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416444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8【摘要】历史教师的“传导、授业、解惑”,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第一颗火星。”课堂是教师职业价值实现的场所,也是师生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需要。那么什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作了初步的探索。【关键字】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性一、什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

2、值观、教学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拓展、变化。关于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从专家到一线教师已经从历史教育的功能、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等不同角度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如聂幼犁教授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这就隐含地告诉我们,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要满足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学者提出:“成功的历史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学生们提供人类文明(当然包括自我)的多种视觉,并在其中育成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的认为:“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

3、使学生获得发展,使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其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应该说,以上有关表述都体现了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特征,但遗憾的是仅从某个角度进行讨论而已。本人借着专家们的智慧与指引结合历史学科独有的特征,也尝试着探索一下什么是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以最优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有效地开发生成性历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二、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新课标对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

5、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2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以前的教学大纲只是笼统的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什么,认识什么,行为主体是教师,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可操作性不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用“知道、了解、理解、说明、分析、比较等描述性的语言分层次的对教学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用这些目标

6、指引学生学习。(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载体兴趣是学生主动、愉快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哲理性的言辞,无不是在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这往往是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因,学生对学习的不感兴趣会导致教学的无效。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能够让历史“ 重演” ,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 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创设情境?怎样创设情境?本人结合教学教学实践做了些初步的探索。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教与学青少年大都

7、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事实、名人轶事等,很容易使他们溶入故事情境之中,徐徐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性。如本人在教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时讲到“牛顿”和“爱因斯坦”时,都简单讲述了这两位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时,本人设问:“从刚才的故事同学们觉得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不是天生的天才?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的世界。 ”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就会很快地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教与学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格拉

8、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然也就成为其鲜明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上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节内容时我是这样设问的: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列强如何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中国如何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说明了什么?等等,通过层层设问逐渐解决。再如在讲“台湾问题”时创设新的假设的问题情境“假如你见到了李登辉、陈水扁之流你最

9、想和他们说些什么?”继而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个别同学认为:祖国统一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创设活动情境,体会教与学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活动让课堂“动”起来,将主角还给学生,给他们以展示自我的空间。 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3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角色扮演等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中

10、,曾经设置了一场十分钟的小型辩论赛:全球化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气氛活跃,而且知识记忆简单了, 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了许多。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讨论法也是经常采用的历史活动。讨论前教师应当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竟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如在上近代史本人提出对李鸿章这个人物我们是如何看待的?“他是个卖国贼”,甲同学马上说。“谁说的,李鸿章在近代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乙同学马上反驳。针对学生的看法,本人列举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如李鸿章传的作者连启超写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 ”李鸿章逝世后,时人说:“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11、”日本评价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 ”著名学者袁伟时在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和人物中对李鸿章定位则为:“晚清庸众中之杰士;近代化的主要开创者;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 ”列出以上观点后,本人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做到观点趋于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由此,学生也体验到历史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再如在上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本人就很好的运用了历史短剧,通过一个家庭在

12、鸦片战争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来阐述有关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对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影响。学生通过对历史角色的扮演能进一步体会历史事件所发生的背景,也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由此,学生也体验到历史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总之,情境的设置可以多种多样,此处不一一列举。我们感到,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让课堂活起来了,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换成了欢快、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效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活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合理整合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3、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如何才能共同有效学习?”余文森教授回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那么在教学中该采取什么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1、联系实际法学生认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与现实之间有着一条无形的鸿沟,对现实生活而言没有多少用处,历史成绩仅反映出一个人记忆能力的好坏。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不仅是对原有学科体系进行知识的重新整合,更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继往开来,加强引导,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枯燥为愉悦,变没意思为百听不

14、厌的效果。为了贯彻新课改精神,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力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架设一座沟通4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使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寻规律,在生活中语理想,获得较好的效果。如在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本人提问:“在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减缓背景下,我们中国有没有独善其身呢?玉环有没有受影响?”一提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一个个就说开了,甲同学马上说:“有,广州许多企业倒闭,特别有些鞋厂,玩具厂等,电视新闻时有在播放有些老板因亏损拖欠民工工资而逃跑了,中国外贸严重缩水等。”“玉环今年许多企业倒闭或已停产,并列举了他邻居家的企业,且说租在他家的两名四川人都提前回家”乙同学

15、马上接着说。其他同学也都列举了有关例子,本人于是总结了在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全球化我们应尽量做到趋利避害。通过联系实际的教学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2、对抗式讨论法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 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

16、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 4 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如在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本人设置了对抗式讨论法,正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反方:秦始皇“暴虐,是杀人魔王” 。由此,本人认为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加深了历史知识的巩固和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培养了同学们自学和自己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发挥和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思维不拘泥于课本,锻练了学生的口才与写作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好方式。3、小组合作法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式,更是培养学生合作型人格、提高课堂绩效的重要手段。“合作学习”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加注意了学生的活动,注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课堂活动的主流是学生。合作小组的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合作意愿,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在上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