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358441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 内容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本文就在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探讨,力图通过对比和实证的方法说明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高效性,并提出了在实践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展望思考。关键词 大学生民族精神实践教育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

2、撑,也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全过程。高等教育承担着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必须以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既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又有民族自尊和爱国精神的栋梁之才。本课题旨在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出发,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本课题重点是在上海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效的途径。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具体运用调查法、案例剖析法、个别访谈和

3、学生座谈法、教育活动全息观察法等方法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如何从社会要求和各个层面的实际出发,探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优化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近十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十六大报告对民族精神作了精辟的界定;而自 1994 到 XX 十年间党中央先后发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994)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1)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三个重要文件,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4、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文件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作了深刻的阐述,视之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并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为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彻民族精神教育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的要求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是青年的佼佼者,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是未来社会的精英,他们负有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任重道远,是继往开来的一代,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高尚的品格和浓厚的爱国情感,而这一切又有赖于学

5、校教育。大学生处在人生转型期,因而高校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茁壮成长十分重要。2、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全球化为人类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技术等的交流和互通创造了条件。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在现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情况下得到发展。但全球化并非一个自然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和破坏,民族国家的主权被削弱,普遍遇到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危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交流的频繁,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矛盾和冲突相对激烈,这不仅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而且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会造成他们思想上的迷茫和混乱

6、。因此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励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立志报效祖国无疑是有益的。3、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条件。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而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尤显重要。4、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克服市场经济负效应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引起人们心

7、理和行为的变化。经济交往中的原则反映到社会生活中来,导致人们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上发生严重倾斜,这必然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使得少数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贫困”现象,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高校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培养他们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克服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负效应,并形成生气勃勃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校园规范。(二) “以爱国成才”为主旋律的民族精神教育实践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因而民族精神应当是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是在实践中发展的。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教育融入实践中,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民族精神,增强、升华民族情感。、以理论学习构筑大学生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得以生存、繁衍、延续、发展和壮大的命脉所在,是我们民族的主心骨。大学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全面贯彻这一精神。在大学众多的课程中, “两课”无疑要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这是“两课”的性质和定位所决定的。在“两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历史文化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党的优

9、良传统和作风,将个人利益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和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视作自己的神圣职责,自觉克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中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上海各高校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在“两课”改革和建设中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尤其是为了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达到知、信、行的统一, “两课”教师们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结构的调整、教材的编写、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的改进以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充实了民族

10、精神教育的内容。我校等高校在“两课”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普遍采用多媒体设备,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将理论发展的最新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得民族精神教育常讲常新。上海各高校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尤其是党员学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形成了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生动局面。各高校于 1995 年后,相继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 。目前各高校学生邓研会、 “三个代表”研究会等学习型社团有 260 余个,会员总人数超过 3 万。大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理论社团,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先进文化构筑自己的精

11、神支柱、树立崇高的价值观,从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例如我校历史系就开展了让同学们走上讲坛,为大家上时事政策课的“时事论坛”活动,这种新颖的活动方式使得同学通过“自学自讲”锻炼了自身的理论学习能力,提高了自身政治素养,真正做到了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受到很多同学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主题教育是有效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方法,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是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各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实际举措,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最深刻的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发挥爱

12、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依托各种教育基地,以各种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为契机,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大学生广泛参与。特别是要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好,使大学生在自觉参与中了解、熟悉、感受民族精神,理解、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在参与活动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诚实守信也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各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我校一方面在本科生中倡导“诚实履历” ,做到个人履历不掺假、不掺水,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另一方面,在研究生中开展了学术道德大讨论,从规范学术道德、拒绝学术腐败入手,要求研究生“欲求学问,

13、先学做人” ,在新世纪新的育人环境下,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2、以实践活动体验升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长期潜心地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大学生长期主动地参与配合,以做到主导教育与自身塑造的有机结合。上海高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实践需求,如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征文活动、辩论赛,组织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高水平的人文讲坛和科学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各种下乡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先进的厂矿、企业、农村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强民族精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大学生

14、人文艺术修养的重要渠道。上海市教育党委和市教委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整整十年。十年来,上海各类艺术团体纷纷进入大学校园,使大学生能够欣赏到民族的高雅艺术,这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情操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大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民族自豪感。此外,各高校的艺术团体、学生社团立足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需求,开展了缤纷妍丽的艺术活动,成为全市高雅艺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从书本和纯理论转向活动和实践,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每年暑假,高举“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团”大旗的学生们纷纷走向社会,走向“老、少、边”地区,把自己的青春和

15、理想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胸怀祖国、服务社会的壮志豪情。我校大学生们通过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开展了诸如民工子弟作文比赛、 “快乐助苗”及社区夏令营等各种活动,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意志与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此过程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未来的竞争,是国民的竞争,是文化创造力的竞争。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而是高校德育中一项长远而持久的任务。高校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应该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

16、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高校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创造有利的氛围,整合、开发校内外德育资源,拓宽民族精神教育途径,从而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时刻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染。(一)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德育资源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民族精神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民族精神教育放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不仅要抓好第一课堂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也要重视在第二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统筹安排。把第二课堂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以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在连续性和外在广延性,同时重视施教对象的层次性,把握好政治理论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性和导向性,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要加强对第二课堂建设的领导,提供必需的设备、场地等,选派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导师,甚至亲自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积极营造全校都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