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原则及发展指向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1395978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原则及发展指向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原则及发展指向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原则及发展指向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原则及发展指向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原则及发展指向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原则及发展指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原则及发展指向(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原则及发展指向 滕春燕 肖静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在我国精准扶贫战略推进过程中, 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教育扶贫中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不仅是职业教育职能特征的重要体现, 还是激活贫困地区经济活力、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满足贫困人口精神需求的内在动力。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 应严格遵循定向、系统、精准、实效的原则, 明确其发展指向。在加快完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措施、提升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的同时, 还要着力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三大转变, 即扶贫方式上要由“输入式”物质扶贫向“造血式”智力扶贫转变;扶贫手段上要由粗放型扶助向针对性扶助转变;

2、扶贫渠道上要由长期性的基础性教育扶贫向时效性强的技能性教育扶贫转变。关键词: 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技术教育; 技术培训; 集团办学; 作者简介:滕春燕 (1978-) , 女, 四川岳池人,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作者简介:肖静 (1978-) , 女, 四川泸州人,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四川广安 638000) 一、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先后经历了生产自救式扶贫、个案扶助式扶贫和经济开发式扶贫三个阶段, 这些不同形式的扶贫工作在各自历史阶段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截至目前, 已经帮助超过六亿的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使我国成为各国公认的对全球减贫贡献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我国

3、持续多年的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主导和影响下, 我国的扶贫工作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集中体现在扶贫实践中, 各级地方政府往往将资助式扶贫作为扶贫的主要渠道。但实际上, 资助式扶贫是一种“输血式”扶贫的落后模式, 难以从根本上帮助贫困者脱贫, 无法解决农村贫困的根源问题及内生机制的造血功能, 导致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 且返贫概率高。为了解决传统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3 年 11 月, 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先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和要求, 并将其上升为我国新一阶段的扶贫战略。“精准扶贫”的内涵很丰富, 其核心的一点是要转变传统的外源性扶贫为内生性扶贫, 即

4、既要“摘穷帽”, 更要“拔穷根”, 后者更为重要。在“拔穷根”的过程中, 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职业教育不仅能够激发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帮助贫困地区完善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附加值, 还能够有效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 优化贫困人口的精神面貌和技能结构, 从根本上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正是因为职业教育能够承担这样的社会职能, 近年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才会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虽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和作用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认可, 但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对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原则、方向和要求认识不深刻, 使得

5、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在具体执行层面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育扶助措施不到位、培训服务下沉不彻底、内容安排不合理等。尽管这些问题并非根本性的, 但它们的存在制约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因此, 有必要通过专门的分析讨论, 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原则及发展指向, 为每一个奋战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一线的人提供更加翔实、具体的指导。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一)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职业教育职能特征的重要体现现代社会, 教育的细分化和专业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 不论国外还是国内, 不同的教育类型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职能已经是全社会的基本共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技术性、应用性为导向的教育类

6、型,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类型而言, 对促进我国劳动人口就业, 推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和影响。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不仅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精准扶贫重大战略决策的内在要求, 也是职业教育自身职能特征的重要体现。第一, 从教育目的来看, 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目标则是为社会生产和服务一线岗位及管理岗位培养实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目的的不同, 决定了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更快、更好地掌握一技之长, 从而使其在就业初期就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 并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第二, 从教育对象来看, 普通高等教育的对象是获得高中学历的

7、毕业生, 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人员;职业教育的对象则按照学历层次的不同, 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种, 中等职业院校只要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就能够进入, 高等职业院校只要完成高中学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人员就能够进入。由于高考的存在, 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比接受职业教育的“门槛”要高得多。因此, 从受众群体上来看, 职业教育占据明显的优势, 在精准扶贫方面更容易取得成效。第三, 从教育内容上看, 普通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大都围绕基础性学科展开, 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兼顾通识教育,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则围绕应用型技术技能展开, 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实操能力的培养

8、。因此, 职业教育更适合急需通过就业获得收入的人群。由此可见, 职业教育本身的职能特征就决定了它能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二)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激活贫困地区经济活力的根本条件我国以往的扶贫工作在策略上都属于外源性扶贫, 即通过国家、社会、地方政府乃至个人主体的资源输入作为主要扶贫方式,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 也没有注意激发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因此, 扶贫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返贫率高的“顽疾”。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总结过去的扶贫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深入研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针对扶贫工作开展的阶段性特征, 制定出的扶贫攻坚新战略。精准扶

9、贫不仅仅是要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作为突破口, 解决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其本质是借助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内生性发展, 再通过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贫困问题。首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的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次, 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农村, 人口素质越来越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 在帮助贫困地区承接制造业迁移、为制造业顺利迁移落地提供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

10、支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 职业教育受众群体广泛、入学门槛低、实用性强, 非常适合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另一方面, 职业院校与企业、社会性培训机构合作进行的各类培训, 具有方式灵活、周期短、时效性强的优势,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 从而整体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 激发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三)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人力资源是推动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 被称为“第一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要素, 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强、可塑性高、潜力无限的优势。欧美地区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历程早已表明, 人力资源水

11、平与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凡是两者相匹配的地区或者时代, 技术就会有明显进步, 产业结构就能得到优化, 相关企业也会获得较快发展;在两者不相匹配的地区或者时代, 产业发展常常停滞, 并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社会问题多发。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崛起, 就与这些地区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很大的关系。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处于开发培育的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 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角度寻求产业经济的突破, 是一条科学之路, 也是一条可行之路。不论是从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 还是从贫困人口的致贫原

12、因来看, 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配置错位都是制约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性因素。因此,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通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促进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既是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一方面可以为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提供性价比更高、也更契合其需求的教育形式, 缩短教育投入与价值创造的周期;另一方面能够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二次开发, 唤醒沉淀的人力资源, 提升现有的人力资源水平, 从而为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四)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满足贫困人口

13、精神需求的内在动力传统的扶贫方式较为注重贫困地区外部经济条件改善和物质资源投入, 试图通过清除贫困人口生活和就业的现实障碍来消灭贫困。但是, 全世界数十年的扶贫实践经验已经证明, 仅仅依靠物质帮扶, 是无法彻底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贫困产生的原因除了种种客观因素以外, 还与贫困人口聚居地区所特有的“贫困文化”密切相关。贫困文化是指贫困阶层所特有的生活方式, 是常年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的集合。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亚文化现象, 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贫困人口聚居的地区。在我国, 贫困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消极无为的人生观、安贫乐道的幸福观、好逸恶劳的生活观

14、、僵化保守的生产观、无谓良莠的消费观、迷信鬼神的世界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等。虽然贫困文化中的很多元素与贫困并无必然的联系, 其中有些文化因子还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合理性, 但在脱贫致富这方面, 贫困人口所秉承并延续的这类文化元素对改变自身和子女的命运、改善自身的经济地位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是起阻碍作用的。现代化第二产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工艺不仅是物化的科学理论和知识, 也是人类先进思想观念和文明成果的结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 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不仅能为贫困地区带来知识和技术, 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还能带来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 从而改变贫困人口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品质, 树立起更加适

15、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为其改变自身以及家乡贫困落后的现状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从根本上克服贫困文化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负面作用。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遵循的原则主线(一) 定向原则随着人力资本理论和贫困文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推动了各国政府对传统扶贫策略的反思和变革。在我国, 精准扶贫战略的制定, 尤其是“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等扶贫理念的提出, 将教育摆在了扶贫工作的突出位置。实际上, 我国扶贫工作的策略由过去的经济开发式扶贫转向精准扶贫, 不仅仅是因为扶贫工作的思想和理念发生了转变, 更有着深刻的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根源。有研究显示, 我国农村

16、职业教育发展对于农村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有直接影响, 农村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年平均回报率约为 9%, 与国际上年平均 10%回报率基本持平, 说明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 广大贫困地区主要集中于“老、少、边、穷”地区, 而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都生活于农村。因此, 要让职业教育服务于精准扶贫, 要让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就必须发展面向连片特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定向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区域定向, 即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面向农村, 针对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发展职业教育。第二, 培养定向, 即农村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特定目标, 选择相应的教育模式, 设置特定的教育内容。(二) 系统原则不论是农村职业教育, 还是精准扶贫, 都是牵涉面极广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 而作为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同样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从系统理论视域来看,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具有典型的复杂开放系统的特征。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