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353818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在教育经费上的不断投入,在校园文化建设,硬件建设方面出现一片崭新的局面,基础教育取得了累累的硕果。然而,近年来,整个农村、包括城镇,教育质量却连续下滑,这实在是令人担忧,平时和同事们闲聊时也经常讨论这个问题,现在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1 家庭教育的空白社会、学校、家庭这三大教育阵地而言,农村中小学的家庭教育却远不如城区,而且与城区差距会越拉越大,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形势极不协调。特别是一些较穷困的地区,家庭教育更是苍白。 笔者就农村的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大部分家长从不轻易到学校询问孩子在学校的学

2、习、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有时孩子逃学或学校开家长会,要请家长,有的请了再请,才姗姗来迟;有的干脆不来。每学期的家长会到会率都不超过 60-70(有的还是由爷爷、奶奶等代替,甚至有的学生请了中学生或者亲戚来代替) 。 此外,笔者就自己所带的班的 58 位同学又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有的家长忙于生计,常年出门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看管。有的家长不识字,无法给与孩子辅导,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常期不在孩子身边,这样无法与孩子沟通、谈心。对孩子的表现、心理没有及时掌握,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时,已经晚了。教育孩子就像剪树一样,从小就应当剪

3、枝、扶正,不然长成大树,一旦长歪,就不好纠正了。造成家庭教育这种现状的原因是错综交错的,有来自农村生活水平的低下,经济状况的不景气;有来自学生自身的调皮、厌学等问题笔者认为更多的原因与家长息息相关。1 家长的知识水平偏低 虽说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家长的知识水平已脱盲,但仍不乐观。家长知识水平的缺陷,一方面,导致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无能和无奈;另一方面,导致家长自身的观念的陈旧、阅历的浅薄、目光的短浅 2 家长认识的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的家长已重新审视家庭教育,但在农村有些家长的认识仍存在的偏离。如:(1)认为读书没意思。因为反正考大学的希望渺茫,又何必浪费时间,又浪费钱财;老百姓没靠山,即

4、使考上了大学,工作也难找;即使有了工作,工资也很可怜,还不如趁早学手艺或做生意。 (2)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老师的事,跟自己无关。自己任务就是赚钱。当然,这与农村的生活水平偏低是分不开的。中国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过得无忧无虑,农村中还有不少家庭为温饱到处奔波,于是不得不放下孩子,寻找出路。 由此可见,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2 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国的教育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尤其在硬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上,突飞猛进。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为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并且为贫困学生、住宿生进行补贴,毋庸质疑,

5、这对农村的学生,家长是一件好事情,这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双重性, “普九” 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1 学生家长没有压力。由于“普九”,学生家长不用交一分钱,有的反而受到补助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教师区域数量短缺http:/ 2008 年 05 月 06 日 11:59 记者观察 本刊记者 董晓雅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作为具有 9 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

6、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 90 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农村教育定位不准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农

7、村教育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由于学科结构失衡,学生除了每天的文化课之外,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一些学校和家长往往只关注优秀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之后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

8、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农村教育的目标功能定位不准主要体现在:相当部分的农村教育仍然把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促成学生智力均衡、全面地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传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初中升学率,小学毕业年级会考优秀率、合格率,中小学非毕业年级凭调考成绩进行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记

9、者所在地是一个县城,在初级中学,由于学生大多住校,早晨 5:30 天蒙蒙亮,起床号就吹响了,6:00 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两节早自习过后,再吃早点,而后才开始一天的正式课程。直到晚上 9:30 两节晚自习后才结束一天的课程。一家外国媒体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乡村学生的生活:“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虽然话语有些夸张,但也充分的折射出我国现在农村教育的体制弊端。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中国有 800 万乡村教师,承担着 6600 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可是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是关键,也是难点。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

10、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造成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例如四川省德阳市,早在 2001 年已流出高中高级教师 61 人,有的骨干教师在参加国家级培训时,就被沿海大城市挖走。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是一个经济文化重镇,其教学质量

11、在大别山区小有名气,镇上因出过 10 多个博士而有 “博士之街”之称。全镇有 2 所中学,32 所小学,其中 5 所学校承担了省属教研课题,3 所学校承担了市属教研课题。可是 2003 年春天开学时,镇上的几所初中一下走了 8 个公办教师,11 个代课教师,走的都是教学骨干,无异于釜底抽薪。村办小学的教师流失了 77 个,接近全镇小学教师的三分之一。由于老师大量流失,一些学校已经不能正常上课。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农村很多学校,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一些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很难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据相关报道,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

12、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 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 1000 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 600 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 200多元,有些教了 30 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 500 多元。受城乡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的影响,大量农村教师向城内流动。特别是在一些西部山区学校,年轻有为的教师往往都留不住。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随之就出现了自雇“代教”现象,而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往往是一些高中毕业或非师范毕业生从事“代教”工作,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

13、报酬,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的滑坡不言而喻读书无用论回潮导致辍学率反弹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潘云良向媒体记者提供了一份题为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2000 年,国家宣布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2 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 98.6和 90。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辍学率出现了较大的反弹。虽然我国宣布在 2005 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到 2005 年,在我们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实现。学生失学常有发生,特别是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

14、失学较多。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少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在采访中,当记者提及农民孩子应该多读书考大学多学文化时,有的农民说:“

15、读书有啥用,花钱又多,将来也不分配,还不如在家种地放牛,或者出去打工,早点赚钱呢。”这是大部分农民思想的突出表现,农民之所以有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同时他们对现代就业制度不了解,认为大学不分配,上大学没用,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即使几年大学后仍旧找不到工作。怀有这种思想的农民在教育子女时,就会灌输这种思想于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头脑之中,使那些孩子对读书失去兴趣,读完小学或中学就辍学回家了。也有许多农民是非常看中读书的,希望子女成才,能出人头地。他们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收入低而教育费用又在不断上涨,让许多农民深感供养一个初中生都有一定困难,许

16、多农民甚至无力供养,导致一些孩子不得不辍学。供一个初中生就更吃力了,更何况供一个大学生呢!农村的经济条件会使许多孩子无法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改变农村的经济现状尚有一定困难,但读书的费用是否能降低到农民的平均经济水平所能承担的范围之内,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为:小学阶段辍学率几乎为零;小学向初中过渡时,有一部分学生流失;辍学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而且辍学率随着年级的增高呈递增趋势,初三为辍学高峰。据统计,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 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 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无学可上的孩子,有的甚至是未成年人,便融入了滚滚打工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