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具身性——自然主义哲学的一个潜在困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1438612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的具身性——自然主义哲学的一个潜在困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认知的具身性——自然主义哲学的一个潜在困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认知的具身性——自然主义哲学的一个潜在困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认知的具身性——自然主义哲学的一个潜在困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认知的具身性——自然主义哲学的一个潜在困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的具身性——自然主义哲学的一个潜在困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的具身性——自然主义哲学的一个潜在困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知的具身性自然主义哲学的一个潜在困难 赵博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 要: 自然主义哲学蕴含着自我反驳的困难。一方面, 自然主义奠基于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 即能够系统化地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知识。另一方面, 根据自然化的认知观, 认知是具身性的, 知识是根据感官信息做出的构建, 而非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如果按照自然化的认知观, 不预设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对应关系, 科学知识的有效性就是难以理解的, 自然主义就无法基于自然科学的成功被建立。解决这一困难的可能方案是, 主张自然科学原则上以人的主观经验为对象, 且人的主观经验是完全概念化的。关键词: 自然主义; 符合论; 概念隐喻理论; 原型理论

2、; 意识; 作者简介:赵博 (1986-) , 男, 天津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哲学。The Embodiment of Cognition:An Underlying Dilemma for NaturalismZHAO Bo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Abstract: Naturalism philosophy entails a dilemma of self-refutation. On one hand, naturalism is g

3、rounded on the huge success of natural science, which is being able to systematically acquire true knowledg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On the other,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ized view of cognition, cognition is embodied, and knowledge is a construction based on sensory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a reflect

4、ion of the objective world. If the naturalized view of cognition was adopted a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the objective world was not be presupposed, the validit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would 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naturalism would not be established on the ground of the suc

5、cess of natural science. A possibl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suggesting that, in principle, natural science takes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human as its object,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human is totally conceptualized.Keyword: naturalism; correspondence theory;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prot

6、otype theory; consciousness; 一引言自然主义 (naturalism) 是现今主流的哲学信念。自然主义泛指这样一类观点:世界完全由物理实体根据物理法则构成, 不存在任何超自然或精神性的实体和法则, 所有现象原则上都可以被物理地还原。自然主义哲学信念奠基于自然科学的已有巨大成功和继续发展的趋势。然而, 自然科学在认知领域中的发展却为自然主义带来了一丝隐忧。按照自然主义的信念, 不仅人所认知的对象化世界受物理机制的辖制, 作为心智主体的人本身也应是受物理机制的辖制的。人的心智应该被视为是具身性的 (embodied) 。也就是说, 人的心智由人的身体实现, 且心智的运作

7、方式受身体机能的制约。继而, 认知也是具身性的。认知不是心智对于世界的镜像式的反映, 而是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知识不是与客观事态的直接对应, 而是根据感官信息做出的构建。可是, 人们对自然科学的一般理解则预设了符合论认知观, 即知识与客观事态相对应。自然科学的成功在于能够系统化地产生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知识, 或是不断趋近于这一目标。只有预先设定了知识与客观事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客观对象”“真”等概念才是有意义的。基于此, 自然主义似乎将会陷入一种自我反驳的困境:如果在认知问题上延伸自然主义的哲学信念, 拒斥符合论的认知观, 那么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效性就是难以理解的, 进而自然主义的哲学信念就

8、不能以自然科学的既有成功和发展趋势为基础被建立起来。在初级反思中, 这个困难看似很容易消解。我们只需主张, 符合论和构建论的差异仅仅是由于在不同层面上对认知进行理解而导致的。符合论把握的是认知的高级结果, 构建论把握的是认知的底层机制。心智主体通过交互性的底层认知间接地构建出关于对象的知识, 但心智主体可能由于内省能力的限制而误以为这种认知是以直接的反映或对应式的方式进行的。我们毕竟已经成功地具有了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 所欠缺的只是对这种知识如何基于底层机制实现的解释。认知科学的发展应该使这种解释逐渐明晰起来。那么, 认知科学的实际发展是否验证了这种预言?以莱考夫 (George Lakoff

9、) 为代表的一派认知科学家和哲学家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对认知的具身性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考察并做出了相应的哲学反思, 其结论非但不支持具身性认知以符合论为结果, 反而解构了符合论的已有成功。本文将引入莱考夫等人的部分认知科学研究以论证预设符合论认知观的朴素自然主义哲学不能避免上述潜在困难, 并提出一种对自然主义哲学进行精致化改造的可能方案。二符合论不是普适认知理论莱考夫等人的认知科学研究表明, 符合论对于大量关于认知的经验现象是缺乏解释能力的。由于经验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 因此这种批判并不能直接做出, 而是通过提出竞争性的认知理论实现的。莱考夫等人关于人类心智的总体观点是, 人类的心智活

10、动在感知与运动 (sensory-motor) 层面上形成了基本的、可重复的模式, 所有可反省的思维规则都是基于感知与运动的基本逻辑、通过各种拓展机制被构建的。118-40243-44 在已知的拓展机制中, 隐喻思维机制和范畴化思维机制获得了相对成熟的研究。相应地, 对符合论的具体批判主要是由这两个维度上的认知理论即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和原型理论 (Prototype Theory) 做出的。先来看概念隐喻理论。根据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的实质是“以体验和理解一种事物的方式来体验和理解另一种事物”。35 从静态结构上看, 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 (

11、cross-domain mapping) 。4我们通过隐喻, 把关于感知与运动的源域 (source domain) 中的身体性概念的语词和推论模式, 映射到关于文化和情感的目标域 (target domain) 之中, 从而实现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比如“看见”原本是身体性概念, 应用于如“我看见那房子了”“我被挡住了看不见那房子”等表述中。我们通过隐喻“知道是看见”把这种关于感知与运动的理解映射到抽象领域, 从而能够通过如“我看见危险了”“我被蒙蔽了看不见危险”等思维和表述实现对特定抽象事物的理解。从建立过程上看, 隐喻根据经验后天地建立。5认知主体在新情境中进行认知时, 先对身体性概念进行

12、组织, 以对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体验和理解。抽象概念后被引入, 以对情境范畴进行规定。尽管情境被抽象化, 但最初被使用的身体性概念的语词和推论方式被保留了下来, 从而使隐喻得以建立。比如人在幼年时期使用“看见”无差别地表述视觉和思维, 在成年时期区分视觉和思维, 但在两种语义下仍都使用“看见”这个语词。6在概念隐喻理论的视野下, 所有抽象概念和抽象思维都是蕴含隐喻的。7概念隐喻理论能对符合论认知观提出一个尤为直接的批评, 即知识与抽象客观事态之间无从形成对应。抽象事态并不客观存在, 而是人通过隐喻映射构建性地理解的。比如就“2020 年在今年后面”这一命题而言, 我们显然是通过身体性的空间关系

13、来理解抽象的时间关系的, 而非时间本身可以具有这种关系, 我们无需从有意义地在此命题和时间本身的事态之间做出比较。当然, 仅凭这一种批评尚不足以驳倒符合论。符合论者可以反驳, 我们完全可以不承认概念隐喻理论, 而是坚持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字面 (literal) 理解。根据这种理解, 所有概念都是直接关于对象本质的字面概念, 抽象概念虽然使用了与身体性概念相同的语词符号, 但这只是巧合或死隐喻 (dead metaphor) 的遗迹, 两种概念的含义现在是无关的。那么, 上述“前后”的概念就不是通过空间关系被理解的隐喻概念, 而是直接关于时间本质的字面概念。不过, 概念隐喻理论还能对符合论做出其他

14、批评。其中一个重要批评是, 符合论认知观的必然推论, 即真知识因客观对象的唯一性而是唯一或融贯的, 并不成立。根据概念隐喻理论, 我们可能根据不同的经验基础、按照不同的隐喻映射对同一概念域进行理解, 各种理解只在相应的特定语境中有效, 而不能根据语词的通用性被普遍化。352-55 也就是说, 对抽象事态的理解是多元化和情境化的。比如“2020 年在今年后面”这一表述是通过隐喻“时间是相对于人运动的物体”被理解的, 其含义是“2020 年跟在现在的时间后面”“对于今年, 2020 年在前方”这一表述是通过隐喻“时间是人行走于其上的路径”被理解的, 其含义是“人朝着 2020 年前进”。根据符合论

15、, 这两个表述在字面上是矛盾的, 不可能同时为真, 但我们在实际思维中通常认为这两个表述都是真的。再来看原型理论。原型理论是用以取代传统的、与符合论相匹配的范畴观的一种新型范畴理论。按照传统的范畴观:世界由个殊的客观对象组成, 对象本身具有属性;一个范畴由一组充分且必要的属性定义;一个对象是否属于特定范畴, 取决于此对象是否严格地具有定义此范畴的属性集合。传统范畴观是如此深入人心, 以至于人们长久以来几乎不曾注意到它仅仅是一个理论。直到 20 世纪中叶, 对传统范畴理论的经验反驳才开始进入认知科学与哲学的视野。812-57其中时间上最早、也最为著名的经验反驳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现象。家族

16、相似现象是指如“游戏”等范畴内的所有成员没有任何公共属性, 只靠成员间的非传递性的相似关系相互关联。948-49 这对传统范畴理论提出了挑战, 即至少一些范畴并不具有一组充分且必要的定义条件。按照相近的思路进行反思可以发现, 有些对象即使符合某个范畴的定义, 也难以被视为此范畴的成员。比如教皇符合单身汉的定义, 即未结婚的成年男性, 但人们一般不认为教皇是单身汉。而最为一般化、也是最重要的经验反驳则是罗施 (Eleanor Rosch) 等人提出的原型效应 (prototype effect) 和基础层面效应 (basic-level effect) 。原型效应是指, 一个范畴内各成员的成员地位并不平等, 某些成员比其他成员被认为更能代表此范畴, 是人们在思考此范畴时优先参照的原型。10比如, 虽然红色、褐色、灰色都属于颜色范畴, 但是红色比褐色和灰色更能代表颜色范畴, 在关于颜色的列举、辨识、记忆、命名等活动中, 红色比褐色和灰色有着更为优先的地位。基础层面效应可以被视为原型效应在多层级的范畴结构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