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总体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363603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杭州市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杭州市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杭州市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杭州市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市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总体规划(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杭州市总体规划前言杭州市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年)于 1978 年 7 月开始编制,1983 年 5 月 16 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该规划对指导杭州市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适应跨世纪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建设部的要求,从1993 年 8 月开始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自 1996 年 4 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萧山、余杭的六个乡镇共 253 平方千米用地划入杭州市区后,加快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1998 年 9 月报省政府审查,2000 年 3 月经省政府审查同意后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2000 年 9 月国家建设

2、部会同有关部、委、办、局完成了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年) 的审查,并于 2001 年 1 月 10 日将审查意见和批复代拟稿报国务院。2001 年 2 月,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市区行政区划作了重大调整,将原萧山、余杭两市“撤市设区”,划入杭州市区的行政区范围,使杭州市区面积从 683 平方千米扩展到 3068 平方千米。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和建设部要求杭州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情况重新修编并上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本轮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年)的编制工作开始于 2001 年 1 月,先进行了总体规划课题研究(6 个) ,又编制了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3、(20012020 年)纲要于 2002 年 5 月 9 日通过建设部专家组审查,9 月完成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年) 成果,10 月经杭州市人大十届三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上报浙江省人民政府;2003 年 2 月通过浙江省城市规划审查联席会议审查后报省政府,6 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查通过后,10 月上报国务院审批;2004 年 7 月根据建设部及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审查意见,对规划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完善和补充,并于 2004 年12 月 29 日以杭政函2004170 号文,将修改后成果上报建设部审议; 2005 年 5 月建设部专家组对总体规划成果进行了审查;2006

4、 年 1 月 20 日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第 31 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根据部际联席会成员单位的有关意见,对规划又进行了相应地修改,于 2006 年 8 月将修改后的成果上报建设部,2006 年 12 月 4 日建设部第 111 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2007 年 2 月 16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 号) 。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明确了由“西湖时代” 走向“ 钱塘江时代 ”的发展方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为杭州市到 2020 年

5、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国务院关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719 号浙江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要求审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年) 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2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年2020 年) (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杭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完善

6、城市功能,逐步把杭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三、有序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在总体规划确定的 3122 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要以杭州主城为中心,以钱塘江为轴线,加强江南、临平、下沙等三个副城和外围组团建设,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的空间布局。逐步完善主城功能,迁移工业企业,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对萧山、余杭等城区及各类开发区要加强统一规划和管理,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和设施共享,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村镇建设要与城市布局相协调,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四、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到 2020 年,城市常住人口

7、要控制在 405 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 400 平方公里以内,具体规模要与你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要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防止人口规模盲目扩大。根据杭州市环境、资源的实际条件,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重视集约和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相协调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在内的公共客运服务系统。统筹规划和建设城市给水、排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

8、施。充分重视城市防灾工作,加强大型防灾骨干工程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包括防洪、防潮、抗震、防治地质灾害、消防、人防等在内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城市发展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道路,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好城市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城市。逐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实施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提出的各类环保标准限期达标。加强城市综合环境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促

9、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保护余杭西北山区、萧山南部丘陵山区、西湖西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加强钱塘江、苕溪等流域的污染控制和西湖、主城内河的综合整治。七、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功能要以人为本,创建宜居环境。切实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要将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保障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给规模、区位布局和相关资金投入。根据城市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稳步推进危3旧房改造,提高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八、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要根据杭州市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遗产紧密结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对历

10、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要按照总体规划要求,保护好“三面云山一面城” 、 “城湖合壁 ”的城市景观,维护旧城的基本格局,严格限制随意拓宽道路。严禁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新建、扩建有碍景区保护的建筑物,严格控制周边建筑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保持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要加强对清河坊等历史文化街区,良渚文化遗址、临安城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九、严格实施总体规划 。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城市管理要健全民主法制,坚持依法治市,构建和谐社会。 总体规划是杭州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要结合国

11、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实施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建设时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各类开发区在内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市级城市规划管理权不得下放。加强公众和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遵守城市规划的意识。驻杭州市各单位都要遵守有关法规及总体规划 ,支持杭州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共同努力,把杭州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杭州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认真组织实施总体规划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你省和建设部要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一、规划期限与城市规划区范围1、规划期限近期:20012010 年;远期:

12、20112020 年;远景:展望到 2050 年左右。2、城市规划区范围(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杭州市区和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五个县(市) ,总面积 16596 平方千米。(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杭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和水源保护区,其中市区含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萧山、余杭等八个城区,面积为 3068 平方千米;水源保护区涉及富阳市的部分临江地区,面积为 54 平方千米;总面积为 3122 平方千米。二、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1、城市性质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2、城市发展目

13、标经过 20 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三、市域城镇体系1、战略目标:以市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市)城为依托,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4为基础,开放、高效、有序、协调,富有持续竞争力的市域城镇体系。2、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市域户籍人口现状(2005 年,下同)为 660.45 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 715 万人和 820 万人左右;常住人口现

14、状为 750.7 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 815 万人和 930 万人。城镇化水平现状为 62.1%,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 70%和 84%左右。3、城镇等级职能结构:市域内形成市域中心城市(1 个)-县(市)域中心城镇(5个)-地方中心城镇或城市组团(18 个)-一般建制镇(60 个)四个等级。4、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市域形成“一心二圈、三轴二连、一环多点”的城镇布局结构。5、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交通、给水、排污、电力、电信等市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协调,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适应城镇布局规划要求,建立布局合理、使用充分、服务高效的城乡社会设施体系;加强生态建设

15、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风景资源保护。四、城市规模与布局结构1、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市区常住人口现状 530 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 570 万人和 650万人;市区户籍人口现状 409.52 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 450 万人和 530 万人;市区城市人口现状 313 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 362 万人和 445 万人,其中中心城区现状293 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 336 万人和 405 万人。(2)用地规模:中心城区现状 256.53 平方千米,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 305 平方千米和 370 平方千米以内;六大组团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 22.9

16、8 平方千米和 30.98 平方千米以内。2、城市布局结构(1)城市发展方向: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2)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3)组团职能与用地功能组织 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主城:由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及江干区西部组成,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中部、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北部以工业、仓储物流区为主,东部为交通、市政设施区,西部为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