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认识实习报告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31320951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工认识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水工认识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水工认识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水工认识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水工认识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工认识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工认识实习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 习 报 告实习项目: 水工认识实习 专 业: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班 级: 水 工 0903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成绩评定: 二 0 一 一年 五 月摘 要水工认识实习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了解和认识水工、施工、水电站枢纽组成、各建筑物的功能及布置要求,是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增加感性认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阶段。通过实习明确今后的学习任务,同时增进对从事水电建设事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李娟、杨艳、门传开、王造极四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于二 0 一一年五月参加并顺利完成了水工认识实习任务,初步形成了对水工建筑物的整体感性认识,现在此作出这一周的认识实习报告。此报告正标题采用三号黑

2、体字,副标题采用小四号黑体字,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字,1.5 倍行距。全文分为实习封面、目录、摘要、实习内容及感想、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语等部分组成。关键词:认识实习、水工建筑物、水利枢纽目 录摘要.11 赤壁水电实习基地.31.1 陆水枢纽项目概况.31.2 陆水枢纽主坝及副坝简介.41.3 陆水水利防洪加固工程简介.82 通城水电实习基地.92.1 通城水电实习基地简介.92.2 通城主要水库简介.113 崇阳水电实习基地青山水库简介.144 实习认识和感想.15结 束 语.18参考文献.19致 谢.201.赤壁水电实习基地1.1 陆水枢纽项目概况1958 年 6 月,长办主任林一山写信给

3、周恩来总理,建议在湖北省蒲圻陆水兴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试验坝,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圈阅,国务院批复实施。 长江委陆水水利枢纽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原为蒲圻市)城区东端,下游距京广铁路蒲圻铁路桥 2 公里,距107 国道蒲圻公路桥 3 公里。工程于 1958 年 10 月 23 日正式开工。 该枢纽承担试验任务外,还有防洪、灌溉、发电、城镇工业和生活供水、航运、养殖、水库旅游等综合水利任务。枢纽控制流域面积3400 平方公里,占倒流域面积的 86.1;坝址多年平均径流量 27.1 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 7.06 亿立方米。电站设计装机总容量 48800+230037500 千

4、瓦。枢纽工程等级为二等 2 级,防洪标准为:100 年一遇设计,1000 年一遇洪水校核,可能是最大洪水保坝;对下游的防洪保护标准为 15 年一遇洪水。水库正常蓄水位 55.0 米,设计洪水位 56.5 米,校核洪水位 57.1 米,保坝洪水位58.6 米,防洪下限水位 53.0 米,防洪高水位 56.0 米,死水位 45.0 米。工程于 1958 年开工,至 1974 年机组全部发电,全体施工、科研人员通过学中干、干中学,经过实践锻炼,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逐渐提高,成为了一支专业齐全、能打硬仗的施工队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试验和施工任务。 陆水枢纽 1967 年月下闸蓄水后,由长办试验施工总队负

5、责后期的施工及管理,1967 年 12 月。成立“长办陆水试验电站” 。1986 年, “长办陆水试验电站”改名为“长办陆水试验枢纽管理局” 。 “陆水水力发电厂”改名为“陆水试验电厂” 。 测验、试验内容主要有: 进出库流量测验、水库存淤积观测、坝下冲刷观测 、水文试验 大坝安全监测、大坝变形观测、水力学观测、大坝应力应变及温度观测 大坝渗流渗压观测、水情预报、防汛调度、防汛微波通信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土坝渗压遥测试验 混凝土坝扬压力遥测试验、主坝引张线观测试验枢纽工程由主坝和 15 座副坝,南、北灌溉渠首,电站厂房,升船机、捕鱼设施等建筑物组成,布局如上图:1.2 陆水枢纽主坝及副坝简介1

6、.2.1 主坝及厂房主坝坝顶高程 58.0 米,最大坝高 49 米,坝顶长度 234.3 米,防浪墙高1.2 米,主坝采用混凝土预制块安装。溢流坝段考虑到节省工程,采用 4 个 16 米宽的宽缝重力坝组成,缝宽 3 米,坝上设 5 个 9.4 米宽的溢流孔,堰顶高程采用 40.5 米。堰上设置宽 9.4 米、高10.5 米得弧形闸门,门顶有钢筋混凝土活动心墙。采用底流式消能,坝下护坦宽 61.7 米,长 88 米,由两个不同高程的水平段和中间的一个斜坡段联结组成。护坦起点前的溢流坝址处设有差动式消力坎,护坦中部加设一排消力墩,末端设有尾坎,护坦两侧有导水墙。见下图:厂房为坝后式,坝段为混凝土实

7、体重力坝,装机 4 台,共 3.52 万千瓦,工作示意图如下: 1.2.2 一号副坝1 号副坝有 1A、1B 两个坝,都是均质土坝。其中 1A 右岸端设有北干渠渠首进水涵闸,共 3 孔,孔口尺寸为 2.6m2.6m,设计引用流量为 40m3/s,设计灌溉面积为 2.67 万公顷。如下图:1.2.3 二号副坝2 号副坝原为土坝,防洪加固时改建为砼泄洪闸。按 1000 年一遇设计,共3 孔,每孔宽 12m,底板高程 46m。如下图:1.2.4 三号副坝3 号副坝位于原导流明渠内,为混凝土重力坝,采用混凝土预制块安装。最大坝高 30m,坝顶全长 71.9m,共分 7 个坝段,其中 3 号坝段为底孔坝

8、段,设 4m6m 底孔 1 个,孔底高程为 32.0m;4 号坝段为溢流坝段,堰顶高程 41m,闸孔宽度为 9.4m。底孔和溢流坝段均采用弧形闸门,用固定式卷扬机启闭;检修门与主坝共用一台门机启闭。下游采用挑流消能,护坦两侧的下游导水墙,左侧为重力式,右侧为岸坡式。如图:1.2.5 四、五号副坝4、5 号副坝为浆砌石坝,都沿公路而建,坝顶面向下游倾斜 2%3%,目的在于排水。5 号副坝中心偏后,其地质条件较 4 号副坝差,且水压力大,因此上游做成倾斜面,采用浆砌石护坡,下游护坡设置纵向和横向排水沟。如下图:1.2.6 六号副坝6 号副坝有 A、B 两个坝,A 为粘土窄心墙风化屑壳坝,B 为粘土

9、斜墙坝。坝顶长 115 米,最大坝高 25.9 米,坝顶高程一般为 58.5 米,坝顶采用浆砌块石作防浪墙,高程 59.0 米。如右图:1.2.7 八号副坝8 号副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长为 1543m,最大坝高 25.6 米,上游护坡为1:3 和 1:3.5,下游护坡为 1:2.75 和 1:3。坝顶高程 59 米,防浪墙顶高程 60.2 米,坝顶宽6 米,为枢纽规模最大的副坝。如右图:1.3 陆水水利防洪加固工程简介1.3.1 8 号副坝加高加固(一)坝顶及防浪墙加高加高方法采用戴帽式方案,即上游侧用混凝土(58.5 米以下)及浆砌块石防浪墙混凝土压顶,下游侧筑直立式浆砌块石挡土墙,中间回填砾

10、石土。路面为 30 公分厚泥结石,防浪墙面勾凸缝处理。加高后的坝顶高程控制在 59.0 米。考虑风浪爬高,防浪墙按挡水要求加高至 60.2 米高程。(二)下游坝坡整理在坝脚公路下游侧增筑 4 米宽的戗台,戗台采用透水的风化页岩块石填筑,其顶高与坝脚公路面齐平,填筑量 4500 立方米。(三)坝身及浅基防渗(四)压浸台加厚1.3.2 增建 2 号副坝泄洪闸2 号副坝原为土坝,改建后的混凝土泄洪闸由上游引渠、挡水建筑物、下游斜坡护坦、导墙、护坦末端的防冲墙和八字墙、尾水渠及闸区的观测管理设施组成。其下游陡槽采用倒挂井施工方法进行基础处理,是国内水利水电工程中首次应用该方法进行强风化软弱基岩上大口径

11、深井开挖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1.3.3 主坝及 3 号副坝防洪加固(一)上游增设挡水墙(二)厂房坝段裂缝处理(三)部分坝段加重2.通城水电实习基地2.1 通城水电实习基地简介通城县位于湖北省南陲,湘、鄂、赣三省交界处,陆水河发源地。与江西省修水,湖南省平江、岳阳、临湘及湖北省崇阳等 5 县(市)毗邻,总面积 1146.7平方公里(折 171.1 1 万亩),其中耕地 31.2 万亩,山林 l07.6 万亩,水域 8.7万亩,村落、道路 21.3 1 万亩,其它 11.3 万亩。1990 年全县人口 424659 人,每平方公里 372 人,是咸宁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县。通城县属幕阜花岗岩区。幕

12、阜山脉从县南天岳关入境,分东西走向,在境内分成黄龙、药姑两大山系,构成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开敞的地理形势。高度由南向北递减,既有峻岭之险,又有沃野之秀。境内山峦重叠,丘阜蜿蜓,幽谷深遂,育成大小港溪 135 条,分别汇入隽水河、菖蒲港、铁柱港、沙堆河等 4 条水系而注入陆水。 通城属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光照适中,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年均日照时数 1871.9 小时。年均降雨量为 1512.7 毫米,是湖北省暴雨区之一。但由于季风气候和地理条件影响,使年内、年际降雨变化悬殊。年内降雨多集中在 4 月至 7 月,降雨量占年总量的 59。地域分布不均,东南部平均达 1550 毫米,且

13、多暴雨,西北部年均 13045 毫米。 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加上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通城水旱灾害频繁: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发生水灾 7 次,大旱灾 5 次,其中特大水灾发生在甲戌年(1934),特大旱灾发生在乙丑年(1925)。1949 年至 1988 年的 40 年中,中旱平均 2 年一遇, 、夏、秋大旱或夏、秋连旱平均 4 年一遇。日降水 100 毫米或 3 日降水量大于 150 毫米的洪涝灾害 4 年 3 遇。1954 年 6 月 1 6 日降水量达 261 毫米。 通城大气降水较为丰富,年均径流深 795 毫米,径流量 8.6 亿立方米。境内山高水陡,溪流密布,水能理论蕴藏量 5 万千

14、瓦,有开发价值的 3.5 万千瓦。建国后,中共通城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发展水利、电力事业作为改变农村面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从整修旧的塘堰开始,到大力治水办电,直至工程的加固、配套,先后经历了 4 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 年至 1956 年)。整修旧有塘堰,恢复水毁工程,开展小型水利建设。 第二阶段(1957 年至 1966 年),坚持蓄、引并举,大力兴建中小型蓄水工程,兴办机械提灌工程。 第三阶段(1967 年至 1979 年),继续兴建龙头工程,大力开展治水办电。在这一时期内,先后动工兴建了百丈潭、云溪两座中型水库和七里冲、雁门、神龙坪、马井、杨泗庙、天门观、横岭等中、小(一)型水库,为开发利用水力资源创造了条件。按照“谁建、谁管、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实行县、社、队三级兴办小水电。县政府重点抓百丈潭、云溪和黄龙 3 条水系的梯级开发,使通城的水电建设形成了一个新的局面第四阶段(1980 年至 19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