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360389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姓名:任启帆 学号:0201120134中国建筑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自先秦到 19 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中国建筑艺术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作为建筑文化深深影响着国人的心理、习俗和风尚,更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作为中国艺术、文化、思想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建筑在古老而悠远的东方大地上, 以其规划严整的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而迥异于西方, 墨家、道家和儒家美学观铸就了中国建筑的群体和谐性、组合内向性、阴阳融合性的三大特点。一、群体的和谐性从古代都城、宫殿、坛庙、寺观、陵寝,在选择风水宝地时,注

2、重地势的“美”与“恶” ,以天然的美为最好,这种自然的美,就是井然有序的和谐。从皇家园林以至民居的组群建筑,无不体现着群体建筑的和谐性。中国建筑对群体和谐可谓情有独钟,在设计布局上特别重视群体和谐的有机构成和端方正直, 着意于构筑群体组织有序的建筑之美。这种建筑和谐之美,体现在人为建筑与周围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再次前提之下追求建筑与建筑之间和自身的和谐美。清代陵墓就非常注意建筑物与大自然的和谐。以横向的山脉作为天然屏障,使陵寝的背后呈现气势磅礴的背景,各条排水渠道都随之自然,在水沟边砌石,架桥,在小山包上建殿宇,独具匠心。帝王陵墓还能突出中心,如孝陵在中央,两旁分别是景陵、裕陵等陵墓。进入陵区,

3、先是稀散的建筑,越接近地宫,建筑越密凑,从南至北,有疏而密,整个陵区无不是群体和谐美的体现。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许多古代陵墓建筑、寺庙、村庄等多不胜收的成功例证, 大多都是风水理论指导下的营构佳作。除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外,建筑群本身也应该是和谐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如殿、亭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同时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这种规格化已达及至。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为陪衬时,形体不会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较平淡,但若作为主体,则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宫殿中单体建筑的式样并不多,

4、但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各个单体建筑显示了自身在整体中的独立性格,也体现了各个单个建筑的群体和谐性。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

5、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二、组合内向性中国古代城镇空间,向以布局规整著称,然而它布局上显示的智慧并无宗教上的神秘意义,它的文化背景是集权人政、井然有序的布局体现了组合内向性。其核心是内向的思想,所谓“道一以贯之” 。一统起来这后是分等、分级、分铁序、分四方、分先后、分左右。作为城市空间最基本的构成单元的四合院式住宅,采用对称布局,中间高两侧低,内院大外院小,门窗向内,外墙封闭,其伦理功能极其明显易见,自成一统的内向性。以同形的单体求得建筑间的协调,获取整体的和谐。坊或胡同的形成乃是个体的封闭建筑组成的

6、高一层次的城市封闭单元。坊和胡同的居住形式体现了人们的自然心理需求和守望相助的关系。从建筑组合内向性的本质上反应了由国礼制文明所带来的内陆防范型社会本质。中国古代城镇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城墙,从城镇空间艺术的角度来看,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即战争的存在,同时也反映了农耕民族特有的内聚防御的心理状态。从视觉形象上造成围合感,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了中国古代城镇的视觉标志。城墙最初的功能自然以防御和保护统治阶级为目的,以后又有了“守民”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提高及人们的审美要求,城墙的建造不仅从功能上得到完善,如翁城、水城等,其艺术造型上也逐渐发展并完善,城墙上的防御设施:女墙

7、、矮碟、敌楼包括排水等既又符合一定的审美标准,其整体所形成的韵律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我们今天可以从保留下来的实物当中领略到作为一种视觉标志所形成的一种封闭、内向及韵律感。这不仅仅出于防御的功能的考虑,而且已经有相当的象征意义和一种隐藏的秩序“礼”的框围。总之,中国古代城镇空间具有整体性的特质,这种整体性体现出内向、封闭的空间模式及内聚防御的社会心理状态,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组织结构中的“礼制、秩序”以及各构成要素在整体中所反映出的城市文化及理性的空间符号特征,即:四合封闭,统而为一,秩序井然,等级分明。三、阴阳融合性明堂、辟雍、坛庙、宗祠等礼制性建筑,每一种型制都具有特殊的含义,在阴阳观念、风水

8、意识等指导下,充分运用数理的象征手法,在设计营构上追求群体空间有机统一的整体和谐的境界。从总体到细部,从建筑型制到构图作法,莫不表现出一种寓意深刻的数理关系,从而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古典模数理论,在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大放异彩。如礼记明堂型制: ”明堂之制,周旋以水,水行左旋以象天,内有太室象紫宫,南出明堂象太微,西出总章象玉潢,北出玄堂象营室,东出青阳象天市。 ”这种喻义天象的艺术构思可谓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至于“左祖右社”的建筑型制,更是作为立国之标志,天下之象征。天坛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祭天祈年之所,主要建筑为圜丘和祈年殿,圜丘各部分构造取数为阳、为九与九之倍数,由

9、于采用同一种数差“语汇” ,使建筑形象节奏明晰、浑然一体。圜丘、祈年殿铺排于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四周围以两道矮墙,拓展了空间,又在祈年殿前置一狭长庭院,与后面之大庭院形成尺度悬殊的空间对比,使祈年殿的尺度更显高大。天坛以“天”为主题,平面取圆形,充分表达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无论其数理构图的比例,还是群体组合的手法和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圜丘作为“空间的建筑” ,祈年殿作为“时间的建筑” ,整个天坛就是一座反映东方宇宙时空观念的哲学建筑。如果说儒学规范对宫殿、都城、陵寝、坛庙等礼制性建筑的影响,主要是强调建筑的伦理秩序和功能,灌注着坚固的理性精神,表现出的是一种阳刚之气的“大壮之美”;那么老庄风神对园林建筑的影响,则更强调建筑中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充盈着多姿的浪漫情怀,体现出的是一种典型的阴柔之美。 “大壮之美”和“阴柔之美”体现了阴阳融合性。中国古典建筑无论是富丽堂皇的宫殿,还是朴素雅致的民居,无论是严肃宏伟的佛教建筑,还是曲径通幽的园林小道都处处流露着中华文明。这种美学情怀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中国古人在群体和谐性、组合内向性、阴阳融合性构建了中国建筑的辉煌,而在当下瞬息万变的中国城市中,这种温暖、质朴的建筑特点无疑也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着思路和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