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358392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在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在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在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在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于 2001 年 2 月在三校合并中诞生的江南大学,已经走过了一年多的历程。一年多来,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实现了三校实质性的融合,为召开江南大学首次党代会打下了较好基础。经教育部党组和中共江苏省委同意,无锡市委批准,江南大学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召开了,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总结党委工作,分析新时期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动员全体共产党员、全校师生员工,实践“三个代表” ,加快我校的改革发展。现在,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2、党委工作的回顾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三讲”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我校合并办学的基础我校办学,历经百年。从 1902 年始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到 1928 年组建的中央大学,直到 1949 年的南京大学,记载着中国高等教育艰难发展的历史沧桑。1952 年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以及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先生于 1947 年创建的江南大学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成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并于 1958 年东迁无锡扩建成无锡轻工业学院。在此后的发展进程中,无锡工业专科学校部分专业、无锡纺织工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纺织分院、无锡纺织职工大学等先后并入,于 1995 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去年

3、2 月 13 日,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江南大学,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此前,原无锡轻工大学于 1995 年 1 月举行了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原江南学院于 1999 年 11 月举行了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原无锡教育学院于 1997 年 5 月举行了第一次党员大会。会后,三校党委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时代潮流,根据大会所确定的工作目标,抢抓机遇,求真务实,积极推进学校改革,三校教育事业都迈出了强健的发展步伐。无锡轻工大学,艰苦创业,敢于争先,在全国轻工高校中率先更名大学,并跻身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4、中,成为了教育部直属院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 “中国轻工总会精神文明单位” 。江南学院,在改革发展中,自强不息,稳步提高办学层次,完成了从专科向本科层次的转变,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无锡教育学院,坚持“以师为本、主动适应、主动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格局,并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办学层次,基本实现了师范专科向师范本科教育的转变。三校党委均完成了预定的工作目标,为三校合并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也为学校的更大发展,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2000 年下半年,在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具体指导下,三校领导班子同步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发动

5、和依靠党内外群众,按照“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措施,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为顺利实现三校合并以及新的校、院(系)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诞生的江南大学,实现了学科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为学校在新世纪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作为教育部、江苏省、无锡市共建的教育部直属院校,我校必将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二、三校合并初见成效,学校事业全面发展三校合并一年多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事业的发展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第一,

6、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认真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确立了“十五”期间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方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推进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取得了良好成绩。校、院系两级领导班子抓好中心组学习,加强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促进了思想的统一和认识的提高,在三校合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上,党员干部以及广大师生体现了服从大局

7、、支持改革、齐心协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风貌。第二,三校整合工作顺利推进。遵循“维护稳定,积极融合”的方针,按照办学主体、领导班子、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五统一”的要求,分别轻重缓急,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平稳过渡和正常运行。为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学科互补及学科群建设,进行了院系的调整,设置了 18 个专业院系和 4 个不同类型的办学机构。贯彻精简高效原则,实行了“条块结合”的校区管理模式,组建学校党政管理机构 16 个,成立了后勤、产业两大集团,机关管理人员较合并前下降了 24.4%。到目前为止,全员聘任工作基本完成,达到了教育部关于

8、高校各类人员结构比例的要求。第三,制定学校教育事业“十五”改革发展规划。先后召开“江南大学 21 世纪前十年发展战略研讨会” 、老领导咨询会、专家教授、民主党派、教职工代表座谈会,集思广益,制定了学校教育事业“十五”改革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五”期间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为:“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工理文交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先进水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特色学科国内领先的教学研究型开放式多科性大学;通过不断创特色、上水平、求发展、增实力,力争在本世纪中叶或更长些时间内,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大学。 ”第四, “

9、211 工程”一期建设,通过了教育部评估验收。全面总结学校“九五”期间“211 工程”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211 工程”一期通过了国家立项和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验收,为二期建设的启动创造了条件。通过重点建设,学校学科水平明显提升,在新一轮“国家级重点学科”评审中, “发酵工程”保持了国内领先的地位, “食品科学”也成为了国家级重点学科。通过并校整合,学科互补,一批新学科点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新一轮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工作也在抓紧准备。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通过“” 、 “太湖学者”计划的实施,加大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通过实施“百名博士”培养计划、 “百名教授”建设计划

10、,加强人才培养的目标管理,师资队伍的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第五,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着力提高办学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围绕教学中心,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召开了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贯彻教育部 2001 年 4 号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格局,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积极创造条件扩大研究生培养人数,在校研究生数已突破 700 名,比上年增加 48%。同时,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探索与社会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的途径和方式。努力加大教学投入,加快学校实验条件改善和校园网升级改造。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从加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入手,重点抓教学质量的提高,

11、加强了教学的督导和质量监控工作,注重教学的改革和教学的研究,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第六,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发展。着眼于加强学校科技与社会经济的结合,抓住争取“十五”科研立项的契机,积极申报重大项目,获得包括国家级、部省级科研攻关项目 57 项,并实现了承担国家“863”项目零的突破。在科技成果转让的项目数和到位经费量等方面有较大幅度增加。经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项目超过 20 项,发表和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和专著,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更加活跃。组建了江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与市政府合作建立了省级大学科技园。重视产学研结合,努力拓展学校的服务功

12、能,强化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成立江南大学董事会,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第七,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制定实施了以岗位聘任、岗位管理、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原三校校办企业及有关单位进行了清产核资和财务审计,建立起了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实现了学生宿舍管理体制的转变,利用社会力量办教育,缓解了扩招后学校资源紧张的矛盾。加强规划管理,搞好基本建设,一批重点基建项目按时完工,投入了使用。第八,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学校稳定。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德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

13、内容,强化“两课”主渠道,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教育,广泛开展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批判“功”的活动,继续认真开展了大学生“双学” 、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又一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学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活动优秀组织奖” 。结合校区建设,注重了学校的形象设计和校园人文环境的营建,重点抓好管理干部的“政德”和中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奉献协作”的精神。及了解师生员工思想动态,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视新形势下的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加强了综合治理的责任制。第九,密

14、切联系群众,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着力抓好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巩固“三讲”教育成果,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制定实施了校级领导班子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 ,制定实施了中层干部聘任制、任期制、责任制,干部聘任较好地与定岗定编和机构整合相结合,与干部制度改革相结合,与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新老交替相结合,增强了各级干部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促进了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落实和管理重心的下移。加强新时期党的组织发展工作,认真开展对建党积极分子培训,重视在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知识分子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加强了以党风廉政建

15、设责任制为主的制度建设,提高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第十,抓好统战群团工作,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实施了党员校领导联系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民主座谈会等制度。完成了三校民主党派的组织整合。党委制定了关于在新形势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和加强工会工作的实施意见 ,召开了校首届教代会暨工代会,重点审议了学校“十五”规划和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的思想和生活,积极发挥老同志和关工委的作用。加强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召开了首次学代会和研代会,指导团组织围绕党的工作中心,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全面成才。成立了校科协,促进了学校科技工作与经济

16、建设、社会发展的联系。三、总结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位代表、同志们,站在世纪的始端,我们高兴地看到,三校合并以来的工作取得了预期的进展,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为之振奋,学校教育事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教育部和江苏省、无锡市的领导,向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向为学校发展作出了贡献的全体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决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学校工作的全局,是党和人民赋予学校党委的历史使命,也是学校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前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牢记办学宗旨,不辱历史使命,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目标不放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