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上传人:nbwa****ajie 文档编号:31429492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征求意见稿)二一年九月一日目 录第一章 总纲第一节 基本形势和任务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战略第三节 发展理念和目标第二章 统筹城乡教育格局第一节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第二节 促进“一圈两翼”教育协调发展第三节 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结构第三章 加快教育发展步伐第一节 普及学前教育第二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第三节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第四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五节 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第六节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第四章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第一节 改革人才培养制度第二节 改革考试招生评价制度第三节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第四节 改革办学体制第五节 改革管理体制

2、第六节 扩大教育开放第五章 加大教育保障力度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 保障经费投入第三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四节 推进教育信息化第五节 推进依法治教第六节 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附件(一)重庆市 2010-2020 年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一览表(二)重庆市 2010-2020 年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一览表(三)名词解释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教育是兴渝之基,强市之本。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制定本规划纲要。第一章 总 纲第一节 基本形势和任务1.重庆教育实现

3、跨越式发展。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加快了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了“三大跨越”:“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城乡学生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达到 114 万人,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7%,跨入大众化阶段。取得了“三大突破”:全市每十万人中,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人数、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和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地区前列。推进了“三大创新”: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一委三院”管理新格局,实现了“管、办、评”分离。

4、创新教育投入机制,组建了教育担保公司和教育发展基金会。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在全国率先化解“普九”债务、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兑现教师绩效工资,推进中小学危房改造、渝东北三峡库区学校迁建和大学城建设。做出了“三大贡献”:市民素质全面提升,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8.8 年。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总体贡献率不断提升。2.重庆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艰巨。重庆教育虽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

5、和广大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内容和方法需要更新,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不强,推进素质教育困难不少。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学校办学自主权尚未很好落实,教育活力亟待增强。教育投入总体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战略地位还需进一步巩固。必须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着力解决教育的突出问题,实现重庆教育新的跨越。3.重庆教育发展面临众多机遇。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核心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中央“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 3 号文件的提速落实,为重庆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6、。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对重庆教育实现新一轮跨越搭建了广阔平台。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五个重庆”、两江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给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人民群众期盼接受高质量教育,渴望教育更加均衡、公平,给教育以极大的推动和鞭策。全市上下要抓住机遇,推进重庆教育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大提升。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战略4.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以育人为根本,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

7、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科技贡献。5.重大战略。大力实施优先发展、统筹城乡、提升质量、开放创新、全民教育战略。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教育发展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统筹城乡战略。建立健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协调发展。加快“一小时经济圈”教育现代化步伐,重点扶持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教育协调发展新格局。提升质量战略。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量、多层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8、能力的人才。培育一批名家、名师、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开放创新战略。扩大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教育管理、办学和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增强教育活力。全民教育战略。完善教育体系,构建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机制。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保障全民学有所教。第三节 发展理念和目标6.基本理念。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满足每一位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办好每一所学校。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使每所学校各具特色,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努力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学校

9、之间教师配置、教学设施、公用经费、教育质量、校园环境等基本均衡,确保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上好学。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教育机会、过程公平,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特长,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充分发展。满足每一位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开放教育资源,加快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面向市民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满足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7.总体目标。到 2020 年,把重庆建设成为

10、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市)行列。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统筹规划城乡学校布局,统筹配置城乡学校师资,统筹投入城乡教育经费,统筹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体系结构科学合理。基本构建起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体系,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教育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招生考试、投入保障

11、和现代学校制度,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制度。教育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法制体系更加健全,教育投融资力度不断加大,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教育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教育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明显提高。重庆教育集聚功能不断完善,辐射西部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能力大为提升。8.阶段目标。到 2012 年,初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75%。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学校标准化率达到 7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85%。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5

12、%。继续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8 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3.2 年。到 2015 年,形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 80%。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毛入学率达到 87%。高等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 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2 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3.9 年。到 2020 年,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

13、化和教育国际化。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 90%。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比例均达到 90%。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50%。建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4 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5.2 年。第二章 统筹城乡教育格局第一节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9.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贯彻国务院 3 号文件和部市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破解城乡二元教育发展难题,解决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培养能力不足、人民群众

14、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与和谐。优化城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城市教育辐射能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差距,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协调的教育发展机制,实现城乡教育规划目标、布局结构、资源配置、政策措施、水平提升一体化。10.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区县(自治县)政府要把农村学校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立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市、区县(自治县)新增教育经费的 70%以上用于发展农村教育,落实农村学校建设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补助经费,设立农村贫困留守儿童扶助基金。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

15、和建设保障制度,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重点配备中小学外语、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整合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开展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建立以城带乡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健全“一圈”带动“两翼”教育发展机制,“一圈”区县对口支援“两翼”区县(自治县)教育,促进区域教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健全城市带动农村教育发展机制,主城区对口帮扶农村区县(自治县)教育,城镇对口帮扶乡村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互帮互学,合作共进。建立健全“强校”带动

16、“弱校”发展机制,推行和完善城乡学校“千校牵手”、“结对帮扶”、“捆绑发展”、“名校集团”等办学模式,探索城乡学校共同发展途径。第二节 促进“一圈两翼”教育协调发展12.发挥“一小时经济圈”教育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大学城和大学园区建设,打造重庆高等教育聚集区,为全市普及高等教育和建设西部教育高地提供支撑。加快职业教育创新,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建成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和长江上游地区技能人才培养中心。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建立转户进城居民终身学习机制和农民工学习平台,全面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建设教育对外开放窗口。13.提升渝东北教育发展水平。落实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偿还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学校债务,建立三峡库区学校地质监测机制,整治或迁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损毁学校。加快普及渝东北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提升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推进三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