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群体特征及其成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1364876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群体特征及其成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方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群体特征及其成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方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群体特征及其成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方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群体特征及其成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方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群体特征及其成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方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群体特征及其成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群体特征及其成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方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群体特征及其成因 高喜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农学院党委 摘 要: 研究以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 对 111 名大学领导者的教育背景、学术头衔等身份特征进行分析, 发现不同对象群体的学术身份特征在学历、职称、学术成就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校际之间也存在差异;从个人、组织、制度层面分析了学术身份群体特征差异存在的原因;结合深度访谈, 围绕学术身份问题, 对大学组织中学术身份的重要性、高校领导干部学术发展的利弊问题、领导干部的合理选配等进行阐释和探讨。关键词: 高校; 领导干部; 学术身份; 特征; 原因; 作者简介:高喜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农学院党委

2、副书记,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建研究。 (北京 100871) 高校领导干部的身份主要包括学术身份和管理身份。管理身份是指高校领导干部经过授权或选举所具有的职位权力而建构的合法身份, 在我国高校领导干部的管理身份主要指其担任的党委书记、副书记、校长、副校长、纪委书记等职务。学术身份是指高校领导干部“依赖其学术理念、学术领导和学术成就所建构的身份”1, 其中学术成就是其学术身份的主要可识别系统, 包括学历学位、学术专长、学术著作、学术职务、学术地位等。相比较而言, 高校领导干部的管理身份 (或行政身份) 界定比较清晰, 且有明确的分工负责工作领域, 而领导干部的学术身份则因个

3、体的成长经历等不同而呈现差异。本研究通过对地方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统计, 分析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整体特征及不同群体的差异特征;在对部分高校领导干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 对学术身份呈现特征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围绕学术身份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提出建议。一、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群体特征本研究的量化统计样本为分布在某市 12 所地方高校的所有现职领导, 共计 111人, 其中党委书记 12 人、校长 12 人、党委副书记 21 人、副校长 54 人、纪委书记 12 人。在对样本统计分析时, 按照行政系列 (校长、副校长) 、党务系列 (书记、副书记) 两个大的群体, 同时细

4、分为分管教学、科研、后勤基建类的副校长, 以及分管组织工作、学生宣传类的副书记、纪委书记等, 进行有关身份特征的数据对比。研究对象个人信息的资料收集主要通过登录各校官网等渠道, 获取各校公开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简介内容, 采集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出生年月、最高学历、学位授予学科领域、毕业院校及专业、是否有国外留学等经历、任职时间、分管工作、曾任职情况、专业技术职务、研究领域、社会和学术兼职、学术获奖、任职前院校、是否有“985”或“211”院校工作经历、是否有担任专任教师经历、是否有担任学院 (系) 负责人经历、是否有担任职能处室负责人经历等, 共计 23 个信息资料项目。本研究选择与学

5、术身份关联度较高的学历学位、任职经历、学术头衔、学术社会任职、学术获奖等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 学术身份层次整体较高。(1) 高学历。据统计, 111 名校领导中除 1 人为高中毕业外 (军队转业干部) , 其余 110 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 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 93 人, 占 83.8%;具有博士学位的 65 人, 占 58.5%。 (2) 高职称。111 名校领导中, 104 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占 93.7%, 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 80 人, 占 72.1%;博士生导师 37 人, 占 33.3%。 (3) 高知名度。有 61 人在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学术专门组织兼职, 占

6、 55%。如在中国高教学会学术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组、教育部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各类学会、研究会、协会中兼职。 (4) 高学术成就。有 42 人曾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类奖项, 占37.8%。如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2. 学术身份特征呈现群体间差异。(1) 学历差异。统计结果显示, 校长、副校长群体的学历层次, 明显高于党委书记、副书记群体。12 名校长均具有博士学位, 占 100%;12 名书记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9 人, 占 75%;副校长群体 54 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 59.2%, 副书记群体21 人中具有博士学位

7、的占 42.8%;纪委书记群体 12 人中仅有 3 人具有博士学位, 占 25.0%。副校长群体及副书记群体中, 不同分工的次群体, 学历层次亦存在明显差异。分管本科教学、学科建设的副校长群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 91.7%, 明显高于分管其他工作 (财务、网络信息、基建后勤、校友会等) 的副校长;分管基建后勤的副校长群体学历层次最低, 具有博士学位的仅为 16.7%。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群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 72.7%, 明显高于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群体 (18.2%) 。 (2) 专业技术职务差异。统计显示, 党政正职具有较高的学术身份。12 名校长均为正高职称 (教授) , 12 名党委

8、书记有 10 人为正高职称 (教授 6 人、研究员 4 人) 、2 人为副高职称 (副研究员 1 人、高级政工师 1 人) 。校长、副校长群体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占 84.8%, 明显高于党委书记、副书记群体 55.6%。纪委书记群体的专业技术职务最低, 正高职称占到 33.3%。党委书记、副书记群体 45 人中, 有 22 人的学术科研领域为教育管理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职称为教育管理研究系列、政工师系列等, 其学术研究领域并非所在学校的主流学科领域。 (3) 学术声誉差异。本研究将大学领导者的学术及社会声誉比较, 主要体现在国家各学科 (专业) 委员会、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等学术团体

9、中的参与、任职情况等方面。统计显示, 校长、副校长群体在校外社会及学术团体中兼职现象比较普遍, 约三分之二的人员具有 3 个以上的社会兼职。校长、副校长群体有社会兼职的比例 (69.7%) 明显高于党委书记、副书记群体 (33.3%) 。在上级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兼职数量有明确规定之前, 有的大学校领导兼职最多达到 14 项。 (4) 学术成就差异。本研究的学术成就比较, 主要体现在国家级、省部级、相关行业领域内等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等方面。统计显示, 校长、副校长群体学术成就明显优于书记、副书记群体。如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 校长、副校长群体 (66 人) 中有31 人, 占 47.0%;

10、书记副书记群体 (45 人) 中有 11 人, 占 24.4%。 (5) 学术经历差异。校长副校长群体中, 80.3%的人有担任专任教师的经历, 57.6%的人曾担任过学院 (系) 院长 (主任) , 具有管理基层教学单位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有 63.6%的人员曾在学校职能部门担任过负责人。书记、副书记群体除有职能处室负责人经历的比例较高外 (占 75.6%) , 在具有专任教师经历、有学院 (系) 院长 (主任) 经历的、有国外访学留学经历的人员比例, 均明显低于校长、副校长群体。3. 学术身份特征呈现校际间差异。一是办学层次较高院校, 其领导群体的博士学历、正高职称比例相应较高。如其中某

11、大学为该市唯一列入国家“211”建设高校, 领导班子成员全部为博士学历、正高职称;其他几所名称上称谓为大学的高校, 具有博士学历、正高职称的人员明显高于名称为学院的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 大学和学院的办学标准是不同的, 其班子成员的选拔配备, 均要考虑与大学办学定位、建设发展相适应的管理能力、学术声誉等方面的要求。二是学校领导群体学历及职称层次不高的情况主要集中在教学型院校。如几所称谓为学院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博士学历的不足 50%, 正高职称比例为 50%-60%;且无高级职称的人员也主要分布在这几所高校。个别高校领导群体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失衡。4. 学术身份特征呈现个体间差异。(1)

12、 非主流的学术群体。111 个统计样本中, 虽然 104 人具有正高或副高职称, 但其中 32 人 (占 30.8%) 职称为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 并不是高校的主流学科研究方向, 他们的研究领域与主流学科研究方向的交集较少, 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考核管理等方面要求标准不一致, 学术成就方面一般没有硬性的量化要求, 某种意义上, 这部分人群是高校具有高级职称、但处于非主流的学术群体或准学术群体。 (2) 部分领导干部存在学术缺欠。111 个统计样本中, 有 7 人 (党委副书记 2 人、副校长 3 人、纪委书记 2 人) 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无专门的学术领域,

13、 其中 2 人为部队转业干部安置, 3 人为从市级机关 (机关只有干部职级, 没有职称) 调任高校工作, 与拥有院士、教授、博导等学术身份的其他校级领导干部相比, 学术身份特征落差较大。二、学术身份特征存在群体差异的成因分析1. 个人层面因素。(1) 教育经历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领导干部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个人的学术发展、学术身份的建构越有利。调查数据显示, 校长群体中的校长及主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具有博士学历的占 94.4%, 该群体基本都是学术与管理的“双肩挑”领导干部;而分管基建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具有博士学历的仅占 16.7%, 该副校长群体基本专职行政管理, 只有个别成员兼有学术工

14、作。 (2) 工作经历的影响。从现任职的大学书记、校长的工作经历看, 领导干部在担任校院两级领导岗位前的工作性质与学术身份群体特征差异密切相关。校长及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群体中绝大多数长期从事一线教师工作;书记、副书记群体中多数长期从事基层管理或职能部门管理工作;部分领导干部长期在政府机构、部队等非高校工作, 进入高校后, 形成与其他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的差异特征。(3) 任职经历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双肩挑的校级领导干部多数有在学院、职能部门担任与学术活动关系密切的如学院、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 (院部) 等教学单位或职能部门负责人职务的;非双肩挑领导干部及书记副书记群体中, 多数有

15、在党政职能部门任职的经历, 少数人担任过与学术活动相关的职务。 (4) 个人抉择的影响。除组织、制度、机遇等因素外, 个人的价值取向、决策选择、精力付出等也影响了个人职业发展的不同走向以及学术研究成就的差异。如 1位具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头衔的大学校长, 在担任各级管理工作以来, 学术科研一直没有间断, 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多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一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些领导干部从事管理工作后, 因工作需要及个人因素等, 主动或被迫选择减少或完全放弃了学术工作。2. 组织层面因素。(1) 办学层次的

16、影响。由于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历史等方面的差异, 高等学校呈现办学的分层现象。名称上, 有的高校称为“大学”, 有的称为“学院”;结构上, 有的为综合型大学, 有的偏重某一行业领域或称单科型大学;类型上, 有的为研究型大学, 有的为应用型大学;投入上, 有的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 有的未列入各类重点建设高校, 等等。高校领导干部学术身份特征校际间的差异, 基本与高校办学的分层现状相符, 并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延续性。如某列入国家“211”建设的高校, 9 名领导班子成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均为正高职称, 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相比较, 另几所称为学院、立足行业办学的高校, 具有正高职称的约占班子成员的半数, 具有博士学位的不足 50%。 (2) 任务分工的影响。目前高校领导成员的内部分工, 除书记、校长各自全面负责党委、行政事务外, 其他成员的分工大体分为党务分工 (组织、干部、统战、老干部、工会、宣传、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纪检监察等) 和行政分工 (教学 (本科、研究生) 、科研 (学科建设) 、招生就业、国际合作、产业开发、基建、后勤、财务、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