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356930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 以及家具描写几案人们常把几案并称,是因为二者在形式和用途上难以划出截然不同的界限,几是古代人们坐时依凭的家具,案是人们进食、读书写字时使用的家具,其形式早已具备,而几案的名称则是后来才有的。关于几和案的实物,从考古发掘情况看,自战国至汉魏的墓葬中,几乎每座都有出土,有铜器、漆器、陶器等多种质地。从种类上来分,案的种类 食案、书案、奏案、毡案、欹案。几的种类 宴几、凭几、炕几、香几、蝶几、花几、茶几、案头几。由此可知,几案的样式之多,且又各有各个用途,在厅堂殿阁的布置上,和其他家具一样,也各有其特定的规案明乌木边花梨心条案 说明: 高 81.5 厘米,长 111.5 厘米,

2、宽 28 厘米案面乌木攒边,镶独板花梨木心。直牙条,小牙头,扁方腿,两侧腿间安横枨,腿及横枨均四面打洼,前后打大洼,两侧打小洼。腿部四个棱角作混面线,混面与打洼线结合处作双打洼细皮条线。直腿外撇,侧脚收分,正面跑马叉和侧面跑骑马叉明显可见,显现了明式家具的特征。 明铁梨象纹翘头案 说明: 长 343.5 厘米,宽 50 厘米,高 89 厘米此案案面用厚度近 10cm 的独板制成,连同两端翘头系一木连做。直牙条,牙头做出卷云纹曲边,雕象纹,象鼻微卷,两象合之又似下卷的云纹。牙头以夹头榫结构与案腿相连。案腿素混面,侧腿间安挡板,用厚材透雕出大朵垂云,居中悬挂,四角镶云纹角牙。足下带托泥。为减少器身

3、重量并保留看面的厚度,案里挖出凹槽,槽内有阴刻“崇祯庚辰仲冬制于康署”款。据此得知此案制成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 年) ,款识应为当时的主人购置时所刻的纪念款。康署为今广东省德庆县。此类大案造型浑朴凝重,存世较少,而带年款者更少,对研究明代广东家具的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明铁梨螭纹翘头案 说明: 高 90 厘米,长 363 厘米,宽 68 厘米案面两端翘头,面下直牙条,腿、牙头、案面间用夹头榫结合。牙条两端雕相对的回纹,牙头作卷云形。直腿外撇,两侧腿间安插挡板,透雕螭纹。大型翘头案一般摆设在正厅正中或宫殿内两侧山墙下,为陈放大型陈设品而用,与平头案相比更具装饰性。此案造型古朴,纹饰流畅,端

4、庄稳重。清康熙填漆戗金花卉纹炕案 说明: 高 39 厘米,长 160 厘米,宽 30 厘米案面两端鳅背圆翘头,壸门式板腿。案面开光内为红色钱纹锦地,雕填茶花、蝴蝶和洞石。开光外为红万字方格纹锦地,雕填牡丹、葵花、荷花、茶花四季折枝花卉。案板边沿和腿部均戗金双勾红线,填彩暗八仙纹、戗金流云,散布折枝花卉纹。左右板腿里外均以彩漆雕填缠枝勾莲纹。红色漆里,刻“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此案原贴有 “寿康宫在帐”字条,说明此物曾陈设于寿康宫。寿康宫为皇太后、太妃的居所。此物为康熙时宫廷制品。清乾隆杉木包竹黄画案 说明:清宫旧藏 高 86.5 厘米,横 194.2 厘米,纵 82 厘米画案杉木胎,通体包镶竹

5、黄。案面之下为回纹透空攒牙子,四腿上端与案面连接,支撑着案牙的下部。两侧腿间安装罗锅枨,云头形足。此案采用竹黄包镶,在大型桌案上极为少见,堪称清代家具之珍品。几清晚期 酸枝木镂雕镶理石八角几 说明:广东省博物馆藏 高 82.5、宽 44 厘米晚期 酸枝木镂雕镶理石双层几 说明:广东省博物馆藏 高 82.5、宽 44 厘米清早期紫漆描金山水纹海棠式香几 说明: 高 86 厘米,长 54 厘米,宽 44.5 厘米几面海棠式,高束腰,壸门式牙子,牙头镂雕成卷云形。三弯腿,足端上翻,雕镂空花叶,足底承圆珠,落在海棠式束腰四足座上。香几通体紫漆地描金,几面饰山水纹,束腰透雕卷草纹,几身遍饰蝙蝠、磬、如意

6、纹等吉祥图案,间饰回纹及卷草纹。此香几的造型虽为明式,但其富贵华丽的纹饰已显现出清代风格。在清代宫殿中,香几为摆放陈设品所用。乾隆文竹小炕几 说明:清宫旧藏 横 54.5 厘米,纵 24 厘米,高 29 厘米此小几呈长方形,以松木为骨架,在其棱角处镶嵌紫檀木细丝,中间贴饰极精细的竹黄,色泽淡雅。几面正中镶瘿木心,侧沿两端雕饰回纹。腿子为竖直方材,缩进几面以内,其上端饰以透雕拐子牙头,前后两腿间各施横枨两根。文竹技法属于竹刻工艺中的新起之秀,其取材于成熟南竹,将竹劈开后翻转其里,再以竹之内膜贴于木或竹制的器物上,制作难度较大,耗工巨甚,由于文竹用材所用的竹之“内簧”大料难得,故在使用上也是惜料如

7、金,文竹成器多为一些小件文玩,可以说“文竹无大器” ,而用于家具装饰上则更是少而又少。此小几造型灵秀可人,颜色清新淡雅,在故宫现存的文竹器物中可以说是精巧之作,弥足珍贵。清乾隆剔红福寿纹炕几 说明: 高 34.5 厘米,横 94.5 厘米,纵 25.5 厘米炕几长条形,以红雕漆工艺制成。通体剔红花纹,几面回纹边内浮雕拐子纹及卷草纹,正中饰蝙蝠及鲶鱼纹。几面下镂空拐子纹托角牙,侧沿及腿浮雕蝙蝠、卐字、桃及拐子纹。几两侧腿间有开光洞,开光下沿饰上翻的如意云头纹,最下承海水纹托泥。几底面正中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竖行款。清代家具署款识的极少,故此几对研究清乾隆年间家具工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乾隆

8、紫檀雕花方几 说明: 横 38 厘米,纵 38 厘米,高 87 厘米几紫檀木质,方形,束腰呈方瓶立柱式,透雕方瓶多个。花牙上透雕西蕃莲纹,花牙下之横枨上雕卷叶纹,枨子中心透雕西蕃莲纹并由雕花柱与花牙相连。腿上部雕西洋花纹,中部雕成方瓶状,下部方材直腿上雕方瓶纹。几足雕卷云纹,下承饰西洋花纹的托泥之。在中式家具上雕饰西洋花纹是典型的清式家具的做法。此几为室内陈设器,应置于宝座之前。椅凳我国古代椅子出现在汉代,它的前身是汉代北方传入的胡床,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为常见之物。唐以后,椅子才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直呼为椅子。宋代椅子更为普遍。在宫廷中,所使用的椅子都是极为华丽的。宋代帝后像中描绘的椅子

9、都有用彩漆描绘的花纹,结构也趋于合理。宋代还流行一种圈背交椅。交椅又名“太师椅” ,在家具种类中,也是唯一的椅官衔命名的椅子。所谓交椅,是指前后两腿交叉,交接点作轴,可以折叠的椅子。北方民族最先使用,其特点十分适合游牧生活的需要。交椅在元代家具中地位较高,只有地位较高和有钱有势的人家才有,大多设在厅堂供主客享用,妇女和下人只能坐圆板凳和马闸。到了明代,椅子的形式已很多,如宝椅、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等。凳,最早并不是我们今天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它成为坐具,也是汉代以后的事。凳的形式有方圆两种,凳面的板心,也有许多花样,有影木心者,有各种硬木心者,有木框漆心者,还有藤

10、心,大理石心者。宋代以后,用材及工艺都很讲究。凳清紫檀嵌竹丝梅花式凳 说明: 高 46 厘米,面径 34 厘米凳为五腿梅花式,紫檀光素座面,侧围牙子、罗锅枨,腿部正中起槽,当中填嵌竹丝,打洼束腰,浮雕冰梅纹。此凳造型优美,小巧精制,在做工和色调的处理上更是恰到好处,为清中期苏式作品。椅清晚期 酸枝木镶螺钿公座椅(带几) 说明:广东省博物馆藏 椅高 96、长 62.5、宽 47 厘米, 几高 80、长 45、宽 34 厘米整套八椅四几共十二件。靠背上分别雕鹰、熊、雀、鹿等动物,以树石作陪衬,并镶嵌五彩螺钿。广州方言“雀” 、 “爵”同音,取“英雄爵禄”之意。广州人习惯上将这种形式的扶手椅称为公座

11、椅,陈设于厅堂,既实用又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在公馆、祠堂中尤为常见。靠背椅靠背椅产生于南北朝,唐代以后使用的更加普遍。椅面一般为方形,有靠背,拱形搭脑。靠背椅的造型特点就是靠背无扶手,并且靠背搭脑不出头。这种椅子的靠背有不同形式,有称其为“一统碑式”椅子的。另一种被称为“灯挂椅” ,他的横梁长出两柱,又微向上翘,犹如挑灯的灯杆,故而得名。在用材和装饰上,硬木、杂木、彩漆描金,填漆描金、各色素漆和攒竹等做法皆有之。明清时期的靠背椅制作更加精细。在选材方面,一般选用红木和楠木。 清晚期 紫檀镶理石靠背椅(带几) 说明:广东省博物馆藏 椅高 98、长 58、宽 50 厘米, 几高 80、长 41、宽

12、41 厘米清晚期 酸枝木镂雕龙纹小扶手靠背椅 说明:广东省博物馆藏 高 96、长 60、宽 45 厘米清乾隆湘妃竹黑漆描金菊蝶纹靠背椅 说明:清宫旧藏 通高 101 厘米,长 48 厘米,宽 39 厘米此椅的搭脑、立柱、腿牙及底枨均以湘妃竹制成,惟靠背板心及椅面为黑漆木。背板板心上部饰描金福磬纹,中上部开圆形团寿透光,中部以下饰描金蝴蝶菊花纹。椅的黑漆座面无纹饰,座面之下安有攒拐子牙,四条腿直下,至底端安有管脚枨。此椅朴素清雅,结构简洁工整,竹制构件与黑漆椅面、背板相互衬托,为典型的清中期家具风格。扶手椅有扶手的背靠椅的统称,除了圈椅、交椅外,其余的都叫扶手椅。其式样和装饰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13、常和茶几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几置于厅堂明间的两侧,作对称式陈列。清晚期 酸枝木镂雕龙纹扶手大椅 说明:广东省博物馆藏 高 115、长 72、宽 51 厘米清道光 海山仙馆铭紫檀木扶手椅 说明:广东省博物馆藏 高 105、长 70、宽 52.5 厘米海山仙馆为清代广州富商潘仕成在荔湾的别墅,建于道光年间,是广州历史名园之-:此椅靠背嵌有”海山仙馆”铭,应为海山仙馆所用之物。清乌木七屏卷书式扶手椅 说明: 高 82.5 厘米,长 52 厘米,宽 41 厘米此椅通体用圆材。靠背、扶手仿窗棂灯笼锦式,共 7 屏,中间最高,两边依次渐低,卷书式搭脑高出椅背。座面下安罗锅枨加矮老,足端安四面平管脚枨,正面横

14、枨下加罗锅枨,两侧及后面安云形角牙。此椅造型方正而用材圆润,构架空灵,保持了明式风格,然其座围采用攒框和活杆拼接,使后背垂直,则为由明向清过渡转化的风格特征。圈椅圈椅,由交椅发展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后来逐渐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态。这种椅子大多成对陈设,单独摆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圈椅大多采用光

15、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但都很浅。背板都做成“S”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为明式家具科学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们对这种椅式极为推崇,因此当时多把它称为“太师椅” 。更有一种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脑。也有的圈椅椅圈从背板向两侧延伸通过边柱后,但不延伸下来。这样就成了没有扶手的半圈椅了,这种椅子造型奇特,可谓新鲜别致。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明代圈椅,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简洁流畅,制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

16、不但建筑受其影响,也融入到了家具的设计之中。圈椅是方与圆相结合的造型,上圆下方,以圆为主旋律,圆是和谐,圆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圈椅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从审美角度审视,明代圈椅造型美、线条美,与书法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国泼墨写意画的手法,抽象美产生的视觉效果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圈椅的扶手与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这三度的组合,比例协调,构筑了完美的艺术想象空间。明黄花梨螭纹圈椅 说明: 高 103 厘米,长 63 厘米,宽 45 厘米此椅弧形椅圈自搭脑伸向两侧,通过后边柱向前顺势而下形成扶手。背板稍向后弯曲,形成背倾角,颇具舒适感,板满雕双螭纹。四角立柱与腿一木连做, “s”形联帮棍。席心座面。座面下装壸门卷口,雕卷草纹。腿间管脚枨自前向后逐渐升高,称“步步高赶枨” ,寓意步步高升。四腿外撇,称侧脚收分,意在增加器物的稳定感。圈椅为明代常见椅式,由交椅演变而来,上半部还留有交椅的形式。玫瑰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