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过渡策略的实践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354074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过渡策略的实践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过渡策略的实践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过渡策略的实践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过渡策略的实践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过渡策略的实践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过渡策略的实践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过渡策略的实践研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浙教版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策略的实践研究余杭信达外国语学校 盛如青内容摘要新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教材如何处理及“度”又该如何把握,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始终停留在小学阶段,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学习后劲不足,等等。我通过两年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撰写了本文,以期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文章从教材的处理上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主动探究习惯的培养,从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情感的调控功能,人际关系,强化的促进作用及开展多元和积极的评价等七个方面对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策略进行了阐

2、述。关键词:主体价值 主动探究 强化 评价 一、 课题的提出1、课标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理念强调初中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

3、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而七年级的新生这一切才刚刚起步,我们的教师更应该注意做好从小学进入初中的过渡和衔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和桥梁工作。22、初中和小学在教法和学法上存在差异从知识结构来看,七年级数学的内容中数、式、方程,统计,基本图形既可以看作是小学数学中算术数、简易方程,简单数据统计,简单平面图形等相关知识的延伸和丰富,又可以看成是知识框架的拓展。因此,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讲,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又存在着差异,而七年级的学习可以看成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转

4、型期。(1)课堂教学方式上存在差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再加上小学课程少,内容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大多数仅仅停留在上课专心听讲,下课完成作业上,教师的讲解法还是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进入七年级后,教师在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的同时,更倡导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在课堂上以及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2)课堂教学的节奏上存在差异。小学生在记忆上以机械记忆为主,在思维上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讲解多

5、次,详尽细致。进入七年级后,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课堂知识容量增大,教学进度会较快,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更积极、投入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3)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法上存在差异。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教师采用的是“蹲班管理法” 。进入七年级后,教师在管理上变“蹲”为“带” ,对部分学生来说失去了依靠,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这时需要教师注重情感对学习活动的调控功能,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强化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细致、耐心地做好学生的过渡工作。(4)学习评价的形式上存在差异。小学生的学习评价大多会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考试的成绩给出。进入七年级后,

6、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强的参与积极性,表现出更强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习的客观公正性,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开展应多元和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充分、和谐、健康地发展。3、解决当前七年级新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的需要当前新七年级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1)进入七年级后不久学习兴趣日渐消退。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数学抱有很浓的兴趣,开始几节课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但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漫漫消失。有的学生是知识没有及时3掌握造成后继学习的力不从心,有的学生是学习热情的逐步减退造成难以持续的认真学习,有的学生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很多不定因素所造成的,等等

7、。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等到老师们想尽办法来挽救这种状况,往往是亡羊补牢。(2)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始终停留在小学状态。刚进入七年级学习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很多方面都停留在小学学习的要求层面上,缺乏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很多的学生只会为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学习。与小学的教学要求相比,初中的数学学习又有哪些更高的要求;不论是课堂上还有课后的学习,如何才能更好地安排好自己数学的学习;初中数学学习的常规要求有哪些,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的老师分别针对学生的全体和个体进行有效的指导。(3)七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渐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们怨声载道,抱怨我们的学生学习习惯差

8、,学习品质差,数学的“双基”差。也许在课改前初二才会明显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在七年级这一年的数学学习中就已经开始暴露。甚至有的老师干脆地讲,现在七年级就有这么多的差生,这个教材我该怎么办,学生和家长要骂我,校长要批评我,这初中的后面两年该让我怎么教?!4、新浙教版七年级教材的特点新浙教版数学教材的编写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数学教材的优势,又充分吸收国内外现代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特别是数学教育研究和教材改革的成果和经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落实和良好的发展。教材注重在内容编排、数学活动设计以及在处理与小学数学内容衔接等方面的问

9、题,极力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既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了问题解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整体性、时代性、探索性、基础普及发展性和教育性。七年级的教材涉及“数与代数” 、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等领域。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经验、4认知规律和各领域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科学、合理、高效地编排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学生的小学认知基础上对一些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采取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形式进行编排。如在小学学习的亿以内的数、分数、负数的基础上,七年级的一开始就直接学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有理

10、数的运算、进一步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及简单的运算,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数系逐级地进行扩张,同时也为初中阶段后续的实数的运算打下了基础。教材以“问题情境数学活动(包括观察、试验、猜测、尝试、推理、交流、反思等)概况(包括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和拓展”的叙述形式呈现数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的教材处理与把握。在每一课时的学习中,教材还有以下这些特点:1)在问题情境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生活和实践的真实的背景材料,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教材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同时,通过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它学科的联系,突出了“数学化”地过程。2)安排了较多的“合作学习”

11、 、 “探究活动” ,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有意义的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为此,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思考、交流的机会,提出了大量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形成新的知识。3)在例题和“课内”的安排中重视数学知识的逐渐掌握、逐渐应用过程,体现了较好的层次。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领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构建起牢固的数学知识框架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4)每一课的课后“作业题”和每一章的小结“目标与评定”中都安排了 A、B、

12、C 组题,以及一些相关的 “阅读材料 ”,以满足不同的学生发展的需求。教材在保证学生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有更多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二、 具体的实施51、教材的处理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是被动、消极的客体,不是课堂活动中的“配角”和“观众” ,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沟通和交往的过程。只有在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这种主体意识,教师才能在课前的教材处理上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才能在教学中逐步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3、以往的教材有详细的参考资料和教案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致使经常会出现课堂的“剧本”非常的精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别扭与异样的感觉,这都是过分注重了教材本身和教师的“表演”性的结果。现在使用的教材与过去的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给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大的想象和处理的空间,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师摆脱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依赖和束缚,把教案看成是学生的活动方案,无论是课前的教学准备,还是在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围绕我们的教学对象而展开。七年级起始阶段的数学教学,侧重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对刚拿到新

14、课本的新生大都感到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都较迫切。这时教师更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材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情境引入环节。在情境引入中,要恰当使用教材中的引例,或则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的形式、运用各种手段,首先应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起来。 新浙教版的教材,几乎在每一课的课前都设计了较好的引例,这为我们的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引入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引例。如七(上)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的第6一课“从自然数到分数”的引例“世界

15、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一段引例从学生的身边、熟悉的家乡发展变化的例子出发,很自然地联系、过渡到这节课的主题。亲切、自然,不生硬,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初中数学的距离。七年级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如,七(上)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的第一课“有理数的加法”的引例:“一建筑工地仓库记录星期一和星期二水泥的进货和出货数量如下,其中进货为正,出货为负(单位:吨):进货情况 库

16、存变化星期一 +5 -2星期二 +3 -4合计你能列出算式表示这两天水泥进货和出货的合计数量,并算出结果吗?“这是一个很形象、很直观,对学生而言也并不陌生的引例,处理得当、合理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展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我以为可以加以一定的处理。如果我们的学生群基础相对较好,那么通过学生的独立完成和回答完全可以很顺利地进入到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如果我们面临的学生群基础相对教弱,那么用上面的教学方式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畏惧情绪,直接影响到新课的开展。如果这样,我们的教师不妨将此例改为合作学习的形式,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我们的老师可以通过课前的准备,让学生做很多个+-号。在课堂中告诉他们一对“+” “-”号在一起,视为 0 时,然后让他们动手做,以小组来完成。有记录的,有摆放的,有计算的,分工明确,积极参与。谁都会做,把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由复杂转为简单。学生在操作之后,动脑用语言描述,对法则了解了,教师再总结,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就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