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讲评(江西2)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364339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讲评(江西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试题讲评(江西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试题讲评(江西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试题讲评(江西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试题讲评(江西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讲评(江西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讲评(江西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10 页 高考试题讲评(江西 2)【教学目的】:研究高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教学重点】:语言运用、文言文阅读【教学难点】:阅读题的推断问题过程:第 II 卷四、 (24 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译文】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译文】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

2、无 邻,荒居旧 业贫。雨中黄叶 树,灯下白 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 。【注】蔡家亲:表亲。(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 第 2 页 共 10 页 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 分)【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

3、,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 ,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 ,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 ”,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 ,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 ,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4、。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 。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 ,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 第 3 页 共 10 页 更深化了,更突出了。

5、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 “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

6、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 、 “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15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 (5 题限选 4 题) (8 分)(1)中国现代小说发轫于 时期, 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是 。(2)爱而不见, 。自牧归荑, 。 (诗经邶风静女 )(3)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杜甫在登岳阳楼诗中

7、,集中抒发自己老病孤独,身世之悲的两句是 , 。(5)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 第 4 页 共 10 页 烟波, 。 (柳永雨霖铃 )【答案】 (1)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 五四 时期。 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诗经邶风静女 ) (3)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才 ) (4)杜甫在登岳阳楼诗中,集中抒发自己老病孤独、身世之悲的两句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 雨霖铃 )五、 (21) 阅读下面

8、的文字,完成 16-19 题木车的激情张炜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过迅捷后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

9、。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 木车的激情”。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 ;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 第 5 页 共 10 页 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 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 “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个阶层

10、诉说她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贺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这是一首长大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

11、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京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 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第 6 页 共 10 页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

12、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 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 这样 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

13、走向自己的觉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 ,有删改)16 “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 分)【答案】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 ,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 分)【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解析】现代文阅读中文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如果这句(段)话在开头,一般思考:开篇点 第

14、 7 页 共 10 页 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18、联系全文,概况本文主旨。 (6 分)【答案】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 分)A. 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地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B. 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

15、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C. 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D. 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E. 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答案】A C【解析】B 项错在“全面” ,文章只是选择“木车”一个侧面来反映孔子的一生,不可能全面。D 项错在“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作者说“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是说论语作为文字的功能,文章更强调孔子的行动的巨大影响力。E 项错在强调科技对人的制约,而没有 第 8 页 共 10 页 注意到人主观上“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六、 (9 分)20、将下面 3 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 (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 (4 分)王力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