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320577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这充分明确了今后“三农”工作的方向,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财政穷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 82%,在这种现实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如何全面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农村统计调查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对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以及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出对策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一、新农村建设初现

2、端倪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有效地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善,使农村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在党中央制定“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鼓舞和指导下,XX 年农村形势继续走好,为“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150、49 亿元,比上年增长6%,继续保持了上年的增长势头,一举扭转“十五”前三年年均增长在 2%左右徘徊的局面。粮食生产实现超常性的恢复增长,XX 年以

3、来粮食连续两年增产,增产总量超过 60万吨,XX 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程度的恢复,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通过抓优势产业带建设,种养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导产品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优质农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XX 年全市发展高中档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一半,与 2000 年相比油料产量增长 10%、烟叶产量增长 134%,水果产量增长 5.2 倍。出栏牲猪、家禽、水产品产量比 2000 年分别增长11.4%、39.7%、18.8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整合资源、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全市规模以上

4、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 69 家,其中、国家级 1 家,省级 10 家,市级 42 家。XX 年共完成销售收入 58 亿元,比上年增长 34.5%,连接基地面积 150 万亩,带动农户 45 万户。 (二)扭转了农民收入增长多年徘徊的局面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例如,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格政策,引导粮食价格合理回升,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在减免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推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大政策,大幅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XX 年全市全免了农业税,结束了历代历年皇粮国税的历史。近两年,全市农民共减少农业税 3 亿余元,受益良种补贴资金 2.

5、3亿元,退耕还林粮食补贴资金 2.4 亿元,农民人均获益 120多元。在多种政策合力下,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据抽样调查,XX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4.29%,是 1997 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XX 年在较高起点上又实现10.65%的增长,农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出现了少有的好势头。在“十五”期间,农民纯收入年均增幅达 7.9%,其中,种养业收入年均增幅 7.5%,工资性收入年均增幅 9.2%。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XX 年全市完成水利投资1.01 亿元,一批病险水库得到整治,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8万亩,支持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解决农村

6、3.2 万人和1.25 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二是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自 XX 年全面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 5.1 亿元,建成农村公路 1543 公里。其中,通乡公路三年累计完成 659 公里,完成投资 3.97 亿元,新增 57个乡镇通水泥路或沥青路。通村公路三年累计完成 884 公里,完成投资额 1.2 亿元,新增 233 个行政村通公路;三是保护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一方面,扩大退耕还村面积。自 XX 年启动退耕还林项目以来,全市退耕还林 84.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 40.8 万亩,XX 年争取国家林业专项资金投入 1.04 亿元,完成人工造林 36.3

7、万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建设,近两年国家和农户共同投资新建沼气近 4 万口,XX 年更新改造“两省灶”6 万余户,推广太阳热水器 6000 台,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居民做饭取暖用燃料。全市森林覆盖率上升到 46%;四是农村通讯事业迅速发展,通电话的村 4218 个,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 49 台,拥有手机 46 台;五是农村用电难基本解决,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电,已进行农电网改造村 2230 个,占全市行政村的45.6%,电网改造村实现了城乡用电一个价,停电率大幅下降。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 一是积极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XX 年在耒阳市进行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以来,现已扩大到县、常宁

8、市,参加合作医疗农民 172.68 万人,参合率 73.14%,截至 XX年 3 月止,9453 人获得 632 万元就医补助;二是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从 XX 年起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 60 岁后,由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按每人每年不低于 600 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实现了多年来率先实行计划生育农民群众的盼望,XX 年发放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金 295.5 万元;三是大力扶持贫困户和加快敬老院建设。近几年部分特困户和孤寡老人的生活困难,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千方百计扶持农村生活困难群众。近两年为困难群众新建爱民房 600 余栋,每年定期定量

9、救济超过 10 万人,其中五保户近 4 万人,定期救济金额 2600 多万元,其中,五保供养金2300 多万元,目前全市有敬老院 145 所,床位 5256 张,收养 4500 人,一大批孤寡老人老有所养。 (五)积极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全市各级财政积极筹措专项资金,实施阳光培训工程,有计划、分批次,分类别培训农民工,使阳光工程形成了“市场订单培训就业”的运行模式,帮助农民工顺利实现由“苦力型”向“技能型”和“智能型”转移。两年来市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 2.9 万人,转移就业 2.7万人,转移就业率 93%,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同比增长14%,XX 年市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

10、度,增加农民工就业培训投入,将对 1.5 万农民工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扩大转移就业规模。 (六)农业科技进步取得重大进展 近几年,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深入展开,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创新,农业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依靠科技推广独具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 40%。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县超级稻两优培九超高产栽培成功,亩产超过 800 公斤,耒阳市“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早稻示范面积 1200 亩,良种覆盖率 100%,技术应用率90

11、%,衡南县重点推广应用烟叶优质、高产栽培调剂技术,生产的烟叶各项指标达到了国优标准,耒阳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科学实行配肥、供肥、施肥,平均每亩耕地可节省成本 35 元,该市农民可增收 1750 万元。XX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 45%,比“九五”期末提高 9 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支持。据调查,95%以上的农村干群支持新农村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但是,新农村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和难点,需要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 二、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三农”工作取得了重大进

12、展,农村面貌有较大的改善,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经济来势看好。但必须看到,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处在艰难爬坡和攻坚阶段,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民增收压力大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近两年农民收入年均增加 4000 元,但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继续靠政策补贴拉动农民增收难。前两年,农民收入靠政策补贴增长约 4个百分点,财政难于在较高基础上继续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13、;二是靠价格上涨拉动农民增收难,XX 年粮食、牲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 53%,XX 年以来粮食、牲猪价格明显下跌,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三是靠低成本拉动农民增收难,XX 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 11%,使种粮农民人均减收 48 元,国家惠农政策的好处有一部分被抵消了,XX年化肥、农药、种子价格继续上涨,今年以来趋于稳中略升,看不到下跌因素;四是靠减少自然灾害拉动农民增收难。从历史上看,的自然灾害严重,是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加上近几年动物疫性较为严重,这些不确定因素一旦发生,严重影响农民收入。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一是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牢

14、。粮食生产一个重要因素是耕地,而的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稳定粮食的种植面积难度加大,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1.38 万亩,耕地资源形势不容乐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0.62 亩,不足全国平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 0.8亩警戒线。自八十年代以来,全市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1.38 万亩。当前,因城镇拓展、修路、农村居地建房等占用耕地,耕地面积还在逐年减少。耕地质量逐步退化,优质、稳产、高产田不足六成,有的耕地水资源短缺,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缺水问题,因此,保护耕地资源形势相关严重;二是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全市共有各类水利设施 42.65 万处。其中:各类水库 1535 座,大多老化

15、严重,病险水库达 826 座,占水库总数的 53.8%,塘坝42.5 余处,塘泥淤塞的达 95%,蓄水量不足 40%。水利设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农机装备水平偏低。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为 30%左右,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粮食生产的投入机制不完善。种粮补贴的渠道不多、范围较窄、水平较低,增加幅度小、稳定性差,粮食产销的利益平衡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粮食主产区财政困难局面没有根本扭转、缺乏长久重农抓粮的动力。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一是农村劳动力数量多。农村整半劳动约 445 万人,据测算,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按每个劳动力可耕种 4 亩耕地计算:

16、需要劳动力 113 万人,剩余劳动力达 332 万人,据调查,外出务工半年以上劳动力为127 万人,尚需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约 200 万人;二是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据市农业局对 1717 名劳动力的调查,大专以上文化的 7 人,占 0.41%,高中或中专文化的 133 人,占7.75%,初中文化的 1143 人,占 66.56%,初中以下文化的434 人,占 25.28%,尽管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上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大专以上文化占 7%以上相比差距甚远;三是农村劳动力受专业培训程度低。据农村抽样调查,在全部整半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过 5%,在外出就业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的约为 14.5%。由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从事的工种技术成份低、工资待遇差、据调查,外出务工劳动力年收入约 7000 元,其年收入在 6000 元以下的占 43%,从事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