理, 应当是在游牧民族这一边”及“烧荒垦荒, 屯垦戍边, 破坏草原和大自然的生命, 再危及人类的小命, 难道不是更野蛮的野蛮吗”。这段叙述过激, 其潜在的意思

13、是汉民族的农耕行为是残害大地母亲, 而游牧民族的行为是天理, 并被大家公认既正确又得当。殊不知, 烧荒垦荒, 屯垦戍边政策早在西汉时期已被践行并取得显著成效。随后在唐朝贞观期间到清朝都实施该政策, 用来稳定西域边疆等地区。屯垦戍边是中国治边政策的主要策略, 极富中国特色。译者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选择删译策略。毋庸置疑, 译者没有确切地把原文所传达的政治意图和倾向呈现, 这样会误导目标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读者也不会站在一个公平的立场来看待原文, 只会被译者误导从而产生曲解。例 6:大家要注意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一切缴获要交公!谁乱来, 办谁的学习班!陈阵忍不住插嘴到:也不能把自杀战都说成是小

14、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董存瑞、黄继光、杨根思敢跟敌人同归于尽, 这能叫做武士道精神吗?3“三大纪律”指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功。“八项注意”指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这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行动准则, 体现人民军队的本质和宗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缴获要交公”“办谁的学习班”“自杀战都说成是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等等都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和浓郁的政治色彩。译者为了迎合目标语社会文化和读者需求, 这几部分内容都采取了删译策略。但是正如 Berman 认为“一篇质量好的译文旨在采取开放、

15、对话、杂合和去中心的态度, 使本国语言文化呈现出原文文本的异国情调, 从而限制这种民族中心主义的否定态度”6。阅读一部译作, 就是去探索一个新的世界, 它是与源语文化之间的一场对话, 一种杂交, 一种对中心的消解。如果在阅读过程, 所见所闻与自己的文化相似, 那么这种经历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例 7:中国儒家本质上是一个迎合农耕皇帝和小农的精神体系。皇帝是个大富农, 而中国农民的一家之主是个小皇帝。“皇帝轮流做, 明天到我家”。“水可载舟, 又可覆舟”。谁不顺应农耕人口汪洋大海的潮流, 谁就将被大水“覆舟”, 遭灭顶之灾。农耕土壤, 只出皇帝, 不出共和。“水可载舟, 又可覆舟”实际上是“农可

16、载帝, 又可覆帝”, 载来敷去, 还是皇帝。几千年来, 中国人口一过剩就造反, 杀减了人口, 换了皇帝, 再继续生, 周而复始原地打转。虽然在农耕文明的上升阶段, 君民上下齐心以农为本, 是螺旋上升的进步力量, 但一过巅峰, 这种力量就成为螺旋下降, 绞杀新生产关系萌芽的打草机。3“中国儒家”“农耕皇帝”“小农”“水可载舟, 又可覆舟”“农可载帝, 又可覆帝”等词在目标语文化中是不存在, 这些空缺的概念使得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源语文化。译者为了方便读者理解, 不惜大篇幅的删减。虽然方便了读者阅读, 却阻碍读者去欣赏和领会一些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事件及其后的感情色彩。读者完成阅读后, 他们只是对故事情节梗概有所了解, 从而无法深入源语文化。三结束语翻译不只是语言的简单交换或转换, 不是一种纯摹仿, 复写式的技术性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